王鹏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 成都)
为响应国家及省卫计委的方针、政策,经自愿报名,医院选拔,我有幸参加2018年度对口支援“传帮带”工作,负责阿坝县藏医院内科“传帮带”工作,成为阿坝县藏医院内科的一名带教老师。通过1年的带教,我感触颇多,特将我的带教经验予以总结归纳如下,与同道共勉。
俗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更好地开展“师带徒”工作,明确师徒责任,为老师和学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指明方向,避免少走弯路,特签订“师带徒”协议,为顺利开展“师带徒”工作做了较好的铺垫。
阿坝县藏医院所接诊及收治的患者将近70%以上为藏族同胞,他(她)们以藏语为主要交流语言,对于我这个从未接触过藏语的中医大夫来说,无论是接诊问诊,还是日常诊疗,都存在语言沟通障碍问题。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难题,更好地开展工作,我参加了藏语培训班,同时在平时的日常交流中尽可能地多融入藏语,向当地医生及护士学习,向患者学习,很快我就能用藏语简单问诊、查房,同时也为诊疗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较好的铺垫。
阿坝县藏医院是以藏西医结合为主的医院,有将近一半的医生是藏医,西医基础差,底子薄,如果单讲病理生理,或讲一些纯理论的东西,学员就如云里雾里,完全听不明白,或似懂非懂。为此,我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书面的东西口语化,力求人人能听懂,讲有所得,听有所获。如讲到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例,我将患者的血管比喻成年久的水管,水管经日晒夜露,时间一长,一旦水的压力过大,就可能开裂,当我们处理好一处漏口,但另外的地方也同样可能开裂、渗水或漏水,这就和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如出一辙,患者长期动脉硬化,血压高,致脑出血,无论是通过手术、介入或药物治疗处理好出血部位,但其他血管亦可发生再次出血,学员就豁然开朗了。
因人制宜,我将学员分为三类:一类是中医、西医专业,他(她)们对西医的理论及临床技能有一定的基础,接受西医知识及技能相对容易,平时讲课查房时可深入浅出,争取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甚至有的可能做到一步到位;二类是藏医专业,他(她)的西医理论及临床技能相对薄弱,接受西医知识相对困难,平时讲课查房时常由浅入深,从实例出发,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日积月累,逐渐培养其临床诊疗思维,形成一整套诊治流程及规范;三类未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的人员。平时讲课查房时偏重理论知识讲授,针对性培训其临床技能,传授考试经验,并行考前指导,有一名学员顺利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考试。
至帮扶以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严格遵守“传帮带”相关规章制度。结合自己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帮扶,强调危重病关注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瞳孔、皮肤黏膜等的重要性,逐渐培养学员的对危重病的识别及处理能力,同时强调对于危重病人,与家属积极充分沟通的重要性,让当地医务人员逐渐养成对危重患者多沟通、勤了解、重要告知需签字的良好习惯。结合最新指南及当地的常见病种,讲授渗透先进医疗理念,让学员明白学习新知识、更新行医理念,做现代化的医生的重要性。
通过指南的学习和讲解,让学员明白的疾病的规范诊治,同时也让他(她)们感到自身的知识的欠缺,激发了他(她)们追求新知识的兴趣。同时也让他(她)们开阔了视野,比如讲到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强调了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抗心肌缺血药物等规范使用,以及溶栓、心脏介入、冠脉搭桥的适应症,让学员明白了疾病在不同阶段治疗策略的正确选择,讲授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严重恶性心律失常等先进治疗理念,反复告知学员:如遇到我们这里无条件治疗的患者,一定要与患者家属详细交代该病的处理对策及建议,让家属知情、理解,既获得了家属的信任,也规避了临床医疗风险。
给学员讲授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无论是在平时的授课中,还是在临证查房时,反复强调抗菌药的规范化使用。我反复告知学员,如果要使用抗菌药物,一定要明确该患者是否存在感染,要弄明白其感染部位,同时要搞清楚病原微生物的类型,由于阿坝县藏医院尚未开设微生物检验室,于是我便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通过对不同疾病病原微生物的大致分布特点,以及不同药物的抗菌机理,传授学员如何规范而准确地经验性用药。同时反复强调使用抗菌药物时一定要做好有理有据。我经常告知学员,能用一种抗菌药物的绝不用第二种,尽可能做好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杜绝避免滥用抗生素。
结合自己重症医学专业的特点,对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性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急性呼吸衰竭等临床常见危重病进行详细讲解,并结合患者予以实地指导,且对心肺复苏术、电除颤术等操作进行反复讲解、培训,大大提高了内科医务人员的急诊急救能力。同时,在平时临证及查房过程中,亦培养其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诊治能力。
对于危重病患者的救治,无论是医嘱的执行力度,还是病情变化的观察,患者在危重病中的处理,护士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平时的培训及教学中,常常让护士也参与其中,既让她们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她们懂得她们在危重病患者的救治中作用和地位,激发了她们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了她们学习的热情。
坚持每周开展教学查房,通过对一些典型病例的讲解,重点培养学员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如何处理和应付临证中复杂状况;开展住院诊疗指导,对于学员的存在的问题、错误及不足,予以重点指导及讲解,避免重蹈覆辙;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培养学员对疑难病人的分析及处理能力;指导仪器、设备的规范使用,如简易呼吸球囊的正确使用,电除颤仪的规范使用等,并强调仪器在平时维护的重要意义。
定期考核,重点通过理论考核和临床技能测评,了解学员学习情况及学习效果,有针对性查漏补缺,尽量做到齐头并进不掉队。
实时点评病例,指出学员在病历书写中的错误,反复强调病历规范书写的重要性,同时还强调病历书写的时效性,多次讲解如何规范书写医疗文书;指导并教授学员如何书写沟通记录,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增强了学员的法律意识,同时也让学员了解、明白了书面沟通的重要性,降低了医疗风险,规范了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
阿坝县藏医院地处偏远,缺医少药,从而导致很多疾病无药可用。对于当地高发的肺部感染,基本所有患者都伴发咳嗽,我结合当地盛产川贝母的特点,创制两首简单易行的偏方,在临床中取得了可喜的疗效。方一是贝母橙子羹:将川贝母10g研粉,橙子1个洗净、切碎,两药相合,加水500mL慢火煨炖至300mL,吃肉(果肉)喝汤,用治痰湿性咳嗽或寒咳。辨证要点:咳嗽痰白,咳声重浊,喉间有痰,舌苔淡或淡红,苔白或白腻。方二是贝母雪梨羹:将川贝母10g研粉,雪梨1个洗净、切碎,两药相合,加水500mL慢火煨炖至300mL,吃肉(果肉)喝汤,用治痰热咳嗽或燥咳。辨证要点:咳嗽,痰少或无痰,甚至痰中带血,舌红,苔薄黄少津或干。此两方简单易行,医生辨证容易,家属操作方便,临床疗效可靠,深受医患欢迎。
阿坝县藏医院内科病房在我对口支援“传帮带”期间,没有氧气面罩及呼吸机,因此对于过度通气的患者治疗起来十分棘手。或许是巧合吧!那段时间过度通气的患者较往昔增多,苦于应急,我于是就地取材,利用输液瓶,自制氧气面罩,为过度通气患者的治疗赢得了时机,提供了治疗“新”途径。
为了很好地配合政府开展实地演练,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我参加了阿坝县纪委监察委组织的医疗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参加了应急办组织的阿坝县2018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现场教授学员急诊、急救能力,逐渐培养学员如何建立急诊、急救思维模式,反复强调时间在危急重症抢救中的重要作用,不断灌输“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对于急危重病患者的早期诊治强调采取“先开枪再瞄准”的处理策略,即先想法设法(在法律及医疗许可的前提下)保住患者生命,再谈下一步的诊治策略。
为了更好地让学员掌握好临床技能,但要保证医疗安全的同时,我引进了情景教学。对于我和学员来说,这都是一个新的概念。一开始,我自己一个人无数次在宿舍反复演练,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但到了实际演练时刻,又增添了几分紊乱。好在学员好学,且能积极配合。我有时模拟患者,仍学员针对应急医疗状况做出及时应对及处理,最后予以点评,指出学员的错误及不足;我有时扮演患者家属,锻炼学员与家属沟通的技巧,同时也教会学员在处理危重病的时候一定要与家属充分的沟通,反复强调沟通的重要性;我有时扮演上级医师,现场点评学员在处理危重病患者的不足及疏漏之处。通过模拟情景教学,让学员掌握了对于危重病症的识别及处理策略,提高其救治危重病的能力。
让学员了解并识别临床常见中药材,在日常中医诊疗中,重点讲授简单易行的中医基础理论,比如阴阳五行学说,寒热虚实的简单识别,典型的舌诊、脉诊的辨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等。用疗效说话,让学员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及中医药的魅力,开阔了学员的视野,同时也培养了学员对中医药的兴趣。
通过对指南的讲授,建立了BLS医务人员单一施救者的儿童心脏骤停流程,建立了BLS医务人员2名以上施救者的儿童心脏骤停流程,建立了BLS医务人员成人心脏骤停流程,建立了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流程,建立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管理流程等,让学员在处理疾病时有条有理,有章可循,逐渐培养、锻炼其临床思维,提高其诊治水平。
“师带徒”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1]:第一,符合带教条件的老师的水平有限,难以大面积地开展“手把手,一对一”的教学;第二,临床带教老师一般身兼多职,工作繁重,带教时间不够;第三,个别学生与带教老师性格不合,相处不融洽。在结合藏区缺医少药的特点,所以我认为在临床带教中,要因地因人因时而宜,尽可能地引进多模态教学模式,争取带出来(让学员真正学有所得,把学员培养成“会看病,看好病”的大夫),送出去(介绍先进的诊治观念及理念,争取让学员去进修学习专项技术及技能,专项学习、进修,重点突破,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不仅要将带教作为一种责任,而且还应将带教作为一种义务和使命,一定要强调心与心的交流,做到理解与支持同在,只有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才有望出色地完成“师带徒”工作。
其实,现在想来,我在带教中也存在诸多的不足,比如未能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加强中医科技情报信息课程教学[2]等方面还很欠缺,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及带教工作中能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古人云:名师出高徒。我虽算不上什么名师,或许也就是在无数“传帮带”老师中的一个过客,在“传帮带”工作中我可能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以及有很多没有做到的地方,但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希望能将我的所学倾囊相授,为藏区医疗技术的发展略尽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