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云淼,侯晓楠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药子具有抗炎、抗病毒、抗癌等作用,药用开发价值较高。但其引发的肝脏毒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临床应用。本文主要对黄药子肝毒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罗国勇等[1]综合利用多种色谱方法对黄药子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共得到23个化合物。其中14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郑娟[2]先后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进行肝脏损伤毒性实验,研究黄药子肝脏损伤毒性物质基础,确定主要肝脏毒性部位。然后用各种色谱技术对肝脏主要毒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用各种光谱技术对分离出的单体进行鉴定;同时,对不同批次的黄药子进行了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提取部位是肝损伤的主要毒性部位,共分离鉴定出44个化合物。王国凯等[3]通过实验从黄药子肝毒性部位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了24个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黄原酸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参考。
杨辉等[4]研究了含黄药子的制剂的临床应用,发现黄药子对肿瘤、炎症、蛇咬、甲状腺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皮肤病等均有显著疗效,但会引起许多不良反应。谢敏等[5]研究表明黄药子及其方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有研究[6]报道,无肝脏病史的患者因甲状腺肿瘤持续服用黄药子,出现肝损害症状并逐渐加重,治疗期间未使用其他药物,最终导致死亡。葛汝青等[7]通过病例分析发现,药物性肝炎是由于用药时间过长所致。岳树香等[8]发现处方中加入黄药子,患者出现药物性肝炎,停药后改用其他药物,肝功能症状改善。杜立娟等[9]分析了黄药子所致的临床不良反应病例,并发现除了偶尔小剂量会导致不良反应外,不良反应的剂量在其他病例下多为90g以上和时间多为服药后10d以上,及时停药并对症治疗后预后较好。
熊印华等[10]从脂肪酸代谢的观点来看其毒性组分DIOB的肝损伤,并通过化学计量法分析脂肪酸的代谢分布和黄药子肝毒性之间的相互关系。齐静[11]研究了黄药子水提物对小鼠肝脏的毒性作用,发现肝脏损伤的机制与ATP合成的减少和线粒体氧化损伤的增加有关。线粒体损伤可能是黄药子引起肝脏毒性的重要靶点和机制。王少珍[12]建立肝损伤模型,通过DGE文库信息分析和qRT-PCR法验证,得到黄药子中毒致肝损伤的作用机制如下: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破坏肝细胞和线粒体钙稳态,破坏线粒体的功能,导致细胞凋亡;诱导PPAR信号通路中的多种CYP4A酶同工酶、CD36、SCD2基因的表达,产生自由基,导致肝脏损伤;CYP450酶代谢受到影响,使肝脏药物代谢后产生毒性代谢物;谷胱甘肽依赖的抗氧化酶活性直接受到影响,导致氧化应激损伤。许玉凤[13]首先建立了同时定量检测黄药子活性成分黄独素B(DIOB)和8-表黄药子素E乙酸酯(EEA)的LC-MS/MS方法,发现DIOB和EEA在消除肝微粒体和产生活性产物方面存在明显的物种差异,在将动物数据外推到人类身上时,应注意代谢消除的物种差异。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CYP3A介导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叶晶[14]等通过对人肝细胞损伤程度的分析,发现黄独素B对人肝细胞具有药物作用和时间依赖性;氧化应激可能是黄独素B毒性作用的原因,线粒体是损伤的靶细胞器;自噬参与了黄独素B的损伤过程,可能是细胞成员损伤后的应激保护机制,从而迅速清除细胞内受损的细胞器。王少珍等[15]分析中药黄药子水提取物诱导小鼠肝损伤后的基因表达谱,发现黄药子的诱导作用严重影响了小鼠肝脏的结构、功能以及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其对肝损伤的机制可能与自由基的产生有关,使质膜和细胞器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机体抗氧化能力的下降,或通过直接影响脂质在肝脏代谢,提高肝脏脂肪酸氧化反应。
Sheng等[16]的实验表明,CD30配体(CD30L)和细胞介素3(IL-3)是黄药子肝毒性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血清microRNA-21、microRNA-122、microRNA-25、microRNA-375是肝细胞性肝癌和慢性肝炎的新标志物。Su等[17]发现血清microRNA-122可作为黄药子致肝损伤的诊断标志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华碧春等[18]观察不同剂量组和不同培养时间的肝细胞存活率,比较黄药子和含血清甘草对体外肝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比色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AST、乳酸脱氢酶,探讨甘草降低肝毒性的作用。结果表明,甘草与黄药子配伍后,对肝细胞的毒性明显降低,对肝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卓实等[19]进一步研究了甘草的配伍可以降低黄药子对人肝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含黄药子的血清可在短时间内影响肝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甘草的配伍可明显减弱损伤作用。黄药子致肝损伤的机制可能是其对肝细胞膜的直接损伤作用,甘草配伍的解毒作用与这一途径有关。
于栋华[20]发现黄药子对CYP1A2和CYP2E1蛋白表达有强烈的诱导作用,与当归联合使用时,CYP1A2、CYP2E1的表达增加得到缓解,说明当归抑制了CYP1A2、CYP2E1的蛋白表达,具有降低毒性和抑制作用。汤青[21]发现黄药子可以调节大鼠肝脏葡萄糖调节蛋白78和促细胞凋亡因子基因表达,当结合当归后可拮抗黄药子对葡萄糖调节蛋白78和促细胞凋亡因子基因表达的上调作用,这可能是黄药子产生肝毒性而配伍当归后毒性减轻、保护肝脏的机制之一。
杨辉等[22]在实验中使用五味子和黄药子,从生化试验、病理观察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五味子对黄药子引起的肝损伤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五味子能提高肝细胞血浆中SOD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王秋红等[23]发现黄芩和黄柏对黄药子引起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减少肝细胞的坏死,防止肝纤维化、脂肪变性,同时可以改善肝脏中谷胱甘肽和MDA的活动,能保护黄药子引起的膜脂质过氧化损伤,提高肝细胞存活率,提高机体抗氧化作用。
黄药子的疗效显著,在治疗甲状腺疾病、肿瘤等方面疗效显著,并且药用的潜在价值很大。但其引发的毒性令医者喜其效而畏其毒,大大限制了黄药子的临床应用,对黄药子的毒性表现、指纹图谱的测定更有利于医生用药和不良反应的诊断。对黄药子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进一步阐明了黄药子肝毒性的发生机制;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为黄药子肝毒性检测提供了更为灵敏的指标;代谢物的动态变化的研究可以作为肝毒性损
害的评价指标。虽然已有显著成果,但黄药子的肝毒性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其中甘草、当归、黄柏、黄芩、五味子、蜈蚣藻、半枝莲均具有拮抗黄药子的肝毒性的功效。可将这些功效相似但性味不一致的不同中药组成一个复方,用于治疗黄药子诱导的肝不良反应[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