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卫平
广安市扶贫开发局,四川广安
广安市全域属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特困地区,2014年,全市共识别出贫困村820个、贫困人口32.48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8.6%。通过最近几年的持续用力,6个区(市、县)已经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在四川省率先实现了全域脱贫摘帽。成绩固然可喜,但脱贫基础仍然不牢,增强已脱贫群众稳定持久脱贫能力仍然任重道远。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战之年,也是广安脱贫攻坚“提档升级”的关键之年,更加需要把准方向、铆足干劲、精准施策、提质增效,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完美收官和乡村振兴全面加速。
2020年,广安市脱贫攻坚工作要通过国家和省级层面组织的脱贫攻坚普查,既是对脱贫攻坚成效的检查验收,又是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极大推动。一是再摸实情。对照“两不愁三保障”“三有”和“四个好”的脱贫基本标准,对最近几年实施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情况常态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定期汇总相关情况。科学组织普查活动,特别要加倍注意处理好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普查相结合的关系、区域系统普查和行业普查的关系、综合指标普查与业务指标自查的关系,以普查促工作再落实。二是系统分析。对不同年份、区域、贫困村、贫困户之间的政策、效果差异情况,以不应付、不回避、不遮掩、不虚报的实事求是态度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存在差异的规模,找准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解决差距的办法;加强返贫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并防控返贫苗头,以便综合运用好教育、医疗、特别救助、兜底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三是科学建档。在一线摸排的同时,同步做好脱贫相关图片、影像、政策、文件等资料的收集完善,并根据乡镇区划调整等新情况规范科学准确建档;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结合地方志书编撰等,对近几年的扶贫攻坚情况进行全面回顾归纳总结,从事实扶贫到史实扶贫。
对普查中仍然存在的“短板问题”,坚持以消除绝对贫困为首要任务、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既不降低标准,也不随意拔高标准,按照“十个一”工作标准和“三聚焦七对标四不减”工作法,逐村逐户建立“补课清单”。一是增收产业需要再培育。围绕县域主导产业,推进“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片建设,做大规模、做长链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做宽市场、做高效益;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深入挖掘农业多种功能,探索“农户+园区”“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等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建设各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二是基础条件需要再改善。按照产村相融、乡村振兴、微田园、生态化的建设模式,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硬化畅通乡村道路,大院联通便民路;实施“五改三建”,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高度关注临界贫困群众,在基础设施扶贫项目建设中“适度倾斜”给予扶持,确保全面小康不漏一户一人。三是重点项目需要再提速。对19个扶贫专项涉及道路、水利、住房等基础设施项目,探索建立“清单制+责任制”管理办法,一手抓项目资金争取,一手抓项目进度加速,确保项目早开工、早见效。四是脱贫政策需要再落实。对新增因灾、因病致贫户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对已经落实住房、低保、医疗等方面扶持政策的持续情况,对个别扶持政策兑现方式完善情况,分门别类进行再梳理、再落实。五是积极新风需要再倡导。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扶贫领域作风专项治理,对影响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落实的突出问题以及损坏群众利益的行为迅速纠正、扎实整改;加强脱贫攻坚一线干部教育引导,引导他们自觉克服骄傲自满、思想松懈等不良趋向,继续用心用情用力用劲推进脱贫攻坚;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开展脱贫光荣户、致富能人、文明和谐示范户等评选活动,倡导社会文明新风,激发脱贫致富志气。探索完善“歇扶”措施,引导贫困户主动脱贫、积极致富、早日奔康。
将实施脱贫攻坚与推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全面加快实现乡村振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好头、起好步。一是规划衔接。对脱贫攻坚力度大、效果好的村,应及时将重点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的项目发展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在村庄规划中进行重点布局,确保脱贫攻坚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的无缝衔接。二是政策衔接。在全面落实各级脱贫攻坚政策的同时,将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将产业扶持政策拓展到产加销贸工农全链条,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全面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政策,尾部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的有效途径,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三是人才衔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不摘”要求,加强后续帮扶工作,特别是对2019年以来市县部门调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的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所”“作战室”以及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等力量进行充实完善,确保组织不散、力量不减、重心不变;更加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操盘手”中锤炼、选拔干部,尤其要重点培育“留得下、能带动、能发展”的干部,为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就地转化”给予更多支持;健全“三农”人才激励机制,鼓舞更多人才投身农村、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