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三光 贾翔 摄
走进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绿意。山花绚烂,绿叶成荫,千亩连片的台地里种植着猕猴桃,一幢幢错落有致的特色民居镶嵌在果园周围……置身在这样美好的田园诗画中,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一片被乱石围困的土地。
作为西畴县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三光片区国土面积 50 平方公里,其中裸露半裸露岩溶面积达 86%。漫山遍野的石头,支离破碎的地表,喀斯特山型地貌造就了满目荒凉的西畴山水,也带来了生存之痛和发展之困。
“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坡,秋收一小箩。”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在石缝中求生存的真实写照。
“我们村地处深山交通闭塞,由于不通公路,有说不完的难处……”说起曾经的苦日子,西畴县的李华明有一肚子辛酸的故事:没有出山的路,村民养了猪只能请人抬出去卖,却一不小心连人带猪滚下了山崖,猪死了,人也受了重伤;村里人生病只能用担架抬出山,送到医院去救治;孩子们每天要来回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 2 公里外的学校上课……这样充满苦难色彩的故事,每个西畴人都能讲出很多。
三光片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小组常务副组长查天才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三光片区乃至整个西畴县,人均收入不到 100 元,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到200 斤,不通电不通路,饮水得靠人工降雨……非常艰苦。不少人背井离乡,搬到外地,为的是去寻找更适合居住的地方。
而更多的人却像兴街镇镇长艾永健一样,选择了留下来。“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是我们的根之所在,我们抛不下、舍不弃。所以,我们要改变,用双手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双手把家园建设成为宜居之地。十年不行二十年,一代人不行两代人,我们坚信,坚持下去一定能成功。”就这样,他们炸石造地,靠着双手与天斗、与地拼,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用肩挑、用背扛,硬是从石缝里造出了一片片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梯田。
兴街镇三光片区位于西畴县县域东南部,涉及三光、拉孩、戈木、兴街、老街、安乐 6 个村民委员会 5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 4 个世居民族,共3144 户 12650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396 户 1449人。2013 年三光片区贫困人口达 60% 以上,危房户达70% 以上,农民人均有粮 330 公斤,人均可支配收入4030 元,远远低于全县的平均水平。贫困,让这片土地饱受折磨,光秃秃的石头、透风的土墙、空空的粮缸,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看山愁、看水愁、看地愁”,如何让西畴不“愁”,是摆在眼前的严峻考验。
2015 年 3 月和 2016 年 2 月,省委书记陈豪两次专程到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实地调研石漠化治理和脱贫攻坚工作,要求把石漠化综合治理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规划,抓好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把三光片区项目打造成全省、全国的样板。
当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面对治理石漠化和脱贫攻坚两场硬仗,西畴县紧紧围绕“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路径,探索形成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六子登科”模式,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 3.1 亿元,重点实施“生态建设、水利设施、土地整治、道路建设、村庄建设、产业发展、扶贫开发、机制建设”八大工程,推动三光片区从“大地披绿”到“身边增绿”再到“心中播绿”的美丽蜕变,一片片石漠荒坡披上“绿衣”,一户户贫困户挣脱穷窝,一条条小康路徐徐铺开……
西畴县把石漠化治理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制定出台“1+4+N”脱贫政策体系,着力构建特色产业扶持、安居工程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素质提升、金融大力支持“六个到村到户”扶贫新格局,推动区域内396 户 1449 人贫困人口顺利实现稳定脱贫。
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片区猕猴桃种植 刘笑 摄
三光晨曦 李光聪 摄
三光猕猴桃 李光聪 摄
三七、核桃、烤烟、蔬菜……一个个特色产业在这里迅速地培育发展起来。三光片区投资 1600 万元,引进浩弘农业、兴牧牧业、凯明等龙头企业,带动企业、群众投资 1.1 亿元,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林业、山地牧业和乡村旅游业。组建专业合作社 7 个,实施土地流转10000 亩,种植猕猴桃 5000 余亩,发展烤烟 3000 亩、三七 1000 余亩,种植核桃 4000 亩、李子等林果 3000亩;建成万头生猪养殖场 1 个,实行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年均开展劳务培训 1200 人,年外出务工 1000 余人,带动区域建档立卡贫困户 180 户 684 人增收致富。
据估计,三光片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级示范点建成后,将新增耕地面积 1537 亩,增加粮食产量 129 万斤;新增森林面积 3000 亩,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 55% 以上;可实现观光旅游收入 2500万元,群众人均增收 2626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 万元以上,带动片区 257户 878 人建档立卡户脱贫退出。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一举摘掉贫困的帽子。昔日因 “树林被砍光、水土流失光、姑娘全跑光”而得名 “三光”村,摇身一变成了“干部清明、群众精明、前途光明”的“三明”村。
“这里是我们的核心产区。按照规划,我们将以西畴为中心,打造一个国家级早熟猕猴桃基地。这个风声一放出去,很多大老板都忙着跟我联系——‘早熟’是最大的卖点。”云南省农科院助理研究员、猕猴桃种植专家陈大明语气骄傲,他同时也是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三光水果基地的技术总监。俯瞰已经初具规模的千亩猕猴桃林地,陈大明的眼里,透露出对西畴未来的雄心壮志。
按照西畴县委县政府的规划,三光片区要打造出5000 亩猕猴桃种植核心区。以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让该区域的种植、加工和旅游产业齐头并进。周边农户除了土地流转租金外,还能到公司打工、承包种植猕猴桃,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家住三光村委会薄竹箐村小组的村民秦仕凡,每天都和同伴一起到猕猴桃基地务工,谈起现在的生活,她脸上洋溢着喜悦:“原来在家种地,一年忙到头也挣不到几个钱,现在到基地里打工,一天有 80 元的收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如今的三光片区,荒山石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连绵不绝的梯田上成片的猕猴桃欣欣向荣、长势喜人,百亩连片的主题花海繁花似锦、彩蝶翩跹,一幢幢洋房拔地而起,宽敞的入户路通向每家每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三光片区的美丽蝶变,引得八方游客纷至沓来。2017 年,多依坪村小组的村民高仕仙抓住机遇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由于服务周到、价格实惠、味道独特,备受游客青睐。“最忙的时候一天有 20 多桌,一年下来有 5 万多元的收入,今年还要继续努力,明年争取有所突破。”高仕仙笑了,眼里满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构想。
在高仕仙的带动下,一个个农家乐在多依坪开办起来。大家都铆足干劲,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转化为田间地头劳作的身影、发自内心满足的笑容和依靠双手创造出来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