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民族民间音乐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与民族音乐学者的对话

2020-12-24 02:12
今日民族 2020年10期
关键词:民间艺人民族民间歌舞

楚雄彝族打歌队

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人才培养显然很关键。在“非遗”保护实践中,人才培养主要着眼于某个具体的“非遗”项目,这固然重要,但不应是人才培养的全部内容。人才培养的对象、内容、方式,以及目的,都需要结合实际深入讨论。

文化传承,高校也在行动

今日民族:从人才培养角度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高校作为一个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一定有自己的经验。作为在民族民间音乐和“非遗”领域从教多年的教师,您怎么看待高校在其中起的作用?

王凤莉:作为普通教师,我跟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和传承人有一些具体的合作经验,所以,我也从侧面介绍一点我了解的情况。最近一些年,高校越来越重视民族民间音乐,有越来越多的平台和机会,与来自民间的文化传承人进行合作。

大理白族调省级传承人

镇康婚俗中的打歌队

云南艺术学院开展的绿春彝族栽秧鼓的传承活动

彝族跳菜

拿云南艺术学院来说,据我了解,从2011 年以来,学校就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合作平台。比如,2011 年由省协同创新中心授牌创立“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2013 年由省文化厅授牌成立“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15 年被国家文化部、教育部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实施高校,最近的2018 年,成立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艺术学院培训基地”。这些平台,有助于拉近学院与民间的距离,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思路。

今日民族:这些平台实际运作情况如何?

王凤莉:我个人观察,整体情况是越来越好的。具体到音乐舞蹈这个类型,则有一些特殊情况。民族民间音乐个性比较突出,所以实践中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搞一个民间音乐艺人的培训,各民间音乐特色鲜明,召集他们之后,你培训什么、怎么培训?

2019 年红河学院组织了一个“哈尼族八声部民歌演唱人才培养”的培训班,这个是“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这个项目做得很好,我参加后得到一些启示。音乐舞蹈类的民间艺人的培训班,今天确实很有必要,但培训内容和思路应该适当拓宽。我们不能去培训他们如何唱歌、跳舞,这是他们本来就擅长的,如果过多涉及就属于学界批评的过度的“文化干预”。我们应该转而培训和探讨一些高校擅长的、各个民族(族群)的艺人都共同需要的部分。

比如,对音乐舞蹈背后的文化的理解,对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认识,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的理解和解读。学校比较擅长的课题申报等经验,对地方政府和民间艺人也都很有用,随着政府对民族文化建设加大扶持力度,未来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会越来越需要相关资讯和技能。另外,如何做好项目,如何在乡村办培训班,如何发展适合自己情况的文创产业,如何用当代的方式更有效地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等等内容,既是学者擅长的,也是当下实用的。

今日民族:高校除了搭建民族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学习的平台,是不是也在向民间文化学习,丰富高校的人才培养内涵?

王凤莉:这是民族文化人才培养的另一方面的含义。高校的音乐教育是建立在西方乐理之上,与中国民乐不是一个体系。世界各民族的音乐当然有相通之处,但它们之间的差别也不容忽视。云南是民族音乐大省,我们专门开有民族音乐的相关课程。但除了由本校老师授课外,我们也开办一些特殊的短训班,请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来面对面授课。通过这样的培训,我们的学生也确实能够掌握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些技能。

今日民族:现在影音、通讯那么发达,为什么要把“非遗”传承人请到课堂?

王凤莉:我们的学生受专业训练,音乐学习的能力很强。但民间音乐是另一套体系,学生可以通过记谱、影音去学习、模仿,但学不到那种民间腔调的神韵。严格讲,云南这些民族民间歌舞,很难完善地用谱子记录,它们的音腔复杂,发声方式特别,加上民族语言的独特韵味,非常需要面对面的口传心授。

传统歌舞的乡村市场

今日民族:人才培养这个问题,眼下比较大的困难是如何在乡村,在本民族中间培养传人的问题。一些传承人反映,招不到学生,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王凤莉:这些问题很棘手,在这里我只能说点我个人的经验和看法,不一定准确。传承人招不到学生,根子上还是出路、就业的问题,如果所学的东西没用武之地,那学的人,以及其所花的精力自然就少。那么,音乐歌舞这些传统技艺,究竟有没有出路?出路在哪里?

首先,我觉得乡村社会一定程度上有音乐歌舞的市场。在一些节庆和婚丧嫁娶的场合,过去村民自发地唱歌跳舞,这是音乐传承的传统途径。现在,唱歌跳舞还有,只是从自发变为付费邀请。这种变化,有些学者可能颇有微词,但我觉得势不可挡。从积极方面讲,它意味着学好音乐舞蹈,也有糊口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它是一个职业方向。

其次,我想强调一点,目前乡村广泛存在的这种歌舞市场还比较初级,民间艺人也普遍缺乏组织意识,还处在一种自发状态。这个可以改进。怎么改进?我举个例子:

云南镇康县在婚丧习俗中,有通宵打歌的传统。当地一个艺人带着他的一帮徒弟,经常承接这样的活动,每次收取两三千元的劳务费。这个打歌队,虽然经常在一起活动,但很没有组织的观念。比如,每次收到钱就大家分掉,没有余留,也没有规章制度,没有对未来的规划。我给他们提了一个建议:赚到的钱不要一次分掉,要有结余,以作为组织的公共资产。这些钱可以用来置办乐器、道具、服装,年底有剩余,还可以分红。组织要有相对固定的成员,要订立管理制度。打歌队要组织学习,提高歌舞水平。师傅这个角色,以后老了跳不动了,也可以继续从事组织、管理。总之,用一点现代企业管理的手段,就可以完善乡村自发成立的各种歌舞队,而这既有利于人才培养,还有利于乡村歌舞市场的培育。在已经变化的乡村社会,要给民族民间歌舞找一条长远的出路,还有很多路要走。

今日民族:您这个建议,对传承人的个人能力提出了要求,客观上要求他们在掌握本民族的传统技艺的同时,还要有开阔的知识和视野。

王凤莉:这是前面提到的高校和政府组织的一些培训的意义所在。不过,光有学习似乎也不够。传承人培养、申报等工作,是不是以后多有一些探索?比如,年龄方面,考虑老中青结合,发挥不同年龄层的优势。在掌握传统技艺方面,老一辈的传承人我们要倚重,但他们体力和精力有限,不能要求他们事必躬亲。传承人每年都有任务,年纪大的传承人,应该让他们的精力更多放在培养基础好的学生,培养接替他们衣钵的传人身上。年轻一辈的传承人,他们可能掌握的技艺未必有老一辈全面,但他们的优势也很明显。到中小学校做传承工作,对接现代社会里各项事务,用现代传媒手段传播民族文化,甚至接受新观念搞文创产业等等工作,他们比老一辈更有优势,更有条件去完成。对年轻一辈的传承人既要鼓励他们上承,也要督促他们下传,他们是关乎民族文化未来的人才。

文化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今日民族:培养民族文化人才,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在今天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是不是有超出文化层面的意义?

孟连傣族山神舞舞者的装扮

王凤莉:“文化”这个词在中国传统中,有教育、教化的功能。它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作为手段,它被用来教化人心,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所以,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不单单是为了紧跟“非遗”保护这个国际潮流,也是因为民族文化中那些优秀的遗产,无论它的内涵,还是围绕它的当代实践,都有利于文化融合、社会进步。

我举一个例子。2017 年我去孟连县采风,在勐马镇贺哈村,看到一种傣族传统山神舞。这是一个省级“非遗”项目。演出结束后,领队给我们讲述了这个演出队怎么一步步发展过来。最早的时候,他们只在村子里偶尔展演一下。有一次,外地游客看到后邀请他们去武汉演出,并表示要给他们付费。他们决定大胆尝试,组织了二三十人的队伍去武汉。克服了去外地演出的种种焦虑后,又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每家都有田地,劳动力出去演出,家里怎么办?经过商量,他们做了一个决定:不去演出的,也别去外地打工,就留在村子帮大家干活,而演出的拿了自己那一份工资,剩下的要带回来分给村子的其他人。然后,就这样这个演出队发展起来——县里面也重视,帮着申报成了省级“非遗”项目,而村集体也因为这项传统文化的复兴更加凝聚成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

今天我们讲振兴乡村,为什么?因为中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如果农村不能振兴,留不住人,就没有人种地,就没有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而要让乡村留得住人,除了拓宽产业发展的渠道,还少不了增进乡村的文化自信,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培根固本的工作。

今日民族:民族文化的保护实践,让现代社会更和谐了。

王凤莉:我再讲一个例子。大理白剧团的歌唱家董凤琴老师,每个星期六、星期天就回到洱海边的家里,免费教授大理白族调。有很多人去她家里跟她学,她母亲很热心,给来的学生们做饭吃。后来,人越来越多,大家做了一点改变。他们商议后,决定集体凑钱买菜,然后既一起学习,也一起做饭。每次唱完歌,吃完集体大餐,学生们才各自回家。于是,这个民族文化传承点,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的闲暇生活。再后来,这个传承点的学生们,在掌握了基本唱腔后,有的被邀请去参加一些演出活动,融入了一个更大的社区和社会。

今日民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视野下的人才培养,似乎不同于高校里艺术精英的培养,这是否分属于两种体制?换句话说,对前者,我们离开乡村、离开社会、离开特定的文化语境就比较空洞。

王凤莉: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观点。乡村社会是民族民间音乐诞生的土壤,所以,有关它的保护、传承,确实需要放回到它的原生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去讨论。实际上,那些文化传承做得好的地方,其原生地的文化和社会,传统与现代,乃至人和人之间,都比较和谐。

这里也有一个事例。2016 年我到新疆开会,会务组安排有田野采风,观摩当地不同类型的木卡姆。在一个村子看“刀郎木卡姆”,当时正是收葡萄的时节,村民都很忙,演出快开始了,他们骑着摩托从地里赶来。在后台换上演出时穿的民族服装,演出一结束,我们这边还在讨论,没缓过劲头来,那些演出的村民已经换上劳动的服装骑着摩托走了,去收葡萄去了。木卡姆是新疆闻名世界的一种歌舞乐,其内容本身展现的就是传统的劳动生活,而今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融于当代维吾尔人的生活。

猜你喜欢
民间艺人民族民间歌舞
论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渗透与开展
“校团”协同背景下推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谈如何有效提高歌舞导演的创作能力
歌舞欢庆“三月三”
罗依乡白马藏族歌舞(外三首)
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祁东渔鼓的传承和发展
西海固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及艺人现状调查
贵州5年内将打造1000所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
当下的人性如何张扬——以《云南映象》等民族歌舞秀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