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启蒙教育,因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十分重要。文章结合实际教学,简要分析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 科学教学 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教学应以探究学习为核心。”所以,利用科学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已成为当前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点研究课题。然而,当前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情况并不乐观,科学教师应正视不足,积极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将学习重心转移到探究过程中来。本文就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初步探讨。
一、创设情境
问题是启动思维的动力,也是引发科学探究的开端。只有发现了问题,人们才会绞尽脑汁去寻找解决办法。爱问问题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天性,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并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学习《土壤里有什么》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出同样的问题,让学生去收集土壤,并把土壤带进课堂。课堂上,教师利用烧杯、蒸馏水、木柴等工具对土壤的成分进行检测,让学生观察了解土壤中所含的物质。然后,教师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把心中的疑惑或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有的学生问:漂在水面上的那层白色东西是什么?有的问:土壤被煮开后到底溶解了没?还有的学生问:把土壤放进水里加热为什么水会变颜色?……学生各有各的疑问,各有各的答案和理由。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耐心解答,照顾学生的感受,但是不应将答案一次全盘说出,而要留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培养其思维逻辑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思路拓宽、思维发展的过程,这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二、动手实验
小学科学教学的重点是实践探究,理论知识是其次,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目标通常依靠教学情境来实现,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适且有趣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促使其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科学真理。例如,学习《电磁铁》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实验的材料,如磁铁、铁片、塑料等,以确保课堂实践顺利开展。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实验,初步了解电磁铁的性质。实验可分组进行,让学生观察磁铁可以吸附含有铁质的物体,而不能吸附塑料、木片之类的物体,再通过动手实验,就能探究出磁铁的特性,掌握相关知识。又如,学习《指南针》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进行实验,课前布置制作指南针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并结合文本知识去完成指南针的制作。课堂上,教师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制作的指南针都非常有个性。有的学生想象力较强,会利用细线把钢针吊起来;有的学生创新能力突出,会把磁化的钢针放在塑料泡沫中,制成一个很独特的指南针。这样的实践操作,不但能增强学生的体验,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鼓励质疑
科学强调严谨性、逻辑性、实践性,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绝大多数内容往往也需要通过实验来论证。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现象去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所见到的现象,培养质疑精神。例如,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课前准备1个气球、1个锥形瓶、3个量杯及热水、常温水、冷水等材料。课堂上,先往锥形瓶中装空气,以气球作为密封盖,然后慢慢往瓶中加入热水使空气受热,同时加入冷水使空气受冷,一分钟后引导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请学生猜想:“现在锥形瓶里的空气是热的还是凉的?”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教师邀请学生上讲台把手伸进瓶中感受空气的温度(注意安全),很明显此时的空气略显温暖。3分钟后,教师再提问学生:“同学们现在觉得空气和水都凉了吗?”学生同样各执己见,纷纷对实验现象质疑。教师再次请学生上台感受时,空气已变冷,而水依然略显温暖,但会比上次温度降低。这时学生内心会充满疑惑,教师继续设疑:“为什么在加热过程中气球会膨胀得很快,而加入冷水的时候会收缩明显?”结合课文阅读和实验操作,学生就会明白:因为水和空气均由肉眼无法看到的小微粒组成,当热量上升时,它们就会被激活,从而迅速扩散,增大体积;相反,遇到冷水时,它们就会聚集取暖,从而缩小体积。这样的实验演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联系生活
科学探究并不局限于课堂40分钟,实际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若能立足学生真实生活,那不仅能激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还能为学生科學探究提供良好的机会和动力。所以,小学科学教学应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学习《溶解》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备好高锰酸钾、盐、砂、小苏打、粉笔末等材料,并要求学生准备些许玉米渣、食用油、酱油、面粉等材料,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可见的东西,实验操作起来也容易理解。实验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喜好对实验材料分类,可以按颜色、状态、是否能吃等来分类。实验过程中,教师无须监督实验进度,让学生大胆尝试,随意将材料投入水中进行搅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有的材料很快被溶解,而有的材料却浮在水面很难溶解,有的又沉淀在水底。待学生自己尝试实验一段时间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把相同现象的材料归到一起,经过比较,学生会发现平时不常见的高锰酸钾、小苏打以及常见的酱油、盐、醋等材料放入水中后会快速溶解,而面粉、食用油、粉笔末等会浮在水面或沉入水底,不易溶解。通过利用生活中的食材、物品进行实验,学生更容易理解“溶解”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其获得成就感。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通过长期实践去积累经验。科学教师要从创设情境、开展实验、鼓励质疑以及联系生活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姚伟峰. 优化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的策略[J]. 安徽教育科研,2019(09).
[2]曹先玲,陈秀文.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 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