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华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在小学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与观念,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能力、数学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数学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学会解决数学问题,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与方法,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数学案例中去,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这样才能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笔者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育活动中较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本文主要是针对小学数学中年段“解决问题”教学策略展开研究,希望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年段;解决问题;策略
小学数学中年段相较于低年段来讲,低年段更加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中、高年段更加侧重于对于数学问题的解决,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过程与模式,让学生由之前的套公式、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此过程中,也能够让小学生体验学习方面的成功感,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探究问题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最大程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设定趣味化的小学数学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好奇心与好动性比较强,而小学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复杂,很多学生对于探究数学问题、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针对以上问题,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为学生设定趣味化的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化学习特征,选择小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化数学素材,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投入到数学情境中去,在情境中学会解决数学问题。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解决数学问题,组内的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来实现数学知识的讨论与学习。其次,在数学问题情境设定中,教师一定要把把握好时间的分配,不要让学生的讨论占据过多的时间,而是要让讨论与归纳糅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明白需要重点解决的数学问题。最后,在数学情境中,一定要展现出数学知识运用范围的广泛性,比如,在讲解运算法则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超市购物、交水电费、植树等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
二、注重数学解题方法的指导
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思维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只是记忆一些数学公式与定义,很难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由此,教师一定要注重数学解题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明确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逻辑关系,这样才能够对数学问题有更为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拥有清晰的解题流程。比如,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枚举法与画图法等,让学生明确解题的技巧与步骤,如,在讲解数学线路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画图法来掌握数学题目中的相关描述,从而清晰理解题意,更为迅速地解决数学问题。除此之外,教师一定要理性对待学生的质疑与问题,帮助学生归纳与总结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解决能力。比如,在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设定如下问题:“现在有8个苹果,需要分给4个学生,那么每一个学生可以拥有几个苹果?”这时候学生能够很快得出答案,但是也有的学生会问:“如果是3个学生怎么办?”对于学生的这种提问,教师一定要大力鼓励与肯定,接着为学生来引入分数知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思考中获得新知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延伸出更多的数学知识。
三、合理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
在以往的小學数学教学评价中,教师只是关注学生的解题结果、数学成绩等,完全忽视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学习过程,这样是无法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由此,教师一定要学会合理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首先,教师要积极挖掘学生的解题闪光点,比如,有的学生比较细心、书写较为公正,不会由于粗心大意而出现错误的解题结果。还有的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强,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题目,这些都值得教师去肯定与鼓励,提高学生参与数学问题解决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鼓励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带动一下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跟上数学教学进度,从中真正有所收获与学习。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解决问题、展开评价,让其他小组来评价解题小组学生的表现,这样学生之间相互监督与借鉴,实现共同学习与进步,构建高效、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中年段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引入数学问题情境、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合理问题解决评价等,让学生更加关注解题的过程,掌握更多的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参考文献
[1] 丁锐,马云鹏. 小学数学专家教师与普通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表现的比较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2014,26(06):47-53.
[2] 田润垠,胡明. 小学数学“数的运算”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研究[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4):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