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教学中的变“教”为“学”

2020-12-23 10:33马瑛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8期
关键词:指数函数学案检测

马瑛

摘 要:要帮助学生成长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能运用已有经验和知识去学习新的知识,教师必须把“教”转化为“学”。文章指出,教师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课前通过“导学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变成学生带着预习疑问相互交流探讨、教师提供指导的场所,能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变“教”为“学”;导学案

课堂教学关系中,最根本的应该是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教师从“教会”变“会教”,学生就会从“学会”到“会学”,这是我们的教学感悟和追求。在教学初期,都会出现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是多教少学,还是少教多学?我们该如何教,才会使学生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呢?思考分析教学的最本质问题,我们的教究竟是为了什么?是教师教得精彩,还是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是单纯传授知识,还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如果是前者,“教”就是教师为学生做某事,如讲解、释疑等;如果是后者,“教”就是帮助学生缩小已有知识与未掌握知识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要帮助学生成长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能运用已有经验和知识去学习新的知识,就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教”必须转化为“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把“教”逐步转变为学生的“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一、变“教学”为“导学”

导,即开导、引导、启迪之意,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教学的意义不在于“教”,关键在于“导”。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课前要先预习,但经调查发现预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坚持一段时间就放弃了。原因是什么呢?原来,他们的预习方法就是看书,把新课要学的内容看完就算完成预习任务,预习的过程中不会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自我感觉什么都懂,但在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又不知所以然,从而造成学习上的掉队。为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一对一地精心引导,逐步使学生学会学习。但教师要面对许多学生,精力有限,因此,我们就用“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如可以在“导学案”中告诉学生要做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并告诉他们怎么去做,以及如何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价等。这样,“导学案”就发挥了教师的部分指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如高中数学必修1(人教版)“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一节的教学中,为培养学生会用“数形结合”思维方法探究掌握初等函数知识的能力,教师就应该以“会作函数图象→会进行图象特征观察分析→会归纳总结函数性质→会用于解决问题→自我检测练习→知识拓展提高”为主线,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自主探究学习,不再是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教师主动示范教,学生被动模仿学。

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导案中的“学习过程”将引领学生进入学习“轨道”,而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将会引发他们的思考,从而使他们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这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学得怎么样”,则要求学生通过“自我检测练习”进行自我检测。有了学生先学,教与学就能融为一体,课堂上学生清楚知道教师要讲什么,教师也清楚知道学生的学习问题之所在,教师的点拨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变“讲听”为“互学”

学习若缺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无法融为一体的,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教师会教就必须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前提。学生在“导学案”指引下预习之后,一般会产生一种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冲动,一种与别人分享经验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顺应这种要求,变“教师讲学生听”为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学”,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班内交流(展示)以及教师点拨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与展示中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观点,有学生赞同,也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时而有学生在小黑板上板画。不明白时,有学生提问;讲不全面时,有学生补充;有漏洞时,有学生质疑;有错时,有学生提出反驳。这样一个过程,教师把讲台让给了学生,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激烈的交流辩论,对问题解决进行评价、补充与完善。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样,同伴也就成为他们各自学习的“帮助者”,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学。

三、变“讲课”为“助学”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巡视,了解学生学习与讨论情况。当个别小组出现问题时,教师及时指导;当各小组的学习不到位时,针对本节的关键、难点等,在学生思而不得,言而不明,探而不深的地方进行点拨,让学生在集体“研究”的过程中悟懂、悟透,从而深刻理解与掌握所学的内容;当班内有小组已经解决或存在典型问题时,把小组讨论的内容放到全班展示,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体验。这样,教师的点拨与指导就发挥了“助学”的作用。

如高中数学必修1(人教版)“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一节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认清指数函数与指数型函数的特征及关系,教师出示例子“y=4x+2x+1+5”,问学生其是否是指数函数。有学生肯定,有学生否定,还有学生不能确定,学生争论不休。此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要求大家回到课本中重读教材关于“指数函数”的定义。当学生重读内容,悟到“指数函数”的形式特点时,问题也就解决了。这样,教师上课不再是讲授,还是在学生需要时给学生提供帮助与指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师生都能心领神会。学生在这种积极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乐趣,体验到成功,从而促进他们不断去努力与尝试,最后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四、变“练习”为“评学”

教师设计一些检测题供学生当堂完成,用来检验这节课学生掌握与理解知识、解题规范及分析综合等方面的情况,从而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检测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课堂检测,第一,可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第二,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第四,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提升他们的评价与判断能力。

“教”真正转化为“学”,教学才算真的发生,“教”与“学”才会配合默契,教学过程只有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共鸣状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思维能力、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實践创新意识才可能真正得到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才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猜你喜欢
指数函数学案检测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必修二 Modules 1—6综合检测题
“整式的加减”检测题
“整式”检测题
“比例尺(一)”导学案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考点面面观
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指数函数与其运算性质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