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宝
摘 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经历困惑期、探索期、发展期这三个阶段,教师不仅要转变思想,还要注重教学实践。文章探究如何在不同时期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困惑期教师要更新观念,建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探索期要学习取经,明确方向,调动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在实践中优化课堂教学和组织学生阅读活动;在发展期中不断总结,不断学习。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新时代的语文教师经常会遇到很多“教学事故”,但是,一些值得记录的“教学故事”也不少。笔者常常在思考: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呢?是学生学习的包办者,还是引导者?答案无疑是后者。但要从思想上的转变到行动上的实践,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
一、困惑期
刚踏上教坛时,笔者按照心目中“严”教师的形象为准,一上课就抑扬顿挫、滔滔不绝地从头讲到尾,恨不得在一节课之内把这篇课文知识全传授给学生。然而,学生单元测试成绩不理想,特别是阅读题失分严重,让笔者不禁把应试教育的阅读答题套路教给学生。这样学生考试成绩固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当笔者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佳时,笔者不禁反思:这就是一堂好的阅读课堂吗?能不能让学生化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究呢?
钱梦龙先生倡导的语文导读法,以生为本,反复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恰逢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吹来了“小组合作”课改的春风,要求摆脱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肖校长也不遗余力地推进课堂改革,要求教师紧跟步伐,更新观念,改变教法。这是学校对我们的期待和要求。刚开始,笔者在课堂上抛几个问题给学生讨论探究,看似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但是,发言的大多是每组的优生,后进生仍然被边缘化了。后来,笔者规定他们每个组员都要发言,优生带动后进生。但是,后进生即使站起来也是扭扭捏捏、一副不情愿的样子。笔者不禁反思:课堂是老师的“一亩三分地”,把“地”耕好,这是责无旁贷的,还有更好的改进办法吗?
二、探索期
(一)学习取经,明确方向
笔者开始阅读教育类书籍。如简·尼尔斯的《正面管教》、刘晓东的《儿童精神哲学》、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等,《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师》《师道》等期刊也经常相伴左右。
一次偶然的学习机会,我们到厦门市第五中学小学部参观学习。笔者近距离接触了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聆听了该校部落文化建设的实施情况的讲座。教师循循善诱、学生自信大胆、课堂精彩纷呈。“部落文化”与我们开展的“小组合作”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处吗?笔者意识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可能的,而且必须想办法做好。
(二)实践探究,拟定机制
要想使学生在阅读课堂上能说、愿说、说得好,教师就必须把时间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
接手这个班时,笔者成立九个学习小组,每组六名学生,明确组内成员的职责。从组名、组员、组训、组规、组歌、组徽、组花设计,增强学生的小组归属感,开展小组团建活动,如:西瓜蹲、搭人桥等。同时,借助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凡是上课表现积极的学生都能加分。积分有个人积分和小组积分,个人积分直接记入积分卡。班内定期举办盛大的积分抽奖与颁奖活动。小组积分高的可以自由挑选奖励。比如说:奖励自选座位、奖励免一次语文作业、奖励到阅览室阅读等。每学期的奖励机制都不同。每个小组都有成绩或能力稍逊色的学生,如他们有进步时,笔者对他们进行双倍加分。
(三)小试牛刀,收获经验
为了筹备镇的小组合作竞赛课,笔者代表学校执教《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第一次上试教课,笔者的整个教学设计几乎被否定了。科组长认为这节课“随意性太多、问题太零散。用老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和实践,没有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但语文科组的骨干教师仍不厌其烦地指导笔者如何诱导学生深入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等。随后笔者立即修改出二稿、三稿,争取展示最好的一面。首先,要激发学生对美丽的地球的热爱之情。接着,用一个主问题串起合作学习——“课文中哪些词语、哪些句子让你的心情凝重?用波浪线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想法。先自学然后组内讨论。”在汇报时,笔者引导学生结合导学单上画的“生态灾难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搜集资料与汇报意识。适当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地球遭到破坏后那种凝重、难受的心情。接下来,质疑辩论“人类能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最后是1+X的阅读迁移拓展。在这节课中,每组的A1、A2组长在耐心地帮助C1、C2同学,笔者立即加大激励力度,给班上能专心听讲、发言的后进生点赞加分。学生的脸上露出羡慕的表情,参与课堂的热情高涨。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合作意识被激发出来。上完这一课,笔者对驾驭小组合作的课堂更有底气。
结合学校“三环六步”的课改模式,笔者思考阅读课堂的流程:1. 自学(自学生字词、大声读文三回、完成导学单);2. 交流、反馈、评价(汇报导学单上学习情况;完成堂上学习任务单,先自学后在组内共学;最后,全班反馈,点评补充);3. 质疑;4. 拓展迁移。
(四)凤凰涅槃,破茧重生
一次课间,班长把三本书交给笔者:“老师,这是小邬同学在课上看的课外书,我没收了。”于是笔者把小邬找来办公室,扬了扬手中的书,注视着他:“这书就真的那么好看?”“是啊,它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令人忍不住想继续读。老师,我知道我不该在上课看课外书。下次我不敢了。”小邬低下了头。看到他诚恳的认错态度,笔者告诉他:“喜欢阅读是好事,但要看时间、看场合。这本书就暂时由老师保管。”
笔者深知“大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所以,一直鼓励学生多阅读。平时也会布置绘制阅读的手抄报、撰写读书笔记、制作读书卡片等阅读作业。虽然部分学生的阅读量有所增加,但在大阅读的背后也滋生了阅读隐患。学生自主选择的课外阅读书籍以漫画类、故事类为主,只因这类图书能放松心情、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而另一部分学生,除了每学期要求他们阅读顺德区小学生必读书目和作文辅导书,阅读其他书籍的学生寥寥无几。
朱永新教授说:“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这一生有用的东西就是阅读。”那么,教师能否推荐一些好书给学生?如何有目的性地指导他们阅读整本书呢?教师平时教学事务繁重,于是,笔者把目光放在全国“百班千人”共读计划中,借助张祖庆、蒋军晶等老师的力量,带领学生参与线下共读,线上分享。
首先,布置班级读书环境,在班内悬挂读书的名人名言。接着,丰盈图书角。让学生每人捐两本书,协同班级家委购买顺德区推荐的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同时,固定每周一、周三午读为阅读时间。迄今为止,我们班参加了多期的“百千”共读活动,学生作品一人获三等奖、两人次获优秀奖。笔者与学生约定,每个月完成一本区推荐书的阅读及“百千”书目的共读。笔者也经常布置阅读的作业,布置每周的读书任务,与学生在语文课上阅读,分享好书与心得,绘制思维导图、手抄报、读书卡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线上分享心得与作品。
三、发展期
经过一年多的浸润,学生的词汇量更丰富了,也增长了见识。虽然,距离心目中的那个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但笔者欣慰地看到学生的进步,并形成小结。
第一,让学生浸润在文字中,熏陶在琅琅书声中,在自主合作中活跃思维,在感悟中涤荡心灵,这才是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所在。第二,学会把教学中的“事故”变为“故事”。遇到困惑时,打开思路、尋求方法、善于借力、及时总结,以解放学生的思想,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作为做事的准则,寻求师生共长的道路。第三,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细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创设阅读过程中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的机遇,扶着后进生成长。第四,“独行速,众行远。”跟着身边优秀的教师一起进步。
带着岁月的印痕,踏着成长的足迹。感谢课程改革,给予笔者的教育生涯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引领笔者实践着、反思着、进步着,愿用最初的执着心,做学生阅读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