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抽象元理论初探

2020-12-23 04:53任敬鹏王冶廷葛欣雅
西部论丛 2020年16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学性

任敬鹏 王冶廷 葛欣雅

摘 要:文本的抽象元也可以叫做文本的意象,即通过文学文本中最小的意义发生单位的建构来对文本整体的意义发生做出一定阐释的理论形式。换言之,文本的抽象元理论就是分析意象的结构来阐发意义发生的一条可能的路径。本文首先将对文本的抽象元进行阐释,从抽象元理论出发,探究文本元体系的运动机制,而后指出文本的本质——作为元组和组元的文本。

关键词:文学理论;发生学;文学性

一般地,叙事元一般可以呈以下几种运动方式:即自在运动、排列、组合、连缀,上述的四种运动模式一般认为涵盖了作家创作过程中思维的运作模式。

首先,那些关乎日常经验的“无限可分”的物象的自在运动是作家创作的首要对象,是作家生活中那些足以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事物在作家的思维中反映并最终以“叙事元”的形式得到表现的动态进程。论及动态进程,我们有证据指出叙事元的自在运动永远是动态的,无论是其产生的过程抑或是其作用于叙事元的下一运动形式:排列与组合的过程。

其次是叙事元的排列与组合,时空体理论显然要求叙事过程中两方面——时间与空间要素的有机组合,一般地,我们将叙事元在“时间”方向上建构的趋势称为“排列”,通俗地来讲,叙事元的排列就是文本的时间组织形式:该文学文本在哪一个时间内定向流动?如何对于较长的时间段内另一个较短的时间段的流动进行研究?文学文本时间组织的开头和结尾在一个相对浅层的作用层上,构成了文本叙事元的“排列”。在定位于叙事元的时间排列进行建构时,更加重要的是作家能动的建构思路以及关于这些构成要件的组织与编排。

其次是“组合”——一般地,组合用以指称文本意象运动之空间占据性方向上的运动方式。换言之,意象的组合,就是既存的空间在时间序列下的运动。如果说意象的排列是定位于直角坐标系中的横轴的话,那么意象的组合则是定位于直角坐标系中的纵轴,是文本的历时性建构。

文本的横向—历时性对象与纵向—共时性对象建构起了文本的表义空间,从而将文本的情节要素,或者称功能性意象的对象置于一个具有更多可能性的文本表义域中,这样,文本的基本结构就相当明显了,首先是作为情节流动之途径的——时空体结构,它为文本的情节发生提供一个基本的发生范围;其次就是情节本身了,它在作家的功能性意象的引导下,有条不紊,先后有序地在途径中流动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前面提到,功能性意象也是关于情节引导性与决定性的对象,那么能否用以说明——功能性意象就是时空体呢?我们指出,这是不符合逻辑和诡辩的,无数的证据证明,时空体的建构决不能为文本的运行造成什么绝对实质的影响;反而作者的意向——建构情节的那些功能性要素(这里的功能性要素可以理解为作者意向的具象对象)才是真正具有功能性的。而将非功能性的时空体与功能性的作者意向相混淆,也实际上是诡辩的。

不过,在时间排列建构理论中,研究者常常会因为他们的对象而感到迷惑,所建构具有流动性特征的对象是什么?我们指出,首先是作为标示对象的,那些本身具有标示作用的词语,诸如“从前、开始、现在、当时、后来”等;不过在很多现代主义的、先锋主义的创作中,上述规则就显得不是那么普适了;我们可以回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那些超时空要素的表达、那些剪辑式手法的广泛运用促生的以集群性要素为支点进行描述的文本等,因而即使那些普适性的规律如何公正、如何精密,那些定位于文本本身的建构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其次是文本的形象体系中的表达形象的一类对象,在哈利泽夫那里,文本的形象体系是那些或积极、或消极地能与文本世界中各类要素发生关系的东西,包括文学文本中出场的那些无个性的“物”、“大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等。而作为具有空间性质的对象“物象”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关于时间与空间方向上的,作家们也因而能够通过那些定位于时间与空间的——立体建构的手段对文本的形象进行一定程度的,本质上的组织,在自然哲学上,正如叔本华指出的那样:“……物质必须将双方的属性一并挑起;(因为)在双方因为各自独立而不能进一步统一的(那些东西)在物质中必定要被统一。(它们的方式是)将时间方面无实质的飘忽与空间方面的僵硬、不变的恒存统一起来……”;我们可以回想屠格涅夫那篇经典的作品《森林与草原》中那一大段描写:“天边渐渐泛红;白桦林里,寒鸦苏醒过来,扑棱着翅膀飞来飞去;麻雀围着黑黑的草垛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天光放亮,小路渐渐显出形迹,天空愈加亮起来,云朵泛出白光,田野出现绿衣。木屋里,松明吐着红色的火苗,大门外传来睡意惺忪的声音。就在此时,朝霞燃烧起来;天空中出现许多金色的光带,峡谷里雾气缭绕;云雀开始展露清脆的歌喉,黎明前的风悄然刮起一轮深红色的太阳冉冉升起。立时霞光万道…… ”,那些无生命的东西(小路、天空、松明、朝霞、太阳)与有生命的东西(寒鸦麻雀、云雀),在被称为“组合”的建构手法中,那些存在着的物质,以相当立体的方式最终在一个时空对象中得到了表达——一方面展现了运用对象本身的无限流动性,从而建构出了一副从天空破晓时向日出“流动”的那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则将那些物象与其空间占据性特征的对象有机地结合。

最后则是叙事元的连缀结构,如果说排列和组合分别代表着两者在“时间”和“空间”方向上进行表达的话,那么意象的连缀一般用以指称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性质对象的相互关系与组合趋向,它同前两者一样,虽然同属叙事元的运动模式,但实际上这三者与叙事元的自在运动不是一个层级的——其原因在于前者与后者具有本质上不同的定位。通俗地来说,意象的连缀实际上就是:在经过“排列”与“组合”之共同建构的手法之后具有外在形态的某种叙事组的建构.这里,我们不妨借助结构主义的基本方法来进行说明,我们首先将具有空间性质的对象赋以横聚合轴上的任意一个值,同时再将具有时间指示性的语言对象赋以纵聚合轴上的任意一个值,通过两者结合的模型我们最终可能通过该模型来对大多数叙事类文本中的大部分的,具有时空体性质的文本对象进行建构,上文说到,作家一般可以通过那些叙事元的连缀结构来形象地表达某种涵义,上文所举的两个例子就是这个样子;应用到文本的建构上,那些叙事元的连缀结构将构成文艺学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力冈译 [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 屠格涅夫《屠格涅夫文集》 丰子恺译 [M]南京 译林出版社

[3] 亚瑟·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4] 啮合点的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关于情节与意象之同构流动的切合方式的理论。

[5] 埃普施泰因《形象与概念的交叉点(现代文化中的随笔)》[M] 柏林

[6] 瓦连京·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 周启超译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基金项目:本文是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逻辑学取向的结构主义文艺学文本分析在中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任敬鹏(1999-),男,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8本科生

王冶廷(1999-),女,东北師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8级本科生

葛欣雅(1999-),女,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8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文学性
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词的吸收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后现代中国电影娱乐性对文学性的裹胁
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文学网络时代的狂欢
追忆黄药眠
虚拟的自由:创新与消解
巴人及其文学论著对我国现代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影响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