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的“中国化”发展

2020-12-23 04:50李燕
锦绣·下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女权主义中国化

摘要:女权主义作为悠久的西方思潮,自传入中国后,便对中国阐发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的妇女解放和文明开化进程。但在近几年,因为女权主义中激进片面的伪女权现象的活跃,使得越来越多国人“污名化”女权主义,甚至对女权主义排斥和厌恶,女权主义者如何为“正名”女权主义成为了社会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女权主义者可以从不忘“初心”、不弃劳动、不离社会等三个方面入手来改变社会中已有的因为伪女权对女权主义产生的偏见,也可以通过这三个方面真正发挥女权主义的正向作用,推进男女的进一步平等,完善女性在中国社会中话语权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女权主义;污名化;正名

一、女权主义概述

20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女性的权利越来月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女权主义应运而生。西蒙·波伏娃有一个经典的论述,她认为女权主义是独立于阶级斗争之外,专门为女性主义而斗争的主义。从她的对女权主义下的概念中,我们也可以知道女权主义该是为改变当时妇女处境而出现的一种思潮。那么女权主义究竟是什么,我们据此对它下一个简单的定义。

女权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妇女为反对女性在社会中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特别是政治待遇,而掀起的争取女性在社会中的平等地位与平等权利的政治思潮。它吸引了广大妇女投身参与其中,这股思潮迅速蔓延传播,在经历女权运动发展的三次浪潮,形成了复杂多流的众多女权主义派别。

有学者曾将这三次浪潮做了一个简单归纳,“第一波女性主义兴起于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主要的诉求是争取女性的投票权,让女性在公领域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第二波女性主义盛行于六十至八十年代,除了公领域的抗争,更将焦点转向女性工作权益、家庭暴力、女性身体自主权、人工流产等传统被视为属于私邻域的议题;第三波女性主义兴起于九十年代以后,除了公邻域与私邻域的抗争,更强调异质多元的女性经验,让不同种族、肤色、宗教、文化、阶级、性向的生命经验发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过三次女权主义浪潮,西方的女性权利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实现,和今天女权在中国所要实现的目标是贴合的,因此学习分析女权主义,了解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对于我国推进两性平等、完善女性话语权建设等是十分有助益的。

二、女权主义的“污名化”

女权主义在20世纪初就已经传入中国,虽然由于当时的社会大条件不成熟,没有掀起大的社会浪潮,却也播下了解放女性的种子,如在女权影响下,康有为发起不缠足运动,创立不缠足会等。实际上,女权主义在中国大放异彩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也在思想层面上提高了对女权主义的开放度和接受度,由此女权主义逐步唤醒女性对自身权益和独立的思想,带领着中国女性向更自信更独立的方向大步迈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女权主义是从西方“拿来”的,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真正发生过大规模女权运动,因此女权主义一直以思潮的形式持续存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后便基本上是半西方半东方的产物,在这样的条件下,多数国人不能充分了解女权主义的真正内涵,而只是更多地将它当成口号,使女权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催生了一些扭曲的现象。

现下,由这种扭曲现象激发的社会矛盾,引得许多国人重新审视“女权主义”,甚至有人选择了站在“女权主义”的对立面,但其实,我们发现大多数国人诟病的只是伪女权。那么,什么是伪女权呢?

伪女权是女权主义发展时普遍出现的一个扭曲化偏激化的现象,这并不是中国独创的,伪女权者站在“为女性而战”的高度绑架了这个社会,打着“争取维护女性利益,为女性权利而战”的旗号,以其偏激极端的看法在网络上重拳出击,挑拨社会事端。她们不愿意承担义务却又想充分享受权益,于是出现“作为女生,你凭什么不让我做,我可以;作为女生,你凭什么让我做,你不应该”的双重标准言论,究其言论的背后,其实是为了向社会索取高于自己合法权益的特殊权利,是不能为社会所容的,也正是因为这些伪女权在中国的活跃,使国人对女权主义产生了误解,女权主义被“污名化”。

三、女权主义者在中国“正名”的实现路径

女权主义本是正当合理的,但因为伪女权的出现活跃,被蒙上了污名,如何为自己正名,女权主义者如何才能实现想要的平等呢?在笔者看来,以下三个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不忘初心

行远路,必不能忘初心,不忘初心,才能善作善成、一往無前。女权运动发起的初心是为了争取女性合理合法的权利,是为了实现平等,而不是为了压制男性,不是为了霸权。

近几年,女权运动开始变味,很大一部分女权主义者在一些激进女权主义者的带领煽动下,盲目从众地参与到所谓的“女权战争”中去。有相当一部分激进分子,过度地鼓吹女性所遭受的不公,夸大女性所面临的问题。比如,曾经有人在女权话题的讨论中,就有过“女性倒在血泊里无人施救”的言论,这样的言论遭到了无数网友的抨击,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纯属于无病呻吟,只是在挑动大家的情绪与怒火。

可能是因为女性受压迫的时间太长了,经历也太惨痛了,生怕回到那样的阴影的生活中,所以,稍微面对不平或者煽动,就会激起她们的保护机制,全不在意是无心之言或者是刻意挑逗,只是用猛烈刻薄的语言狠狠回击。因此容易被那些想要在性别中掌握一切的人当成霸权的工具,反而危害了女权主义的正向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要守住初心,明确自己维权的目标,培育正向合理的价值观,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

(二)不弃劳动

列宁曾经提出这样一段话:“妇女要是忙于家务,她们的地位总不免要受到限制。要使妇女不再因经济地位与男子不同而受到压迫,要彻底解放妇女使她与男子真正平等,就必须有公共经济,必须使妇女参加共同的劳动。”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个观点:要实现男女平等,女性就要积极参与社会劳动。

在当今社会中,女性只有参与社会劳动,才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参与社会劳动,才能获得薪资,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在根本上推动男女平等进程;只有参与社会劳动,才能有机会实现自身的价值,推动女性权利话语体系建设完善。

无可否认,在现今社会中,女性权利要完全消除壁垒,建立平等的男女权利关系,仍然需要时间的沉淀,仍然是一场任重道远的社会思想变迁。因此,社会中女性面临的不平等情况仍然是存在的,就比如女权主义者积极争取的争取女性在就业中的平等权,因为女性的生理特征以及长期以来的固板印象,女性在找工作时往往比男性更为困难,这确是当下的一个困境。但这个困境并不是无解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必然是可以解决的,同时我们应当正向定位困境,它也是在鞭策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积极投入劳动实践,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定位,发挥女性特有的作用,成为岗位中不可被取代的重要力量。

(三)不离生活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独特文化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就要适应这个社会的法则和规矩。也许有人要反驳,难道这个社会的陋规陋习我们也要遵从吗?当然不是这样的,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扬弃”,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陋规陋习,我们坚决拒绝,努力维护自身权益。但,无论无何,中国社会是有着独特于西方的框架体系的,始终保有中国的特性,我们不能全然抛弃,丢掉自己的根基。而女权主義作为西方传入的思想,与我们国家之间必然是存在一些冲突的,我们应该将女权主义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相结合,寻找女权主义和中国社会的契合点,推动女权主义的中国化。

并且,中国是保障男女权益平等的,现在社会中存在不平等的原因是封建传统思想的部分残余和偏远地区的文化教育尚未到位,但中国政府一直在为此努力,积极地普及文化教育,只是需要时间,思想普及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要看见政府的努力,相信政府,给政府时间,终有一天可以看见想要的平等。

最后,我们要明确,争取女权,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应该背离生活,为了追求极端的女权主义,故意做一些离经叛道的行为,其实没有任何的意义,也不能证明什么,反而是害了自己,对自己的人生是不负责任的,也违背了争取女权的初衷。

四、结语

男女在完全意义上的平等是不能够实现的,而我们知道女权所以兴起,是因为女性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当男女达到一个相对平等的界值时,是不是可以认为男权主义或者女权主义可能会退出我们的生活,而这时候,我们就面临着更为迫切的问题,什么是相对意义上的平等呢?如何实现这种相对平等呢?

笔者认为男女之间的相对平等最重要的体现是人格上的平等,当男女都能够自由选择喜好、擅长的社会分工,并且互相尊重彼此的社会分工,那么,这种相对公平就算实现了。那么如何实现呢?需要社会保障给予男女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是每个人每种性别都能在社会中找寻到自身的价值,促进两性之间相互需要、相互扶持,最终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女性主义[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2]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

[3]卢风.应用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列宁.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杨广承,刘中亮.浅析西方女权主义对中国女性发展的启示[J].汉字文化,2019(7).

作者简介:李燕(1998--),女,汉族,籍贯:福建建瓯,本科,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女权主义中国化
HIP –HOP AGANDA?
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探究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韦氏词典年度最热词:女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方法论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2015年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
AnAnalysisofFeminisminJaneEyre
电影表演与女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