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参加“新基础教育”实验以来,我就一直致力于课型和结构化教学的研究。课型研究不仅提高了我们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常说语文就是一个“针线筐”,如果说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则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不同,呈现出来的教学千差万别。我们以往的教学多是上一节就研究一节,缺乏关联,没有做到前延后续。而小学语文教学的结构化,则为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打开了一扇窗,也引发我在课型研究中更深入的思考。
一、初识群文阅读,尝试梳理课堂结构
加入新基础实验以来,我进行了几次类文的教学尝试。记得我在上第一次研讨课前,孙教授提出了“群文意识”,“群文”的概念第一次植入我的脑海,研学后对群文有了初步的认识。设计了《反复结构的童话》主题的群文教学,把《小壁虎借尾巴》《犟龟》《七颗钻石》三篇反复结构的童话组成类文,进行了童话类结构的教学。教学设计从学过的《小壁虎借尾巴》引入,教学生画出反复结构示意图,用绘本《犟龟》和新课文《七颗钻石》进行提升。通过示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反复结构分并列和递进两种形式,得出并列反复可以交换顺序,递进反复不可以交换顺序的结论。这是童话横向结构的关联教学。四年级我又以《巨人的花园》为例教学了对比结构童话,后续将进行线性童话的教学,这就完成了童话教学纵向结构的关联。
在教学动物类文章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三年级上学期,把《翠鸟》和《燕子》进行横向关联教学。教学《翠鸟》时梳理出写动物的文章要围绕“外形、动作、住处”写出作者喜爱之情这样一种结构。接下来用结构教学《燕子》,学生用前面学到的结构较容易自学新的课文,在交流汇报中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生长。三年级下学期又教学了老舍的《猫》《母鸡》《白鹅》《白公鹅》这一动物主题单元。与前面的动物类文章进行了比较,引导发现描写动物的文章也可以不写外形,通过品读、赏析语言,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言特点。前后两学期课文对比实现了纵向关联教学。
几次群文教学实践,我和学生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在教学中,我下大力气分析教材、研究学情,对语文教学要做到前延后续有了较深刻的体悟。在课堂上,孩子们的比較赏析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再遇课型研究,深度思考类文多元构建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学习了姜明红校长所作的《小学语文课型研究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后,我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了新的心得,他们的课型研究把我们以往教学中忽视的“左顾右盼”“上下贯通”“前延后续”融通起来,把点状、割裂的思维整合起来。我以前在选择类文的时候总是把结构相同、类型相同的文章组在一起,非常片面,姜校长所举的众多案例,运用了多种组文方式,让我豁然开朗。
我们站在研究的角度,重新组合教材,按照课型进行教学,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深入研究学段目标,精确制定单元及课时目标则是一根指挥棒。每个目标都可操作可评价,直接指向方法、结构、语言。过程设计则紧扣目标,做到了清清楚楚一条线。每一堂课都清楚地让老师和学生知道自己要到哪里,现在在哪里,如何达到目标。
《蚁国英雄》案例中:以“蚂蚁”为主题,把说明文《蚂蚁》、百度百科《蚂蚁》、记叙文《蚁国英雄》组成类文,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体裁的文章特点。从而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了解不同文体语言表达风格、写作手法不同,面向读者不同,文本选择也不同。于是,教学实现了一节向一类课型的转换,点状向结构化、整体化、内容序列化的转换。这样的教学更有宽度、厚度和广度。
在这样的课型研究中,教师的教学生命更有价值,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也焕发了一种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