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研究

2020-12-23 04:54孙乐
职业教育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现代学徒制

孙乐

摘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和规范性文件,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对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以龙城旅游控股集团与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旅游商贸分院合作的江苏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实施方案、师资队伍、实施保障等方面对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为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实践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实际职业能力提供依据和实施方法,为五年制高职现代学徒制试点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11-0012-06

我国自2014年开始在各级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寻求深化产教融合、完善育人机制的新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五年制高职是江苏省特有的职业教育形式,俗称五年制大专,招收初中毕业起点的毕业生,入学前三年为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中专知识和专业技能;后两年为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大学专科阶段的理论知识。

对比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在入学时尚未成年,无法完成现代学徒制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生源要求。同时,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这样的三产服务类专业,工作时间和用工要求都有其特殊性,专业性又不如工科专业强,实施现代学徒制存在一定难度。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旅游商贸分院为例,该校与龙城旅游控股集团合作,共同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双方以五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为载体,开展现代学徒制“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项目试点过程中,企业希望学校按照自己的用人标准培养人才,且要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避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学校希望企业遵守教育规范,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完成教学内容,并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如何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完成职教育人机制改革,制定校企认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成为五年制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方案中双主体特征不突出

经调查发现,试点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最显著问题是双主体育人特征不明显,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依赖校内认证的“双师型”教师,企业师傅参与较少,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未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就是为了突破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脱离生产实际的瓶颈,探索一条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路径,但这种内向性的“校园式现代学徒制”剥夺了企业方的教学主体地位,是“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翻版[1]。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现代学徒制试点要求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行业特征和企业用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师傅标准、教学评价标准及实施方案都应依据企业的岗位能力标准和工作任务来制定。当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往往是校企分工: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学标准大多由学校来制定,而岗位能力、师傅标准、考核评价往往由企业来制定[2],职业院校仍然是人才培养的主导方,而企业仅仅是配合学校实施“产教融合”理念的从属单位,这种做法大大损害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也导致了整个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

(三)缺少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监督机制

在实施教学时,有的职业院校将实践教学直接交给企业,以顶岗实践代替技能教学,教学内容随意性强。学校和企业普遍缺乏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监督机制,大量的教学管理制度流于文件、疏于执行。这种“实习式学徒制”与“校园式学徒制”是相反的两个极端。基于企业成本、运营等综合因素,企业在安排学徒岗位和分配工作任务时与原计划往往会有变更。尽管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不断修订完善,但对方案的任何调整都应有严格的程序和科学依据,否则就无法形成科学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四)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僵化、缺乏个性

现代学徒制保留了传统“师带徒”的外在形式,采用“微班”教学,能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是最具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但职业院校受传统教育形式的影响,教师习惯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课堂教学,在推行现代学徒制时也很难跳出这种固有形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内容和学习顺序没有差异,所有学生按部就班按照统一教学进度学习。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本质上还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未能体现现代学徒制的个性化优势,严重影响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效果。

(五)缺少真正的懂行业、精教学的“双师型”师资

目前,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大多只是持有双证,并没有实际行业工作经验,不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一线教师工作量繁重,企业挂职锻炼流于形式,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部分专业技能多停留在理论层次上,无法指导学生掌握实际岗位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然而,在跟岗实践阶段,企业师傅虽然具备足够的专业实践技能,但专业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不够,在传授专业技能时也缺乏相应的教学能力和技巧。因此,培养一批具备丰富行业工作经验和教學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是实施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也是教学质量的基础保障。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组织的实施、师资队伍的配备都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展开的。在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校企双主体原则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体现校企双主体。校企双主体育人要求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同时平衡校企双方在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资源分配,化解企业育人和学校育人之间的矛盾。通过这种育人模式,学校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更快适应行业发展提供支持;企业针对企业生产现状、员工培训薄弱环节寻求学校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便于双方开展针对性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制定一份校企明确分工又相互协同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有效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二)分段育人原则

五年制高职的学制时长和学生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与中职和一般高职都有一定差异,因此,人才培养方案适合采用分段育人的模式。我校将教学时间分成三段:高一是基础能力学习阶段,学生在校培养基本能力素养,同时下企业参观体验,熟悉行业动态;高二是专业技能学习阶段,学生在校强化专业技能,企业入校协助完成专业教学,同时安排学生下企业见习,熟悉企业环境;三四五年级是综合技能实训阶段,学生进行校企轮转学习,实行学徒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明确在校学习和在岗实训的时间,这样可以有效控制企业教学,保证教学质量,防止企业将跟岗教学变成顶岗实习[3]。

(三)双导师育人原则

现代学徒制要实现教学过程融入生产过程,必须实行“双导师”制,即在教学过程中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合作完成教学任务[4]。学校专业教师承担基本技能和专业理论的教学,企业师傅指导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专业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升需要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密切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学校与企业鼓励双方人员双向挂职锻炼、开展横向研究,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有效促进双方合作落到实处,有助于提升专业教师的行业经验和企业师傅的理论水平,构建具有校企“双重身份、双向服务”的师资队伍。

(四)多元化考核原则

为客观、公平、公正地评价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效果,增加其吸引力,需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共同构建一套长效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职业能力进行评价。常规的考试考核方式难以对学生企业阶段的学习进行考核,而现行的实习期评价考核又过于简单,无法对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分段考核,另一方面要对评价方案进行重构,既要客观反映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状况,又要便于企业完成考核操作和实行奖励。同时,现代学徒制考核评价还要考虑长效机制。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又要兼顾学生职业发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考评的作用,提升授业效率。

(五)课程岗位化原则

现代学徒制授课的关键是校企依据企业岗位能力标准、企业文化,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重构课程体系,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及教学实施方案。校企双方要针对专业基本素养和专业综合素养进行沟通协商,明确课程分工及工作职责。其中跟岗阶段的专业课程需要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及技能学习规律,由课程开发团队重构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及项目任务,制定教学标准以及考核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徒制[5]。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

(一)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纲,也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总体规划。我校以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为准绳,结合常州龙城旅游控股集团的實际情况,校企共同制定双元育人、工学交替的“双螺旋(1+1+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校企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龙控集团下属的273个岗位进行了汇总梳理,遴选出与旅游管理相关的61个岗位,称之为旅游管理岗位群。然后召开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对相关岗位能力标准进行梳理、分析,提炼出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再确定主要岗位(群)的工作内容和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明确每个SOP所需的知识点,与我校旅游服务专业群中的专业课程相对接(见图1)。接着,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最后,组织企业专家与课程专家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可实施性。

(二)校、企、课程专家三方共同构建课程体系

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由学校专业教师、企业业务骨干和课程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共同构建,使学科理论知识和企业真实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完成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重构。

课程开发团队对企业行业充分调研,依据学科知识逻辑,围绕实用型专门旅游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结合企业岗位(群)工作类型和工作需要,得出典型工作任务;课程开发团队对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实施模块化设计,构建了酒店工作模块、导游工作模块和旅游综合模块三个岗位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同时,统筹规划理论、素养、技能等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各个课程模块,确定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通过建立实用性强、贴近行业实际的旅游服务与管理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改善教学质量。

(三)教学实施方案

单一的学校教育无法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将学校和企业的优秀教育资源进行科学整合,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校打破传统的五年制高职“4.5+0.5”模式,形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双螺旋(1+1+3)”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该方案将学生五年学习生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是基础能力学习阶段,学生在高一阶段着重提升基本素养和体验真实岗位。由于新生入学年龄尚未达到与企业签约的合法年龄,因此我们将之称为“准学徒”。这一阶段,学生在校以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学习为主;同时聘请企业专家到校宣讲企业文化和员工职业素养,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熟悉企业岗位及工作内容。经过一年的培养,作为学生,在外在气质上初步具备了旅游专业学生的特点;作为学徒,完成了从准学徒到见习者的转变,了解了自己将来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

第二是专业技能学习阶段,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进一步提升。本阶段增设专业基础技能课程,每个学期安排2周时间下企业进行识岗见习。在校期间,专业课由校企共同开发设计,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部分专业技能课程由企业师傅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授课。在识岗见习期间,主要是熟悉企业环境,甄别岗位技能,印证技能课程与实际岗位工作的联系与差异。在强化技能的同时融入岗位工作标准、规范和职业素养,完成从见习者到员工的转变[6]。最后经企业考核,合格者与企业签订协议,进入下阶段学习。

第三是综合技能实训阶段,学生主要在企业轮岗实训,定期返校进行总结提升,两者交替进行。由于企业能够同时提供的学徒岗位有限,学生进入三年级后,按酒店、导游和旅游综合三个方向分成三组,每一组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方向课程学习,企业轮岗实训和学校理论提升交替进行,学时配比为3∶1。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岗位进行学徒课程学习,并为每位学生配备师傅,全程指导在岗学习,定期对学生进行阶段评价,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校期间进行必要的专业理论学习,使学生在岗位中获得的实践能力得到理论升华,职业素养进一步提升,帮助学生完成从单一服务型员工向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角色过渡。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在校园和企业间轮转,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不断相互印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交替,整个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加大了工学交替力度,贯彻了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宗旨,发挥了教师和师傅的双重作用,既考虑到学生毕业后高起点就业,又兼顾学生的终身发展。

(四)校企共建课程的改革创新

“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实施模块化设计。学生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空间段都有着不同的需求和目标。我们将五年的学制根据时空变换分成三类课程:

在基础能力学习阶段对应的是文化基础课程;在专业技能学习阶段对应的是岗位衔接课程;在综合技能实训阶段对应的是岗位能力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文化课是职业教育的坚实基础。岗位衔接课程是依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结合专业课程设置规律设置的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养,为顶岗学习奠定专业基础。岗位能力课程是以企业真实项目和案例为导向,基于岗位实践需求,结合岗位能力标准,与企业一起开发的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根据企业需求将服务项目分解成多个工作任务,通过完成每个工作任务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7]。

课程开发团队将旅游管理岗位群分为酒店服务岗位(群)、导游服务岗位(群)和旅游综合岗位(群),分别建设岗位能力课程。在岗位能力课程的设置中,打破工种的限制和课程的界限,以旅游企业真实的工作项目为载体对原有专业课程进行重构[8]。以酒店服务岗位(群)中的客房服务模块为例,此模块构建了10个客房服务岗位的项目任务,强调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职业性,有效整合学校和企业的教学资源,形成一个“项目主导、任务驱动、能力递进”的课程教学范式(见表1)。

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保障

(一)政策保障

实施五年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难点在于学生入学年龄达不到与企业签约的年龄,无法在人才培养之初做到招生即招工。因此,学校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出台相关文件,采用透明、公开招生的形式,对签约采用“阶段递进、进出自由”的政策,打消家长及学生的顾虑。

(二)制度保障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不仅是课程教学的改革,也是学工教育管理方式的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确保人才培养顺利进行。我校根据试点项目需要,组建由试点项目领导小组、理论研究組、项目实践组和项目评价组构成的组织机构,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和工作季报制度,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围绕联合招生招工、变革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师资队伍等核心工作,根据项目进展及时出台相关学籍、教学等管理制度,确保项目有效实施、取得实效。

(三)师资保障

现代学徒制的特色就是“双导师”制度,即企业技术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一起采用“师带徒”的“微班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1.校内专业教师

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及专业基础技能的教学工作,在跟岗实训阶段,专业教师要下企业与企业师傅一起讨论授课计划、授课内容,保证教学计划完成的规范性。为了激励专业教师下企业授课的积极性,学校将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年度绩效考核的范畴,同时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和岗位晋升竞聘时也适当倾斜,以此提高教师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积极性。

2.企业师傅

校企双方制定企业师傅的选拔标准,从龙控集团选拔一批业务熟练、技术精湛的服务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担任试点项目的企业师傅,一般一名师傅最多带三名徒弟。企业师傅需要接受任前业务培训,定期参加校企教研活动,确保跟岗教学的标准化,保证教学质量。校企双方要在考核奖惩、人资条件、职务晋升、职业发展、福利待遇等方面制定相关制度,激发企业师傅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持续性。

(四)经费保障

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学校建立项目专项经费使用制度,设立专帐对现代学徒制项目试点经费进行管理,确保经费用到实处。省级专项资金全额用于项目实施,学校根据项目进展将自有资金向项目倾斜,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积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建立企业合理分摊项目所需经费的机制,力争企业有效投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五)考核激励保障

为了有效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人才培养方案推行学分银行考评机制。学分银行是基于学生、家长、企业和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为了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职业生涯发展挂钩,我们通过建构“成长银行”储蓄学分来实现,即把学生在学徒课程中完成任务所能得到的部分报酬计入学生学徒账户,当学生成为员工后,作为其定岗、晋升的有效依据。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制定一份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体制,适合区域经济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是决定职业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通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汲取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并通过优化配置校企教育资源形成了合力,开发出了一套从招生到招工、从教学到实践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模式。当然,我国现代学徒制建设才刚刚起步,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推广仍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崔发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三个问题[J].职教论坛,2017(19):30-35.

[2]蔡丽娟.“产教融合”视角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瓶颈与解决方案[J].经济研究导刊,2018(17):84-85.

[3]张兴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实践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8(9):15-19.

[4]杨振宇.“现代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探讨[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44-47.

[5]蒋慧杰,杨中保,王元鸷,等.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工匠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1-5.

[6-8]陶权,韩志刚.“圆梦计划”金光自动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制定[J].装备制造技术,2018(9):206-209.

(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现代学徒制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机制的制定
浅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定
从国际经济贸易角度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制定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办公室人员尚需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