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剑华 劳璐茵
【摘 要】 低年级阅读教学理解的重点是字、词、句,而不是整篇课文,教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语文阅读基础能力其中一项就是我们所说的提取信息,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这种能力。
【关键词】 成因;依靠板书;结合图文;联系生活
朱熹说:“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说的就是读书要反复思量,方能从中读懂字里行间的意义。读懂说白了就是明白文中所讲何物何事。语文閱读基础能力其中一项就是我们所说的提取信息。能提取多少信息,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阅读水平。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这种能力,当学生把文字理解后才能由表面字眼到文章内部,才能进一步读懂文章的含义与情感,体会出文章的主旨和精粹。崔峦老师在2011版新课程标准解读大会上讲过:低年级阅读教学理解的重点是字、词、句,而不是整篇课文,教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由此可见,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要。
一、了解成因,对症下药
笔者在开展低年段教学时发现,不少孩子提取信息的能力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低年段孩子识字量有限,限制了阅读能力
孩子的识字量其实是影响孩子阅读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识字量越少,往往就越容易失去阅读兴趣。某学者通过实验分析,学前幼儿识字量多少并不能决定幼儿的智力水平,但识字量较多的幼儿升入一年级后在题目理解方面有显著优势,在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以及调动孩子的兴趣、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等方面效果更好。识字量较多对培养幼儿运用理解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方面非常有益。
2.教师不重视低学段信息提取的指导
有些教师认为低年级的语文课就是学识字,一节课下来,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任务的分配上有所偏颇。在课堂教学中花大量的时间去识记生字、组词、读句子、读文本等,然后练写生字。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求还停留在最基本的读通句子上。
3.缺乏基于语文素养的系统化的方法指导
提取信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能力,是日久天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形成的。有些教师意识到这一点,也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然而却没有一个系统化的指导,没有意识到着眼于提升语文素养的系统化的方法指导,上课就像滑雪板一样,滑到哪儿算哪儿。崔老师在新课程标准解读中还指出:“因为有老师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把握不准,结果我们的低年级老师教学课文时,竟也像中高年级那样条分缕析,逐段教学。这完全违背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果吃力不讨好,教学效果很差。”
二、开展实践,提炼策略
1.依靠板书,提取信息
板书是学生学习的线索,根据板书的提示,学生可以联系课文前后的内容,感知故事大意,提取关键信息。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教师让学生整合青蛙与小鸟以及井沿的位置信息,把关键词“天有多大”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发现故事中小鸟和青蛙的位置有所不同,所以看到的天大小也有所不同。让学生通过对板书的图文信息的阅读,发现青蛙与小鸟的见识有所不同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2.结合插图,帮助理解
课文的插图并不是无的放矢的,它有很重要的作用,即帮助学生针对一些难理解的地方从侧面做出补充解释,从而降低理解的难度。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初步知道小壁虎向谁借尾巴、结果怎样,从而提取关键的信息。然后鼓励学生根据插图对照文本,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从而明白小鱼、老牛、燕子的尾巴各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然后通过进一步阅读和看插图,学生发现小壁虎的尾巴原来具有再生的特点。如此一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就能水到渠成地获取了,事半功倍。
3.联系生活,提取信息
学习源于生活,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例如,教学《要下雨了》一课时,针对“下雨前燕子为什么低飞”这一问题,学生要理解这一自然现象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分解,引导学生理解“潮湿”,教师先引导学生关注偏旁“三点水”和水有关,再提供图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词义:玻璃上沾满了小水珠就是潮湿,墙壁上沾满了小水珠就是“潮湿”,空气中布满了小水珠就是“潮湿”。
以上几点策略都源于日常课堂,因此教师只需把常规课渗透提取信息引导,那么低年段的孩子就可以很好地掌握这种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阅读水平,为下个学段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更好地向中年段过渡。
【参考文献】
[1]唐正明.学生识字量少在第一学段造成的影响和改进策略[J].广西教育·A版,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