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梅 刘万春
摘 要:大连渤海高中走“厚德教育”特色建设与发展之路,以特色校本课程为支撑,以课堂为主渠道,从定位准确、体系完备、路径清晰三个维度,建构了“一体四轮三体系”的厚德教育特色校本课程。
关键词:特色;校本课程;维度
校本课程成为新课改的重点,也是学校特色发展、优质发展的支撑。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针对本学校实际、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及发展需求而确定的课程,而其构成主要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要素。
一、特色校本课程建构需要目标定位准确
经验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杜威认为“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这就要求教育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厚德教育”特色校本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学校以育人价值主导课程建构,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定位准确科学,符合教育的本义。
“厚德教育”特色课程的总体目标为一个目标、一条主线、三全、三基地、六教育、六育人、四会与四种习惯。即整个课程要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贯穿“立德树人”的一条主线,突出全员参与、全方位渗透、全过程体现,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三个教育基地,进行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心理健康与法制的六教育,狠抓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与协同六育人路径,达到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四会教育目的,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与劳动习惯,让各层级的目标引领可持续发展。
二、特色校本课程建构需要结构体系完备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各种原则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形态,是各类课程构成的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体。学校在实践中探索,架构了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核心素养的以“基础型课程”为主体,“拓展型课程、体验型课程、兴趣型课程及探索型课程”为四轮,“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为体系的“一体四轮三体系”的课程结构。
学校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课程评价有机结合。基础型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国家课程分为专门课程和其他课程,专门课程有政治思想课程和心理健康课程校本化,其他课程有语史地英学科校本化,数物化生音体美和信技校本化,依据学校制定的《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资源整合概览》实施。在地方课程中合理安排省、市规定的课程校本化。作为拓展型课程的“厚德教育”特色校本课程是由高一的《论语》《礼仪与素养》《蓝色渤海》、高二的《孟子》《古文观止》《仁爱与素养》《蓝色渤海》与高三的《诚信与素养》《心理导航》构成,采用“三段五环节”“批注式自主阅读”、研究性学习等特色教学模式。体验型课程,其宗旨是打造品牌文化——“海韵”文化节,感悟“十韵”魅力,以“传承经典,提高素养”为主题,以活动体验为途径。兴趣型和探索型课程,从文体艺美、社团、公益服务到评比等多角度、多层面建构,采取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学分评价和等级评价等特色评价方式,以德弘道、以德成品。
由于课程结构直接体现着育人的整体功能,所以特色校本课程的建构更要不断地完善课程结构,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
三、特色校本课程建构需要实施路径清晰
首先,课堂育人的路径。“厚德教育”特色建设支撑重在课程建设与实施,而主渠道在课堂教学,要有效地、充分地发挥课堂育人的功能,坚持把培养“厚德”优秀品质与必备能力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将学科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教师回归教育本义,编写了《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资源整合概览》,涵盖了14个学科,结合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贯穿、渗透、融合厚德教育特色,实现了知识传授和厚德教育的有机统一。
其次,活动育人的路径。学校坚持读经典与特色活动相结合,特色主题与常规活動相结合,讲渤海故事与传统节日活动相结合,厚德教育与学习活动相结合以及学生活动规范管理与创新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活动体验过程与感悟,强化活动育人与实践育人。
最后,文化育人的路径。学校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将环境文化、楼宇文化、碑石文化、厅廊文化、班级文化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品牌文化统筹布局,着眼于学校文化建设总体布局的和谐统一,强化了文化育人,突出了以“厚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文化的绿化、美化、人文化、品牌与教育化等功能。
参考文献:
[1]熊礼才.新时代高中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19(6).
[2]陈卫东.提升学校课程建设质量的三个维度[J].教书育人,2018(14).
[3]石生俊.加强课程建设培育创新素养[J].中学科技,2016(9):24-25.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