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摘 要】 長方体的本质特征是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决定其体积。棱的概念是教学突破口,也是教学重难点。笔者把微课引入课堂,精心设计操作过程,加入“抽小棒”游戏环节,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推理等思维活动,从“观察——想象——实践——思考”的过程中,使长方体的表象在学生头脑中逐渐变得清晰,更好地构建学生的空间概念。
【关键词】 长方体的认识;微课;“抽小棒”游戏;空间概念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长方体》,是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继续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尝试,首先通过播放微课,以问题驱动,拓展“观察”深度,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出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之后,通过动手“搭建”,复原出长方体,深入感受面、棱、顶点之间的联系;进一步通过“抽小棒”游戏,构建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观察—想象—实践—思考”的过程中,使长方体的表象在学生头脑中逐渐变得清晰,从而较好地理解长方体的本质特征。
一、引入微课,观察感知长方体特征
微课播放:(出示一长方体包装盒)今天,请你来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像这样形状的物体—长方体。说到“观察”,你会想到什么形式的“观察”呢? “观察”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摸、量、比、数、拆”等等,这些都是“观察”的方式。请找一个长方体物体,仔细“观察”后完成学习任务单,按下视频的暂停键,开始观察吧!
学习任务单:
你观察的物体是_,你观察的方法是_。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最容易获得的是感官感受,然而,许多视觉活动往往是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的,这致使孩子们的认知和理解只停留在认知的表面上,在讲课之前规划一堂微课,以问题驱动,拓展“观察”的深度。先“观察”生活中的长方体,再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填写学习任务单。设计开放式的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思维松绑,增加挑战性和探索性,有利于学生更深入、主动地寻找长方体的特征。
学生观察的物体可能只有一种长方体,要避免学生认知上的局限,所以在微课中第一次观察活动线束后继续引导学生扩展。
微课继续播放:你观察的长方体都是这样的形状吗?有没有特别的呢?如果你又有新发现,请按下暂停键,继续补充学习任务单。
学生填写好学习任务单后(图1)继续进行微课学习,微课中的讲解可以与学生的探究进行对比、纠错。
微课中介绍了一般和特殊的两种长方体,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表象。
二、 “抽小棒”游戏,建构空间观念
前面的观察让学生形成“空间知觉”,搭建则建立“空间表象”,而这些都是为建立“空间想象”做基础。那么,“空间想象”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吗?是凭空想象的吗?当然,“空间想象”不能乱想,任何想象都要有凭借,要有依据的合理想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抽小棒”的游戏。
师:同学们都用了12根小棒搭建出了长方体,是不是必须要12根小棒才行呢?假如老师拿出一根小棍子,你能想象这个长方体吗?
生:可以。因为还可以通过跟它相对的小棒想象出缺少的那根。
师:那还能抽掉几根?
生:2根、5根……
师:好,两人对赛,用搭建好的长方体来玩一个“抽小棒”的游戏,看看当长方体“缺胳膊少腿”时,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吗?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轮流“抽小棒”,要先想一想再动手。想一想:抽几根合适?抽哪几根?抽掉后还能说出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吗?谁抽过后剩下的“小棒”最少,并且可以确保我们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谁就赢了。(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游戏)
图2 学生抽小棒后的作品
游戏结束(图2),交流汇报:抽取1名赢方(图3)学生上台展示。
师:你抽掉了几根?
生:9根。
(下面有学生表示惊讶)
请学生一根一根根慢慢抽,每抽掉一根,请其他学生验证一下是否还能还原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师:你抽掉的是什么样的9根?
生:表示长、宽、高的小棒各抽掉3根。
师:最后到什么程度你不抽了?
生:只剩一组长、宽、高时不抽了。
学生在“抽小棒”游戏的过程中,实际上是通过“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的知识点,想象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在他们看来,创造一个三维图形是很自然的,它必须至少有三条边相交于同一个顶点,即长方体的长、宽和高。从抽什么样的小棒到抽几根,再到怎样抽,表面上是一个拆卸的过程,但实质上,这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学生将在自己的大脑中构建长方形的形状,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能盲目动手,要学会冷静思考,再动手。要保证长方体形状大小不变,就要手脑合用,既是对长方体特征认识经验的积累,又是智慧操作活动经验的积累。且思且动,又有些“较量”的小游戏使得操作活动丰富有趣,将认知表象进行抽象,图形的空间观念建构在学生“抽动”之间。
游戏中学生获得的感官经验往往比较零散,所以需要抓住游戏中的冲突促发学生思考,帮助孩子们解释和整理他们的经验。所以,在游戏后,学生根据三条线段的配置设计用于想象和恢复长方体形状的活动。这种设计不仅开发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明确了长方体的长度、宽度、高度决定了长方体的形状。
师:如图4,只有这样的三根小棒,长是20cm,宽是15cm,高是1cm,你能想象出它是我们身边的哪样物体吗?
生1:瓷砖。
生2:笔记本。
生3:数学书。
……
通过直线想象平面,通过平面记述立体,是从“一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进化过程。从抽象再次回到具体的过程,使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将棱、面、体的知识结合统一,把思考冲突的经验交给学生来“溶解”,并且将建构的空间模型回归到生活中,即数学生活化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知识点非常多,利用微课让课堂“瘦身”减赘,又保证课堂环节丰满,重点突出,用游戏动态验证棱、面、顶点的特征,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并建立对数学学习的良好信心”,“创造一个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学习环境”。所以,教育需要采用崭新、划时代的模式,为学生带来新鲜,在微课堂和游戏中丰富学生的图形表现认知,扩大学生的经验方向,取得更扎实的活动经验,学生也在独立学习和玩数学游戏的过程中,更好地内化知识,有效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永康,袁昌和.加强操作体验 构建空间观念—— 人教版五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设计[J].新教师,2018(01).
[2]沈如乾.把握本质特征 培养空间观念——“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例剖析,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