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新一轮传播方式的变化,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全面发展。互连网内容建设和管理既面临重大机遇,也承受前所未有挑战。作为互联网前沿阵地的高校不可避免的要承担起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任。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网络思想安全教育的研究,探讨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以及网络安全意识防护,为推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网络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内容
意识形态安全、网络话语权、思想安全是新媒体背景下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1]。思想安全主要包括政治立场、道德等方面,它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宣传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和在全国思想领域中的领导地位[2]。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要科学地认识和了解网络传播规律,这样我们国家用网治网的水平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说,要重点把握思想宣传的咽喉,将互联网中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建设作为党宣传思想一项重大责任。作为培养国家人才的高等院校则是实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3]因此,在新疆的高校做好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教育,也就是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总体目标打下良好基石。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在新媒体背景下面临的新问题
以微信、QQ、抖音和B站等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已受到了广大高校学子们的青睐。面对开放性、多样性的网络媒体平台时,他们的想法和言行耳濡目染的会受到影响。由于高校是各种思想争夺网络话语权的前沿,所以加强高校的互联网意识形态的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新媒体背景下的信息传播与网络意识形态下的防御能力进行着较量。网络媒体平台内容纷繁复杂,西方渗透思想层出不穷,其渗透焦点和重点即是高校青年大学生。其手段多样、内容多元,他们以各种隐蔽的方式把所谓的“自由、民主”思想进行推送,让高校的很多大学生信以为真,盲目推崇。主要表现如下:
1.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不易监控。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信息发布者一般都是匿名,其行为不受约束。再加上青年大学生缺乏鉴别能力,大量关于西方自由人权的思想或者质疑主流意识形态的看法充斥在青年大学生的生活中,容易让他们的思想受到蛊惑,在行为与表现上与他人格格不入。
2.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期,也是人类意识形态的非稳定期。随着社会秩序每次的重大变革,人们的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4]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不仅决定着其产生,还决定着其性质与变革。所以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又会滋生出个人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等不良倾向。不仅冲击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还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认识。
3.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严峻,高校大学生极易成为舆论煽动者的帮手。西方敌对势力围绕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大肆宣传,频频制造“恐中、排华”的紧张氛围,让国外高校的中国大学生信以为真。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教育因未能及时在中国高校大面积普及,这为西方不良思想在中国青年学者思想领域的传播提供了机会。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微媒体完成本国意识形态传播,通过歪曲主流意识达到侵蚀大学生思想的目的。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证分析
加强高校的思想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明锐度,打好思想安全之战。本文已开展对新疆地区X高等院校的1000名学生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为1000份,有效回收问卷数为912份。男生占55%,女生占45%。从学位构成来看,本科生占78%,研究生占22%。问卷调查通过线上形式进行发放,限定1日内填写提交,不得复制留存,对于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论如下:
1.青年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认识评价理性客观。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建设可以从党的总体领导的政治认同来体现。总体来说,青年大学生能够理性客观的进行评价。统计表明,97%的大学生有入党意愿,近七成的青年大学生赞同党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领导(见图1)。
有93%的大学生不相信网络上攻击党和政府的政治谣言和有害信息,在“您是否赞同我国从严治党成效显著”的问题上,78%的学生认为我国从严治党成效显著,但是在“你认为互联网是公众舆论的战场吗?”这一问题上,25.5%的学生非常赞同,42.6%的学生比较赞同,31.9%的学生认为不好说、说不清;随着人们对于互联网使用频次的日趋增多,公众言论争议的主战场必然由传统媒体转向互联网,在这一問题上还需不断加强认识(见表1)。
2.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评价。数据显示,99%的学生认为高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83.6%的学生认为思想安全教育非常重要;75.5%的学生会主动研读党和政府最新重要政策精神,然而在“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是否在自己身边”这一问题上,32.3%的学生认为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在自己身边,41.2%的学生认为不清楚,26.5%的学生认为不在身边(见图2)。通过数据来看,学生表现出不敏感、不清楚的状况,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不足,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形成了党综合治理网络能力不断提升,互联网生态不断向好的局面。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评价。数据显示,82%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学校在开展校园思政文化建设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6.6%的学生认为开设的所有课程都突出了政治引领的功能,90%的学生认为学校是真正重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狠抓落实,92%的学生认为教师通过网络传播媒介辅助高校思想政治课程,69%的学生学习了教师推荐的优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平台上有关思想政治的课程。
4.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管理制度的评价。教育工作者在讲台上严守政治纪律,在调查“你是否听到教师在网上课堂非议或贬低党和政府以及国家领导人的情况”这一问题时,86.6%学生选择“没有”;74.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无论是在网络报告会、研讨会,又或是在网络讲座以及论坛等安排上都非常重视意识形态阵地管理;86%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学校有明确的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见图3),并且意识形态教育形式多样;94%学生认为学校通过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校报、广播、网络、标语以及移动电子显示屏、校史馆等等方式接受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以上数据表明高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上已做的非常充分,实践也很到位。
四、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选择
十九大报告曾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高校的学子们毕业后都能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那么高校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显而易见。由于现今大学生是劳动就业的主体,在就学期间对于他们的思想认识教育,尤其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必不可少。高校在执行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需准确把握政治方向,提升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活的重要影响。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强化高校的监督机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全局,努力构筑良好的大学生思想认同的网络堡垒。
1.压实主体责任,构建创新传播方式的安全教育机制。高校党委班子要切实履职尽责,确保党的领导下高校网络思想安全教育有序进行。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互联网意识形态宣传机制,极大丰富网络评价等教育教学内容。在互联网络新媒体下,改革和创新高校网络传播方式。通过高校互连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多方面、多维度展示,不断提高大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平。
2.筑牢基层党组织,建立党政协调工作机制。高校黨委要统筹各院系、各部门以及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社会组织等具体工作,开展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建立校级、院系级、以及各基层党组织分工管理的网络安全工作机制。学校党委领导要经常互访,深入基层调研,实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全校各院系教职员工、后勤工作人员、全体在校生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3.加强课堂管理,建立以人为本的引导机制。调查显示,教师借助网络新媒体辅助教学,推荐优质网络课程平台丰富教学内容的年轻教师偏多。高校不仅要求教师须不断提升对网络新媒体的使用和编辑水平,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教育教学,并通过网络会议平台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以及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高校管理应渗透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严格执行教材审定、教学考核等全方位督导工作。加强对学术报告的审查,如报告会、研讨会、论坛等。在日常教育中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辩证处理网络信息,规范网络语言,建立、维护和使用自主运营的网络平台和社交平台,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在网络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思想安全教育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发展,也间接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青年大学生正处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网络信息广泛并且多种信息混合在一起,如果对事物的判断缺乏理性思考,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和选择混乱,就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正确引导和提高学生面对网络多元化信息的判断能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能够帮助他们真正实现个人自我价值与他人社会认可,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各自专业的认同感以及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夏保成、刘凤仙.国家安全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年版,第 9 页.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网络发声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赵春丽 陆丽琼 张申悦-《北京教育:德育》-2016
[3]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5-01-20(01).
[4]马克思袁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53 页.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提升新疆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研究(19BKS019)”
作者简介:尚瑾(1991-)女,民族:回,籍贯:新疆,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