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悦 郄祎 张宇赫 刘泽萱
摘要:现如今,高中生的抑郁问题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该人群的同龄人对抑郁症的认知偏差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持续存在,并且其相关研究也相对匮乏。这样的社会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高中生对抑郁症的认知偏差可能来源于媒体和社交网络的诱导,学校相关教育的缺失,家庭在相关问题上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认知偏差形成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证明高中生对抑郁症的认知偏差主要来网络的诱导以及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最好方法应从社交网络入手。
关键词:高中生;抑郁症;解决方案
主题介绍
近些年,抑郁症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高知名度的心理疾病。演员明星、青年学生、公司职员因抑郁症而走向极端的新闻事件不断地被报道发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中国抑郁症患病人群目前已达到5400万。这个数字中也包括了相当一部分的中学生。全球视角下,精神卫生疾患是10-19岁人群的所有疾病负担的16%,而自杀已经成为了15-19岁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这样的前提表明,对抑郁症患者提供帮助以及对抑郁症采取预防措施都是有意义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抑郁症团体人际关系治疗手册,抑郁症患者往往在和朋友,亲戚或其他人在建立和维持关系的过程中出现过问题,也就是抑郁症状一般会与患者的孤独感以及他们与他人的分离感具有相关性。不被周围的同龄人认同是造成高中抑郁症患者感受到孤独和被隔离的一大原因。如果能够促进普通高中生正确理解抑郁症,高中生的抑郁现象也必然会得到一定的改善。
为能够首先在根本上对认知偏差的成因得到了解,本文提出了四项假设:高中生对抑郁症的认知偏差可能来源于媒体和社交网络的诱导,学校相关教育的缺失,家庭在相关问题上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首先,互联网上很多影响力较大的自媒体以抑郁症为噱头博取眼球,传播不正确的知识。与此同时,一些个体用户常常发表不正当言论,对思辨能力尚不成熟的高中生造成了负面影响,最终导致中学生的认知偏差。其次,学校没有在高中生构建对抑郁症的认知的过程中起到良性的作用。抑郁症患者所带来的消极情绪受到同龄人的排斥,而學校却没有加以积极的引导,也未起到好的示范作用。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也相对匮乏,导致高中生持续保留认知偏差并疏远有抑郁情绪或患抑郁症的同学。再者,家庭父母日常的言传身教对高中生也有很大的影响。父母在面对抑郁人群时表现出反感情绪,或在家庭教育中缺乏心理方面的普及和疏导,容易导致高中不能正确认识抑郁问题。最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偏向正面积极,也就是“吉利”的方面,而本身文化中对于负面情绪的涉及就很少,许多高中生生活在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家庭,家里长辈对于负面情绪是排斥的态度,也可能导致高中生对抑郁症产生认知偏差。
研究分析
1.文献综述
1.1 网络对中学生看待抑郁症的思维模式有影响
教育工作者马心语曾在他的文章《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与教育对策》中探讨过网络与中学生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当网络技术和互联网环境越来越融入人们的生活,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也逐渐增大。基于观察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冲击以及随之产生的影响,马心语提出,中学生由于还未形成健全的是非善恶观,将非常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
根据《2019中国抑郁症领域蓝皮书》,截至2019年12月:新浪微博「抑郁」相关话题累计阅读4.5亿;百度「抑郁」相关贴吧累计发帖2700万;知乎「抑郁」相关问题关注量82万。从百度搜索指数来看,以“抑郁症”为核心关键词的搜索内容主要为“抑郁症的表现症状”及“抑郁症测试题”。由此可见各大社交网站上都出现过大量的抑郁症相关信息,并且曾营造出巨大的影响力,但这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正面是不明确的。只要有一定量的负面评论或是扭曲言论,高中生的抑郁症的认知势必会受到影响。
1.2 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到高中生对抑郁症的认知
父母作为经常和孩子接触的对象,他们的行为和言论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自己儿女的思维方式。教育工作者叶慎花在他的文章《父母语言对孩子的影响及建议》中表示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是直接受父母的言论的影响的。他考虑到父母的语言会影响到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程度。当消极的言论长期作用在孩子的身上,他们的思维也会发生变化。
当家庭周边出现的抑郁症人群,父母表现出的态度以及发表的言论就给孩子的蓝本。当高中生遇到父母不能以平等端正的态度面对抑郁症患者的情况时,非常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如果父母发表了明确的消极或错误的评价或理解方式,作为孩子的高中生更是容易受其影响。
1.3 学校的教育课程与高中生对抑郁症的认知息息相关
在教育部的硬性要求下,很多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部门并提供心理教育课程。教育工作者谭敏康在《学校心理教育课程重要性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应该将其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组成部分。谭敏康提到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理念,也就是将积极的心理学理念做出实践来促进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尽管覆盖了普及抑郁症知识的职能的心理教育课程相当重要,很多的学校还没有正式形成这样的心理课程。互联网上求证抑郁症病理及并发症的这些数据的背后,反映出的不仅是“国民对抑郁症关注度的提高”,也存在“患者疾病教育不充分,病耻感强,精神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匮乏、地域分布不均等问题”。更是证明了校园里对于普及抑郁症相关知识的力度还远远不够的事实。
1.4 高中生的认知偏差或来源于他们自己
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周鹏生在他的文章《认知偏差的产生及其与认知闭合需要的关系》中曾讨论到了认知偏差的本质是在信息加工过程产生的某种心理倾向,并且关于选择性偏好、简化、系统抑制等方面。成见效应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认知偏差,它是指通过对个人某一点的好坏来管中窥豹,形成对其总体的看法。认知偏差是一种信息加工的偏离,它的出现具有普遍性和顽固性。当认知偏差作用于抑郁症上时,部分人会根据对某个抑郁症患者性格特征的认知,对其造成偏见,从而臆想抑郁症患者的病症也是虚构的。因为抑郁患者在自身的性格上有可能有缺陷,因此有可能会给他人造成成见效应。所谓的认知偏差也或许是完全来自于高中生本身有误区的思维模式。
2.研究方法
该主题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问卷以探究高中对抑郁症认知偏差的原因为主题,开始处主要调查高中生对抑郁症的了解程度,主体分板块逐个调查高中生对于上文所提到的几个假定因素是否的确受到了影响。问卷从高中生的角度出发以研究几个因素的主导性。
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目前大部分权威资料中来源关于造成对抑郁症的认知偏差的研究成果相对匮乏,所以不能仅靠文献研究来总结普遍规律。此外,几个假定的认知偏差成因灵活性不强,无法做到控制变量的同时还存在研究成果上的局限性,即只能验证成因是否成立但无法验证几个成因之间的轻重关系,因此很难设计出具备实操性的社会实验。这导致了最终的研究方法选定为问卷研究,一方面可以较为轻松地拿到研究数据,另一方面可以直观地对比初哪一种成因占据着更为主导的地位。
2.2 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大体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题数少,目的在于印证高中生在抑郁症问题上存在偏差,另一部分题量大,目的在于细致地研究几个成因的成立性和主导性。第一部分为关于抑郁症的基本信息考察,一方面调查高中生是否以正确的概念看待抑郁症,另一方面调查高中生的认知里是否存在缺失和不足。第二部分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以高中生的视角调查他们印象里的网络、家人、学校、传统文化是否本身就对抑郁症存在理解偏差、普及不够、认知不全的问题,此外也调查高中生们是否能感受到认知偏差因受到以上成因而逐渐形成,以及他们是否直观地感受到自己需要进一步的知识普及。
2.3 问卷的形式
问卷在题目上主要采取的是选择题的形式。为保证填写问卷的高中生们尽可能不被选项所局限,一部分题目中保留了“其他”选项以便答卷者可以添加自己的主观想法。这样的形式有利于采集大量量化的标准化数据,保证了样本数量的相对充足,但同时也放大了命题方的偏见,限制了答题样本的思考。问卷本身以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的两种形式下发,纸质问卷方便分析个体,电子问卷方便整体的数据收集、整理和總结。但这种形式也造成了时间和精力上更大的消耗以及重复数据所造成的干扰。
研究结果
3.1 假设一—网络影响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超过90%高中生对于抑郁症相关信息的了解来源于网络。由于网络是主要的信息来源,网络因素可以归为影响高中生对抑郁症了解的最大原因。
而对于网络上关于抑郁症的信息是否能对高中生产生正确向导的问题,研究表明大部分来源于较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媒体对于抑郁症的理解是趋于正确的。然而仍存在许多个体对于抑郁症的认知不够客观和正确。总体来说,网络上的信息不足以让高中生对抑郁症有正确的理解。
总而言之,研究表明本文的第一个假设—“高中生对抑郁症的认知偏差可能来源于媒体和社交网络的诱导”是正确的。首先,有约90%的高中生在互联网上浏览到过关于抑郁症的信息或报道;另外,有总计约83%的高中生在互联网上浏览到过关于抑郁症的科普信息,但只有不到40%的高中生可以经常见到这些信息。其次,约37%的高中生认为在他们曾经浏览到的互联网关于抑郁症的信息中,这些信息把抑郁症归结为一种疾病。这表明虽然目前网络对于抑郁症的科普力度较大,但能够将抑郁症准确定位的较少。此外,约38%的高中生曾阅读到明显的呼吁抵制/诋毁抑郁症人群的网络信息;同时,约37%的高中生曾在互联网上阅读到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对于抑郁症的明显歪曲描述。虽然这两个选项在总体中的占比较小,但仍然能够说明有一小部分信息属于明显曲解或诋毁抑郁患者的。
此外,大约52%的高中生曾在互联网上阅读到过个体对抑郁症的明显曲解言论,且有约36%的高中生认为互联网上的论坛/贴吧等在大部分情况下不能积极地讨论抑郁症问题。这表明很大一部分个体存在对于抑郁症的曲解而且不能对抑郁症有积极理解。此外,约65%的高中生认为互联网上的权威媒体能在大部分情况下引导网民正确看待抑郁,这是一个趋于正向的现象;然而相反地,约63%的高中生认为互联网上的科普力度不足以让他们能够正确地看待抑郁症。这表明虽然很多权威媒体能够做到正确地看待抑郁症且引导公众正确地看待抑郁症,但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以及其他来源的信息仍然无法对抑郁症有正确的理解,总体来说来源于网络的信息不足以引导高中生正确地看待抑郁症。
3.2 假设二—学校影响
首先,基于调查,约34%的高中生所在的班级里有已知患有抑郁症的同学。这表明如今抑郁症在校园中以及成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根据对于老师对学生家庭情况及情绪状况的了解程度,以及学校中是否有老师向高中生普及抑郁症相关知识的问题所得的数据,得到以下结果:
根据以上数据,只有约20%的高中生表示老师会对他们进行家访(或者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这表明大部分高中老师对学生的家庭状况没有详细的了解。另外,只有约24%的高中生表示老师曾向他们普及抑郁症的相关知识,这表明抑郁症相关知识在校园的普及度仍然很低。对于问题“如果有一名原本性格开朗的同学突然有一天心情不佳你的老师会主动上前询问情况吗?”约18%的高中生选择了“一定会”,约62%的高中生选择了“不一定会,看情况”,约18%的高中生选择了“先观察一段时间再说”。这表明在学生出现情绪异常时,大部分老师不能及时关注到情况以及及时给予缓解情况的行动。对于问题“老师会鼓励同学们在课余之外适量的玩游戏或其他活动来放松自己吗?”,约69%的高中生选择了“是”,这表明大部分高中老师是比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总而言之,虽然大部分高中老师可以做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但在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普及抑郁症相关知识以及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问题方面,老师和学校做的事情仍有欠缺。
3.3 假设三--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吉祥吉利,这也极有可能会影响到高中生对抑郁症的理解。但研究表明,传统文化会影响高中生对抑郁症的认知这一观点或被推翻。
基于以上数据,平均多余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并没有对大家的理解造成过大的误导,可证明对于传统文化的假设并不成立。
3.4 假设四---家庭影响
国内外已有学者对于抑郁症成因因素做过研究,研究表明家庭对抑郁症的发生及自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对于抑郁症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本次问卷数据也证明了家庭会影响个体对于抑郁症的理解。
通过此问题的答复显示,家长们与孩子的沟通普遍只停留在学习方面,对于孩子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多涉及,故家长无法及时的得知孩子的想法以及他们是否有产生心理疾病的倾向。
通过此问题的答复显示,家长们与孩子的沟通普遍只停留在学习方面,对于孩子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多涉及,故家长无法及时的得知孩子的想法以及他们是否有产生心理疾病的倾向。
综上数据及分析,如果家长无法有效的识别抑郁症产生的潜在因素并帮助学生们(即研究对象)解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高中生不能正确认识抑郁症。并且,多数研究对象表示在此阶段有潜在抑郁表现并无法意识到或无法与其和抑郁症的产生联系起来,因此家长便成为了是否能让同学们正确理解抑郁症的主要因素。
3.5 基于研究的个体分析
大部分的个体案例呼应了本文先前的假设,即高中生对抑郁症的认知偏差可能来源于媒体和社交网络的诱导,学校相关教育的缺失,家庭在相关问题上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对象在问题的答案上充分暴露了对于抑郁症认知的偏差以及这些偏差的来源。百分之八十五的高中生在回答对于抑郁症的了解时的答案都是有“浅层的了解,知道抑郁症的可能成因及发病症状”还有一部分研究对象表示是“只知道是一种心理疾病,发病时人的心情会低落,重者会引起自杀”。而同样基于问卷,究其根源,研究对象对于抑郁症的认知来源基本为报刊书籍,媒体杂志,和学校的普及。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对于高中生对抑郁症的认知偏差,在问卷上并没有体现出来。在传统文化这部分的问题中,选择因为“不吉利”而避讳抑郁的词语,或者是将抑郁症与鬼神等宗教色彩联系起来的答题者极少。因此,基本可以推翻对于传统文化的猜测。
在以“您是否曾经在互联网上阅读到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等对抑郁症的明显歪曲描述”为例的同类型题目中,大部分数据偏向于肯定的答案,说明社交媒体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影响着人们对于抑郁症的认知。5%的研究对象认为自己并不缺乏,或不必要增加对于抑郁症的认知,但原因为身边没有抑郁症患者的存在,如此便不存在了解或是解决的问题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该类研究对象对于抑郁症的认知本身存在很大偏差。例如,其中部分答题者不能识别出抑郁症的根本属性是一种心理疾病。在这小部分研究对象中,对于抑郁症的认知几乎可以为零。从另一部分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现在的高中生需要对抑郁症认知的普调查还存在一些与早期猜测相背的调查结果。这一部分研究对象对抑郁症有较为正确的认知。他们认为学校,社交媒体以及传统文化并没有歪曲他们对于抑郁症的認知。相反,此类信息还能够帮助他们深入的了解抑郁症的相关内容。
结论分析
基于对于研究数据的分析及阅读大量的文献,笔者认为互联网成为了让高中生正确理解抑郁症的主要媒介。基于笔者的数据(电子问卷加纸质版问卷),约有九成以上的高中生对于抑郁症的了解来源于互联网。且七成以上的高中生表示网络上现有的资源,普及形式并无发有效的引导大家正确的看待抑郁症。造成这一现象产生的因素,笔者将其分为三大类:一是普及的力度不够。近60%的调查对象表示仅是偶尔可以看到关于抑郁症的普及信息,甚至是根本没有看到过。二是网络上知名人士或有影响力的媒体未用中立的、正确的角度报道有关抑郁症的新闻,导致了读者,尤其是高中生,对于抑郁症理解的偏差。三是科普的质量不够,一些推文仅是简单的对抑郁症进行概括,并无法让大众真正的了解抑郁症,并正确的对待抑郁症。
因此,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方案:
1.用漫画及其他易被大众接受的方式来向大众展示各别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及他们面临的困扰即向高中生做大量的科普来让他们正确的理解抑郁症。
2.通过制作“XX部曲”形式的海报来向高中生介绍能够缓解抑郁症患者在校焦虑以及与其相处的小贴士
3.通过线下学校讲座的方式来对高中生进行抑郁症方面的科普。
参考文献:
[1]抑郁症团体人际关系治疗手册
[2]青少年精神卫生(2018年9月18日)引于2020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2019中国抑郁症领域蓝皮书
[3]马心语,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与教育对策[G],情感读书,2017:8
[4]周鹏生,认知偏差的产生及其与认知闭合需[G],2017,10(5):11-18
[5]叶慎花,父母语言对孩子的影响及建议[B].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2:70
[6]谭敏康,学校心理教育课程重要性研究[G],祖国,2016.9:258
[7]胡兰,汤晓宇.大学生抑郁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关系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报,2012,32(1):91-94.
[8]蓝利明,王东波,夏朝云,等.抑郁症患者自杀的相关社会、心理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2):77-79
[9]刘若楠,戴立磊,邹韶红。不同家庭类型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差异性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6,29(1):35-40
作者简介:王天悦(2002-)女,汉族,北京,学生。
郄祎(2002-)女,汉族,山西大同,学生,高中。
张宇赫(2003-)女,汉族,山西大同,学生,高中。
刘泽萱(2002-)女,汉族,北京,学生,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