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燕
摘 要:在当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培养人的选择、分析、归纳、总结、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教的不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习方法。思维导图的使用,就是教给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去记录、去记忆、去阅读、去复习的效率都很高。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可视的,方便教师进行合理的调控、评价和指导,这对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优化自己的教学很有帮助。最主要的是,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对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对学生的分析、总结、归纳能力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科学;做笔记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科学一周只有2节或者3节课,每次上课时总会发现学生记不太清楚上一节课上了哪些内容,想来这其实也很正常,学生每天要学习那么多学科,而科学课隔了一两天才有一节,这很符合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但是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很不利,且科学课单元内的连贯性是很强的,所以我希望通过做笔记来加深学生对科学课学习内容的印象,促进科学教学的有效开展。但是传统的笔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效率太低,小学生写字很慢严重妨碍了上课进度;传统的笔记很枯燥乏味,这大大扼杀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等。
1.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中的使用现状分析
虽然已经有一些文章写到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但是身边的科学老师很少使用思维导图,更不要说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做笔记了。
因为教师自己要使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首先就得了解思维导图,并熟练掌握绘制思维导图这门技能,还得清楚整个小学科学的知识体系,这对很多老师来说就有很大难度,从而对它敬而远之。使用思维导图对学生来说就更难了,甚至对很多小学生来说,思维导图这个名字他们完全没听说过。
另外,还有一个客观原因,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教学生使用思维导图,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让学生来制作思维导图。
2.思维导图对学生的发展好处颇多
(1)思维的发展
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将学生“点”状的思维逐渐变成“框架”式,彼此联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地提炼信息,提取关键词,理清彼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
(2)大脑的开发
思维导图更符合脑科学的特点,人大脑中的神经元之间就是相互连接,呈放射型,思维导图就顺应了大脑的这种最自然的思维模式。而且研究者们发现利用思维导图做笔记是利用左右脑协同工作的全脑思维过程,这能协调平衡发展左右脑,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
二、思维导图的界定及原则
1.思维导图的界定
不是只有如下图似的托尼·博赞的发散型思维导图才是思维导图,像气泡式、树状、概念图、流程图等都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只要是图文并茂,体现思维过程的都可以叫思维导图。
2.“先学后用”原则
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对学生来说的确是有难度的,但一味灌输思维导图的制作方式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所以它需要很多的“脚手架”帮助学生一步一步来做。我的实施原则是“先学后用”,在三四年级开始接触、认识、了解思维导图,并开始记一些传统的笔记。到高年级才开始让学生在不断地模仿、改进、交流、完善中选择合适的形式使用思维导图来做笔记。
三、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的实施情况
1.实施过程
(1)充分“浸染”,吸收“能量”——三四年级教师展示介绍阶段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儿童发展规律,三四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自己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的能力,所以我将这个时段设定为接触、认识、了解思维导图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解思维导图,为下一阶段的实施打下理论基础。另外,让学生充分认可思维导图的价值,为下一阶段的实施打下情感基础。
在操作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课堂上学生记录好主要框架——关键词、线条等,课后学生上色,呈现完整的思维导图,一如既往地坚持,使学生养成习惯。
板书、板贴、PPT等多种方式的呈现,气泡式、树状、框架式等不同类型思维导图的呈现,绚丽多姿的色彩让学生跃跃欲试;在抓落实方面,每次都让学生记录下来,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熟悉了思维导图,习惯去整合知识,用较全局性的思维来思考问题,逐渐养成习惯。
(2)学以致用,分步走——五年级的尝试阶段
经过长时间的熏陶,根据“先扶后放”原则,教师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思维导图做笔记。“扶”的时间的长短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整。通过四个步骤的实施,让学生能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在不同的课堂会选择用哪种类型的思维导图。
①课堂师生共同完成
由教师主导,学生举手回答、相互补充完善,梳理出知识框架。这个过程中,大家最终呈现的思维导图是一样的。
②课堂辅助导图
教师提供已经画了一半的思维导图,让学生补充完成,属于半开放式。这个步骤是学生模拟与应用的过程。
③小组合作完成
课堂预留时间,让学生组内讨论完成,并请代表展示,通过比较、交流、完善找出更适合的思维导图来做笔记。这个步骤可以多花一点时间,这个环节对学生提升自身的能力大有裨益,在展示、比较、交流、完善的過程中,学生不断思辨,学生之间能不断地撞出火花。
在这个共同构建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度,而且在相互讨论中加强了团队合作。
④独立完成
当思维导图的训练达到一定的“量”时,可以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思维导图。这个阶段可以视情况与前面几个过程反复进行,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导图。
(3)个性发展,各展风采——六年级使用阶段
这个阶段是学生从“会”到“好”的提升阶段。学生在掌握了思维导图的使用技巧、学会了绘制思维导图的技能后,开始往思维发展的方向发展,教师将更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2.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评价、反馈
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这是一個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要坚持使用,不能因为一些事情的阻挠就轻言放弃,于教师而言、于学生而言都是。所以有些要求、有些评价、有些奖励是必须的。比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科学记录本,每次科学课上的笔记都要记录、上色,绘制出思维导图。
按照小组组长负责制,每次都要检查笔记的完成情况。每周一上交笔记本,教师评五角星,星星数量表示积分数,学期末根据积分兑换礼物。
在坚持使用的过程中,不同的班级要有所变通,不断完善评价与反馈制度。当然,即使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因材施教”,及时鼓励和指导思维水平相对较弱的同学。
3.效果与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写道:“学生的学习活动要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教学中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积极学习的主动权。因为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1)使用思维导图做笔记的方法,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可视的,方便教师进行合理的调控、评价和指导。这对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优化自己的教学很有帮助。
(2)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听讲,并迫使学生思考一个句子的要点是什么?要点与要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又应该如何在思维导图中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在主动地输入、输出信息,而不是被动记录内容。在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学生的大脑转得越来越快,思维能力越来越强。在这个不断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思维的发展是飞跃式的。学生的思维会非常灵活、生动、发散。在整理框架时,学生的条理性、逻辑性不断加强。除了思维的发展,学生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比如:提取信息的能力、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首先,课堂上完成主要框架:关键词、线条等,课后还要上色,在下节课的课堂上教师会展示优秀作品,多次呈现,大大加深记忆。这符合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提高了教学效率与学科成绩。
(4)节约时间。在记的时候,只记相关的词可以节约时间;在读的时候,只读相关的词可以节约时间;复习时也可节约时间。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运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应用分析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思维导图丰富的色彩、形象的图片和多样的设计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改变往常枯燥的课堂模式,让学生自主参与、获得成就感。此外,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的实践中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把零碎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帮助他们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活用思维导图,发挥其优势,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也会有一些问题的存在,我将反思如下。
1.学生能否坚持。班级中总有一些学生轻言放弃,参与度、积极性不高,这取决于教师是否制定了良好的督查机制、评价机制等。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花心思,与学生“斗智斗勇”。
2.思维导图虽好,但只是一种工具。教师在认识到思维导图的好处后,不要本末倒置,思维导图只是一种学习工具,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支架而已。
3.实施的周期较长,是否可以适当缩短周期?或向三四年级发展?
正如第2点讲到的,思维导图是一种工具,我们要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慢慢渗透,不要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王伟宗.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自然生命科学教学内容活动设计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2]黄鹭达,张玲娇.效应用思维导图提升小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思维品质[J].课程与教学,2018(4):72-73.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