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冬梅
摘 要:良好的数学教育落脚点在于关注如何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现如今,数学课堂该何去何从?以“‘大问题教学”建构数学课堂不外乎是一种好办法。以“大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数学名师黄爱华提出的观点。一节精彩的“圆的认识”演绎了他的教学理念,用“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这个大问题贯穿整节课,课上,老师淡出课堂,学生成了小老师,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板书不那么美观,因为都是孩子的字迹。但是孩子的主体性凸显了,课堂的主角是思维活跃的孩子,老师只是配角,低调而重要,衬着主角精彩的出演。
关键词:大问题;建构;课堂;主体性
何谓“大问题”?指的是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1]在关注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今天,我们以一些课例为研究对象,构建民主的以大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过程中的对话关系,从而构建新型的、适合学生生命成长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下以几节课堂教学实践为例,谈谈笔者对大问题教学的认识。
一、关注亲历,注重过程——教学实例“5的乘法口诀”
福建教育学院的李君教授曾在讲座上提出困惑,谈到有一次她到厦门听课“5的乘法口诀”时,课堂开始5分钟,学生就开始大声地背诵乘法口诀了。到底这节课应该怎么教才有实效,难道我们关注的仅仅是学生会背口诀了就行吗?其实不然,通过教学,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学流程中,创编口诀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本节课可创设情境以导入新课:激趣导入,用孙悟空打妖怪,搬猴子救兵,一组5只,2组10只,3组15只……,在已有经验的学生提出3个5相加可以用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时,教师因势利导,提出:“咱们可以自己试着来编一编5的乘法口诀吗?”以此来建构整个探究课堂。
大问题主导下的课堂上,学生尝试创编口诀,在创编中出现了“三五一十五、五五二十五”等真實的基于孩子思考的产物,然后教师引导孩子进行讨论,达到共识,一起制订出约定俗成的口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了解其构成,感受其口诀的简洁、富有节奏感的韵律美。整节课,因创编而富有生命力,学生在课堂上真真正正地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此谓“真学习”。
二、摒弃细碎,引领探究——教学实例“倒数的认识”
以黄爱华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为例,“倒数的认识”从话题“在数学里,数也有朋友,比如相乘积等于1的两个数就互为朋友”开始,你能找到这样的朋友吗?提供研究单:□×□=1,就这样,开门见山地组织了探索活动——“找朋友”。在学生汇报后进一步探索:是不是所有的自然数、小数和分数都有倒数?如果有,怎么很快地找到一个数的倒数?黄老师设计的课堂活动由大问题引领,展现了大格局意识,本节课建立倒数概念和发现方法都融入在找朋友的活动中了。倒数概念是学生自己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在以生为本的课堂上,生与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直达概念本质,真正落实探究课堂的活动本质。提供这么一方讲台,让生生互动,老师淡出讲台,何乐而不为呢?大问题教学强调发挥“小老师”的作用,他们的力量会大于教师一个人的力量。[2]
三、挖掘素材,强调实效——教学实例“平均数的认识”
俞正强老师怎么教平均数的呢?他以“一位小朋友跑50米有5次成绩,怎样向老师汇报”为问题任务展开教学,任务一经布置,就已经为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数的特征奠定基础。寻找“代表数”的过程中,“15秒太慢”“10秒太慢”“可能是12秒”“可能是14秒”,学生对代表数的区间大小有了充分的讨论,于是“平均数的大小估计”这一目标在教学中有了很好的落脚点。这个大问题提得好!
鉴于此,笔者也对“平均数”这节课做了设计,课前先组织一个比眼力的游戏,每3秒出现10个数字,你能记住几个呢?游戏中激趣并引出淘气和老师记数字的成绩表,从而提出本课的大问题——淘气和老师,哪一位记数字的水平更高?能不能找到一个数来代表老师的记数字水平?同样也用一个数字来代表淘气的记数字水平,再来比较他俩水平孰高孰低?接下来的时间就留给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在找寻数字来代表老师和淘气水平时,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建构整个活泼灵动的课堂。
以课堂为小社会,视社会为大课堂,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充满平等、有趣的数学活动,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有所发展。一位有思想的教师不是在教知识,而是在教方法,教师教的是一种能力,让学生尽快学会行走,乃至奔跑。深入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大问题构建数学课堂,着眼于学生的长足发展,打造充满数学味的智慧课堂,这是数学老师应致力追求的。
参考文献:
[1]黄爱华.大问题教学的形与神[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2]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