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元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亟须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因而,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应特别重视。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与思维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它对学生这部分能力的培养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问题导学”法,让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假设,然后通过分析与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简述了“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法;有效应用策略
“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课堂教学时提出问题,学生会因为自身知识不足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而对数学课堂学习产生兴趣。学生回答问题时,良好的表现还可以激起教师讲课的热情,拓展延伸更多的相关知识,从而让教学课堂更为活跃、更为有效,这也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充分发挥“问题”的作用,用“问题导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在问题探究中提出新的问题,再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一、课前围绕教学重点精心设计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非常完整、严密、系统的结构特点,知识是一环套一环,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向外扩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开启他们的数学思维。例如,“三角形”一课,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许多平面图形,那么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三角形呢?”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学具,提出:“你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得到三角形?”学生在实践操作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如,用小木棒摆放三角形时,三条线要首尾相连;用笔画三角行时,三条线要笔直,不能弯曲。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实践操作,主动去思考、探索,运用不同的方法获取三角形。
二、问题要具有层次感,由浅入深,形成问题链
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层次感,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从而形成问题链。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整节课都在思考,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又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有助于学生对课堂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百分数”一课,教师教授相关的知识后,在学生对百分数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一次中国男篮的比赛中,上半场中国队投篮41次,投中29次;下半场,中国队投篮45次,投中20次。同学们,如何比较中国队上、下半场的投篮情况呢?”教师创新性地使用中国篮球比赛作为百分数的学习教材,以投篮情况作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答:“中国队下半场投篮次数多,但投进的少。”教师:“真聪明,你们很快就发现了问题,那么下半场的投篮效率没有上半场的高,那么具体差多少呢?”学生答:“可以用投中的次數除以投篮次数,得到一个百分数,上半场的百分数减去下半场的百分数就是具体的差值。”教师:“你们回答得非常正确,同学们讨论下,在生活中哪些事情用百分比来对比差距呢?”教师灵活地运用实际问题,对学生由浅入深地提问,形成问题链,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教学难点更好地理解。
三、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
当教师在用“问题导学”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如果教师提出问题,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马上回答,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数学思维一直停留在问题表面,造成回答不上来问题的情况,会让教师感觉到失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心理产生一种挫败感,以至于以后回答问题时心理会紧张,造成不知道如何思考的情况。因此,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从问题的表面看到问题的深入,从而养成看问题本质的数学思维。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有足够的信心,要坚信他们一定会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问题较难时,教师也要适当地给予一些提示,促进他们思考。当提问的问题非常简单,但学生仍然不会时,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以便做出调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围绕教学重点精心设计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地设计问题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问题导学”法,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让学生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强烈兴趣,提问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养成看问题本质的数学思维,再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就会对数学教学内容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让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赵蒙.问题导学模式下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成才之路,2018(23):52.
[2]许忠美.让问题导学在数学课堂中走向深入[J].数学教学通讯,2018(19):69,75.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