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奉天农业教育的兴办及其特征

2020-12-23 04:53袁野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27期
关键词:清末

袁野

摘 要 新式农业教育制度的确立呼唤近代农业教育,清末奉天省农业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改进农业技术、开发农智,在此背景下,清末奉天省地方政府倡导兴办并大力推动农业教育。清末奉天农业教育在兴办过程中呈现出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办学模式产学研一体化、首倡实践的办学理念等特征,其对今天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 清末;奉天省;农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实习实践

中图分类号 K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27-0075-06

清末奉天①虽地处边陲,农垦年限较短,但倡办农业教育与其他省份相比起步并不晚。早在1906年便在奉天省城(今沈阳市)大东边门外建立了东北第一所农业学堂——奉天农业学堂。这一学堂的建立,使奉天省成为推行癸卯学制、国内最早兴办农业学堂的省份之一。清末奉天农业教育在中国近代农业教育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但迄今为止,尚无专文论及,本文愿作尝试。

一、清末奉天省农业教育兴办缘起

(一)奉天省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清末奉天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近代以来,伴随着关内农民大量移垦东北、清政府对奉天地区的荒地进行招垦与丈放等,使奉天省封建土地所有制得到进一步发展,伴随着农业的开发,奉天省的商业、手工业乃至城市经济也随之逐步发展起来。从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日俄两国竞相对奉天地区进行大肆侵略与掠夺,在此过程中他们开商埠、修铁路、开工厂 ,破坏了奉天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从客观上促进了该地区商品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加之,此时出现在奉天乃至东北各省的既具有浓厚封建性又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牧垦殖公司等,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奉天农业经济的发展。奉天省农业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改进农业技术、开发农智,为此要加快农业教育改革步伐。

(二)新式农业教育制度的确立对近代农业教育的呼唤

1901年,清政府为恢复其统治机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多方面内容的近代化变革,史称“清末新政”。在新政实施过程中,清政府于1902年、1903年先后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和《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将农业教育正式列入学制。章程规定新式教育由普通教育和实业教育共同构成,无论是普通教育系统,还是实业教育系统,均包含农业教育。如实业教育分为专门实业学堂、补习实业学堂、实业师范3类,各类中均包含农业教育。在第一类专门实业学堂中就包括初等农业学堂、中等农业学堂和高等农业学堂;在第二类补习实业学堂中的实业科同样包含农业、水产等4科;在第三类实业师范中则包含附设于农科大学或高等农业学堂内的农业教员讲习所,以培养初等、中等农业学堂的师资为主要办学目标。由此,中国近代新式农业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农业教育制度自1903年颁布以后一直沿用至1911年。在此期间,实业教育(含农业教育)不仅从制度上加以完善,而且于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得以全面贯彻实施。正是在这一形势下,全国各省府县先后成立了各类农业学堂。由表1可知,全国高、中、初等农业学堂总数,1907年为51所,1908年为68所,1909年为95所。北京、江苏、安徽、江西、贵州、山东、浙江等多数省(市)纷纷建立各级各类农业学堂,奉天农业教育就是在这一时期兴办并发展起来的。

(三)清末奉天省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

奉天省地方政府对于农业教育的兴办极为重视,特别是时任盛京将军的赵尔巽上任伊始便已洞察到“奉天处于日本和沙俄等列强觊觎之下,只有加快教育近代化进程,发展教育和实业,方能自强自立”[1],即强调地处列强侵略前沿的奉天省,进行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在实践中,赵尔巽与他的后继者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等人大力推进奉天省教育改革。1906年,清政府决定裁撤各省提督学政,改设提学使司。奉天省亦复如是,由提学使司掌全省教育事务,下设学务公所,其内分设5科,专管实业教育的实业科即为其一。新的教育行政机关的建立,为奉天省农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学堂的兴办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这一背景之下,赵尔巽于1906年9月奏陈筹设奉天农事试验场并附设农业学堂一所。这一举措使奉天省成为推行癸卯学制的国内最早兴办农业学堂的省份之一。此后,奉天省各农业学堂及农业教育机构纷纷建立。

二、清末奉天省农业学堂及农业教育机构的具体办学

(一)各类农业学堂及农业教育机构的兴办

1.奉天农业学堂

1906年,奉天乃至东北第一所农业学堂——奉天农业学堂创办。该校最早由彰武县士绅周士藻提议设立,后由赵尔巽上奏光绪帝,奏陈筹设奉天农事试验场并附设农业学堂一所。他在奏折中历陈筹设农业学堂的理由,指出奉天“整顿工商,必先考求农业”[2]。而奉天农业现状则是“地大物博,旷土尤多,人民习于故常,不知讲求地利”[3]。此种情况在其到任后虽有改善,但仍存在“农智未开”之因素,基于此,他提出:“亟宜示以新法。各省劝农办法大率不外设农学堂、立试验场两端。……考究他种实业,自宜以学堂为先,试验为附,独至农业似宜以试验为主,学堂为辅。”[4]此皆因“农学深邃,若迂回于理化格致,毕业不知何时。且农多校少,普遍为难,对乡愚而谈学,理解者几人,诚不如示以浅近之实效,自能争相效仿”[5]。因此,赵尔巽提出:“于省城东郊辟至官地一区,延聘日本农学博士为场师,招集近郊农民,广购各色籽种,按土之宜试以栽种。”并因“奉省出产以梁豆为大宗,其余讲求尚少,若不普加推广,逐事改良,未免仍封故步。现复就试验场附设学堂一所,专养成农务之材,即以该博士兼充教习,学生定额百名,限一年毕业,业成之后即派赴各府州县设立试验分场,以期全省一致”[6]。赵尔巽认为,筹设奉天农事试验场并附设农业学堂一事于奉天省意义重大,此为“奉省根本至计,办理得宜,行之久远,将来出产丰富,不独可甲东南诸省,即以应泰东西之商战而有余”[7]。至于具体费用,如“一切选地、建场……设学堂并將来试验分场所需之款,应请作开销”[8]。

根据赵尔巽的建议,奉天省先于1906年4月设立农业试验场,同年9月,奉天农业学堂正式开学。学堂最初监督为刘文选,后由陈振先继任,教师由试验场技师兼任,最初招农业速成班两班。1908年4月,奉天农业学堂正式更名为奉天省城官立中等农业学堂,添设中等农业学生两班。1910年2月,经监督陈振先请准,在试验场内增设农业教员讲习所一班,另招桑蚕完全班及补习班各一班。学堂经费由农工商务总局供给[9]。

2.奉天省城官立中等森林学堂

1908年2月,在奉天省城大东关正式成立奉天省城官立中等森林学堂,这是东北乃至我国最早建立的森林学堂。据《奉天通志》所载,赵尔巽于1906年应东边开埠局之请,“拟在安东(今丹东市)设立奉天森林大学堂一所,并于松花江、嫩江近水之地,预留有木之山五十里,作为该堂演习森林之用。”[10]而劝业道黄开文“以此方沃野蔓衍,边徹荒陬,地多未辟,山林木材良多委棄,亟思造就垦殖人才,以备录用”[11]为由,亦向时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请求建立该校。森林学堂监督郭宗熙于学堂筹办之初,建议学堂应建立在奉天省城,被批准。1908年2月,奉天省城官立中等森林学堂正式成立,并于同年开始招生。学堂设有森林预科、本科、速成班,学制为5年,以300人为定额。教习聘用三户章造等日本林学专家,凡聘用中外教习与学生膳食费用均由国家统一支付。该学堂隶属于劝业道,办校经费由度支司木税款统一供给。1911年,该校划归提学使司办理,同年由邵章请准将森林学堂与农业学堂合并为一校,定名为奉天官立农林学堂。

3.其他各类农业学堂与农业教育机构的兴办

除以上两所学堂外,奉天全省巡警总局还于1908年“因整顿卫生,推广屠兽场起见”,设立奉天全省巡警总局附属兽医学堂[12];1909年在营口、锦州分别设立水产学堂和官立农业学堂各一所[13];同年在镇安县(今黑山县)奉天官牧场附设牧徒传习所[14];1909年奉天省地方政府为广八旗子弟任用之途、“授旗丁生计之学”,经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奏请,在省城设立八旗农业讲习所,由内城八旗、宗室营等分送员额,“考取宗室、觉罗八旗官绅入所肄习”“以备改补农官之选”[15]。1910年在东边道安东县(今丹东市)开设东边林科中学校[16],1911年在奉天农业试验场附设奉天蚕业传习所[17]。据笔者考证统计,至清朝灭亡的1911年,奉天省在各府州县共创办农业学堂与农业教育机构9所,见表2,学堂所设之处遍及奉天省中部、东部、西部,地域分布较为均衡。

(二)师资培养和队伍建设

根据1907年、1908年、1909年教育统计表之各省专门实业学堂(含农业学堂)教员资格表数据可知,奉天实业学堂教员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即本国学堂毕业者、归国留学生、未毕业未入学堂者、外国人。奉天实业学堂教员总人数1907年为40人、1908年为86人、1909年为83人,该数据在全国各省中排位居中,位列东北各省之首。其中,外国教习1907年6人、1908年10人、1909年8人,在全国各省该数据中分列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归国留学生1907年2人、1908年8人、1909年10人,在全国各省该数据中分列第七位、第九位、第十位;本国学堂毕业者1907年19人、1908年23人、1909年26人,在全国各省该数值中分列第七位、第九位、第十位[18]。这一排名,一方面说明外国教习在奉天实业学堂教员中占比有减少趋势,归国留学生、本国学堂毕业者等实业教育师资占比则逐年增多;另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外国教习、归国留学生还是本国学堂毕业者,奉天省在全国各省该数据排名中均比较靠前,特别是外国教习人数排名仅次于湖北、直隶(今河北省)等近代实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地区。出现以上诸多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地理位置因素(距日本较近,易于延聘日本教习),有自身基础(本土培养实业教育师资较少),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同等因素。其中,地方政府对实业(含农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应是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譬如奉天农业学堂、奉天省城官立中等森林学堂延聘归国留学生、外国教习,培养本国学堂毕业者足以说明这一点。例如,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的归国留学生陈振先受聘奉天农业学堂监督。1907年,陈振先学成归国后被授予农科进士,其才学颇受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赏识,将其“调充奉天农业试验场监督,兼领农业学校,官牧厂 ,森林局事。振先治事勤恳,谢绝官习,其治农业试验场,除京师外,成绩最优。考查宪政,特加四品衔”[19]。1912年,陈振先出任北洋政府农林总长,一度兼任教育总长。此外,奉天农业学堂、奉天省城官立中等森林学堂还不惜重金延聘日本教习。例如,1906年,赵尔巽向光绪帝上奏:“在奉天省城东郊设立农事试验场,延聘日本农学博士为场师,……并就试验场附设学堂一所,即以该博士兼充教习。”[20]1906年7月,横山庄太郎、石田研等人来到沈阳,出任奉天农业试验场场师,兼任奉天农业学堂教习。奉天省城官立中等森林学堂于创办之初,便延聘原日本农商务省技师、农学士三户章造、富永马吉郎等人教授林学专业课程。“据1907年森林学堂的预算,月薪一项,三户章造为沈平银324两,佐藤为沈平银266两4钱、富永为沈平银268两。而在中国教员中,工资最高的林科教员月薪只有沈平银120两,察看森林委员刘文选(后出任学堂监督)的月薪是沈平银40两。”[21]奉天地方政府除支付日本教习年俸薪金外,还为日本教习提供奉天至日本的国际旅费、车马费等。由此可见,清末奉天省各级政府为提升农业教育质量,支付给日本教习的薪俸水平是相当高的。当然,这几位受聘的日本人中不乏农学专家,如横山庄次郎即为美国农学专家克拉克在日本的首期弟子,对高寒带果蔬移植颇有研究[22]。长期聘用外国教习并不是清末奉天农业教育发展的长久之计,而完全依靠派遣农科留学生来发展新式农业教育更不现实。为培养本土化的农业教育师资,1910年,经奉天农业学堂监督陈振先请准,在学堂内增设农业教员讲习所一班,共招收学生27人,学制为3年,以专门培养本土化的后备农业教育师资力量。

(三)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

奉天省农业学堂和其他农业教育机构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均有具体规定,所设课程也大都是近代农业科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与旧学已存在明显差别,是具有近代性质的教育机构。如奉天农业学堂以“专养成农务之材”[23]为培养目标,将学科分为速成、预科、农业本科3科,1910年添设蚕桑补习班、完全班;设农业、蚕桑两个专业,同年又增设农业教员讲习所一班。奉天农业学堂从1906年9月开办伊始,即招收速成班两届,每届一班共162人。1908年4月,学堂开始招生,1908年和1909年两年共招收学生39人,1910年另招桑蚕补习班与完全班各一班,共33人。至1911年奉天农业学堂学成毕业者已达180人[24];奉天省城官立中等森林学堂按清学部定章,学科分为森林预科、本科及速成3科,专业主设林业科。森林学堂自1908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60人[25],到1911年招生完成后,該学堂共计招收学生四级,其中长期班4个,速成班2个。学生总数已超定额,达到300余人[26]。至1911年,奉天省农业学堂及各农业教育机构所设专业已涉及农业、蚕桑、林业、兽医、水产等专业,专业设置较为齐备,专业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

在课程设置上,据1908年《奉天教育统计表》所载:奉天农业学堂“预科科目遵章,速成科按实习科目择授”,奉天省城官立中等森林学堂“按林业实习科目择授”[27],可知清末奉天省农业学堂课程设置根据清政府于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设置课程,并“因地制宜,择其合于本地方情形者酌量设置,不必全备”[28]。

按照章程规定,中等农业学堂分为预科与本科,预科2年、本科3年毕业。本科分为农业科、蚕业科、林业科等5科。各科有相应的普通科目与实习科目。如奉天农业学堂在课程设置上基本照章执行,设置的农业和普通科目共6科,包括伦理学、国文、数学、理化学、外国语、体操。其中,伦理学、国文、外国语、体操每科均上足6个学期,国文与外国语所占学时最多,两个科目均为176学时。数学、理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较为重要,所占学时分别为152学时、160学时。在此基础上,学堂还设置农业科实习科目,具体包括农业通论、土壤论、肥料论、作物及园艺、动物学、植物学、畜产学及兽医学、昆虫、养蚕大意、森林学大意、测量术、农产制造学、经济学大意及农业经济、实习等。其中,农业通论6个学期全部开课,共176学时;畜产学及兽医学、经济学大意及农业经济两门课程所占学时较多,分别为168学时、107学时;其余课程则从50学时至96学时不等[29]。对于速成班课程设置,因其学制较短,故此“按实习科目择授”。除设置数学与理化学大意两门普通课程外,其他10门课程如农业通论、土壤、肥料、畜产、园艺、农业经济学大意、林学大意、动植物大意、昆虫、农产制造学大意均为实习科目[30]。

从课程设置总体情况看,清末奉天省农业学堂专业科目设置较为详细,实习技术科目也逐步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显示出清末奉天省地方政府对农业教育的重视。与传统农业教育相比,清末奉天农业教育既有专业学理,又有实践技能操作,融理论性、实践性、社会性于一体。

三、清末奉天农业教育兴办的主要特征及启示

(一)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农林产业作为基础产业,“为利甚薄,而收效甚迟”[31]。因此,各级政府应切实承担营办之责,包括奉天省农业学堂及各类农业教育机构的兴办,特别是其内部专业设置,多是奉天省地方政府从发展本地农林产业经济大局考量,提出的应对之策,体现了农业学堂及各类农业教育机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如1908年7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奏请建立奉天省城官立中等森林学堂时,他首先指出中国发展林业产业的重要性,即“实业之兴,首重栽培。近者,东西各国,注重林政,造林伐树,无不学有专门”[32];其次,他分析了奉天省林业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奉省地广山深,土最宜木,鸭、浑两江之滨,窝集骈列,……徒以民间不知封植,任意摧残,施不时之斧斤,听自然之消长,取之不禁、而培之无方,必致取用易竭,生材日耗,此森林一业,不可不急筹整顿之方也。”徐世昌基于东三省总督任上,对振兴林业之事的详细考察,“知种植之学,在于实施教育,导以先路”[33],提出在奉天省城东门外建立森林学堂,专以对林业施以学理研究,以期振兴奉天乃至东北农林产业经济。而继1910年奉天农业学堂添设桑蚕补习班和完全班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发展奉天乃至东北三省之桑蚕产业,培养桑蚕专业人才,于1911年在奉天农业试验场内附设蚕业传习所,亦有类似考量。1912年出版的《奉天农业试验场成绩报告》指出当时中国发展桑蚕产业的极端紧迫性,即“中国出口物产向以丝茶为大宗,近年以来英日法意等国于茶丝二业锐意讲求,多方推广,我国利权渐为所夺,非亟实力整顿,设法扩充,无以保利权,而固商本。”[34]又进一步指出东北三省发展桑蚕产业的重要意义,即“东省地大土腴,加以农家妇女率皆无所事事,如蚕桑一业可以兴办,则饲蚕缫丝等事,本地妇孺老弱皆可从事,既为地方辟利源,更为农民筹生计,以一事而兼数利,尤宜详加试验,俾利推行。”[35]事实上,其他几所农业学堂、农业教育机构专业设置,同样也是地方行政官员利用奉天省农林牧副渔业发展的天然优势,从发展区域经济的大局出发倡办的。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正是奉天农业教育得以存续与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农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是生产、教育、科研等不同社会分工在各自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在奉天农业教育兴办过程中即呈现出农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特征。由奉天几所农业学堂和农业教育机构兴办过程可知,这些学堂或附设于农业研究机构,如奉天农业学堂、奉天蚕业传习所等即附设于奉天农业试验场内;或与农业研究机构几乎同时兴办,如奉天省城官立中等森林学堂与林业研究机构种树公所几乎同时兴办;或应国家行政机构对于农业专业管理、技术人才的需要而建立,如奉天全省巡警总局附属兽医学堂、八旗农业讲习所;或附设于企业,如营口水产学堂、奉天官牧场牧徒传习所等。

这种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具有三方面优势:一是节约办学成本。无论是农业研究机构,还是国家行政机构或企业,均能为农业教育提供优良的实习实践场所、优质师资等,以实现二者资源共享。例如,奉天农业试验场不仅为奉天农业学堂提供试验实习场所、师资等,而且试验场在添设学堂后,除“分设教务,齐务农事”外,其他如“文书、会计、庶务六课以为治事之职掌”[36]。即学堂附设于农业试验场后,二者共用一套行政系统,大大节约了办学成本。二是学堂培养目标明确。农业试验机构、农政机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农业专业管理、技术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这些专业技术人才无需岗前培训即可上岗,有效避免了学堂与用人单位在人才对接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三是可有效促进农业学堂与农业研究机构、国家行政机构、企业之间的良性循环与运行。学堂为这些机构培养近代化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反之这些机构为学生提供就业出路。二者有机整合,不仅能够促进农业教育与农业科研、农业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与运行,而且最终能够共同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奉天农业教育兴办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产学研一体化特征,在现代意义上仅能称得上是产学研一体化的萌芽而已。这一做法是在近代新式农业人才极其有限、农林研究机构和企业等缺乏可供选择和利用的现成农业人才之时,所采取的特殊办法。尽管如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这些试图集合产学研功能于一体所进行的农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活动,却是产学研合作的可贵尝试,有诸多方面可供现代化背景下农业院校产学研合作借鉴。

(三)首倡实践的办学理念

在奉天农业教育兴办过程中,非常重视农业实习、实践环节。对此,作为奉天省农业学堂奠基人的赵尔巽应东边开埠局之请,“拟在安东设立奉天森林大学堂一所,并于松花江、嫩江近水之地,预留有木之山五十里,作为该堂演习森林之用。”[37]该学堂后改建至省城大东关,先于其建立的种树公所,分别于省城城东、城南建设完成3片官林,共4016亩,“可为学校生徒之演习林”[38]。由此可见,早在奉天省农业学堂发轫之时,即已奠定首倡实践的办学理念。

这一理念可谓贯穿于清末奉天农业教育兴办全程。如学堂在课程设置上,对试验、实习环节尤为关注。以奉天官牧场牧徒传习所的课程设置为例,该校学制3年,共6个学期,在理论学习基础上,每一学期均设有实习课程,第一、二学期实习课程以放牧实习为主,从第三学期开始,增加了内科治疗实习、外科治疗实习、外科手术实习、解剖实习等多项实习科目。除以上校内实习外,奉天省城官立中等森林学堂还有校外考察实习。1911年农历八月初一日出版的《盛京时报》记载,“森林学堂刘监督以该堂甲班学生现已肄业6学期之久,于森林学已颇有研究,拟与日内率同各生赴兴京(今新宾县)一带旅行以便实地考察各处森林,以增学识而促进步云”,在这篇报道中还记载了“森林学堂选派最优等毕业生数名,分赴千山及新宾堡等处调查山林,以为将来振兴东省实业。兹闻该堂奉札后已选派各生陆续起程驰往调查矣”[39]。

在师资配备上,同样秉承这一理念。例如,奉天农业学堂的教习由农业试验场的场师兼任,奉天省城官立中等森林学堂则延聘原日本农商务省的技师、农学士三户章造、佐藤佐吉等人教授林学专业课程,奉天官牧场牧徒传习所的教员则直接由马医官担任。这些教师全部是在一线从事科研或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甚至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延聘这些具有丰富农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农业职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李喜平.辽宁教育史[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208.

[2][3][4][5][6][7][8][9][10][11][23][32][33][37]王树楠.奉天通志[M].铅印本,1934:2525.2525.2525.2525.2525.2525.2525.3500-3501.2695.2525.2525.2694.2694.2695.

[12]招考兽医学生[N].盛京时报,1908-02-16(5).

[13][24][27]转引自樊期曾.东北农业教育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33.32.31.

[14][15][29][30][36][38]徐世昌.东三省政略[M].铅印本,1910:59.42.34.33.2.

[16]辽宁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辽宁省志·教育志[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74.

[17][34][35]奉天農业试验场.奉天农业试验场成绩报告(续)[J].农林公报,1912(11):143-150.

[18]璩鑫圭,童富勇,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6-65.

[19]沃丘仲子.徐世昌[M].上海:上海崇文书局,1918:72-73.

[20][31]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M].台北:台湾新兴书店,1965:11256.11281.

[21][26]何莉.奉天森林学堂开创东北专科院校先河[N].辽宁日报,2012-05-26(6).

[22]王铁军.张氏父子主政东北期间来华日籍军事顾问研究[J].日本研究,2013(4):82-92.

[25]招考森林学生[N].盛京时报,1908-12-31(5).

[28]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757.

[39]森林学生定期旅行[N].盛京时报,1911-09-22(5).

猜你喜欢
清末
“西学东渐”一词始于清末而非民初
清末监狱改革的法律文化探析
清末书院改学堂
简述清末西方中国观的转变
论清末粤汉铁路风潮对粤港地区报业的影响
浅谈清末新式学堂与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中心的形成
清末陕南地区的书院改制
清末安徽禁烟述论
洞头县馆藏清、民国书画赏析
论清末留日学生译书活动的原因、内容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