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莲
摘 要:童谣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其能够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心智的成熟等。虽然大多的教师已经了解到童谣的作用,但是目前为止,它仍然没有融入幼儿园的课堂中,分析研究了童谣融入大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以期能够促进大班童谣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童谣;大班;音乐课堂
童谣相较于其他的音乐具有朗朗上口、节奏感强、通俗易懂的优势,长期以来备受幼儿的喜爱。幼儿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的敏感时期,对他们来说,朗朗上口的童谣是一种另类的美。童谣的内容比较简单,它的文字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吸引力以及感染力,同时它的教育价值也非常明显。但是随着近年来社会的不断进步,之前伴随着一代代人的童谣变得少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也开始逐渐将童谣融入大班音乐课堂中,但是实际应用的情况不容乐观,本文针对这样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童谣的概述
童谣不仅是民间的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它与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人民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着一方的风土人情、民俗等。童谣对于幼儿来说,具有启蒙的作用,它不仅仅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同时也是代代人心中的乡情。童谣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化方面,还体现在教育方面。第一,童谣具有历史性,它记载着历史的变迁,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在人们口中。第二,童谣还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其对于幼儿的心智启迪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第三,童谣的传承作用。童谣作为代代相传的文学记忆,其记录了人们生活的方式以及当时他们的精神诉求。第四,童谣的教育价值突出。幼儿通过吟诵传唱童谣,能够提高其语言的能力,促使他们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等[1]。
二、童谣应用于大班音乐课堂
(一)教师对童谣的选择
由于大班的幼儿认知水平低,因此他们无法充分感受童谣,大多以听为主,教师此时便需要运用一些内容比较浅显易懂的童谣教给幼儿。用一些描述性较强的童谣,便于幼儿理解,并且富有趣味性,备受幼儿的喜爱。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的童谣融入大班的音乐课堂中。选择一些节奏感强、朗朗上口的童谣,一些叠词的使用能够增添大班幼儿的乐趣,且比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此同时,教师在选择童谣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一是教育性、典型性的原则,这样能够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以及爱祖国的情怀。二是传承性、创新性的原则,促使幼儿能够从音乐中体会到本土的文化,然后进行创新。三是广泛性、综合性的原则,让幼儿能够根据童谣获得生活的经验,多样性的童谣促使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增强。
(二)音乐教学中应用童谣的不同模式
大班的幼儿喜欢新奇的事物,教师为了根据幼儿的特点将童谣融入大班音乐课堂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满足幼儿追求新鲜、活泼好动等的个性。
1.在音乐赏析的课程中融入童谣
大班幼儿音乐赏析活动是音乐教育中的一部分,其对于培养幼儿音乐审美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教师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在幼儿感受音乐的基础上,使用语言、肢体动作等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不仅可以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还可以借此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在《小白兔》这首童谣的赏析教学中,教师先进行情节问题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公园玩,会看到许多的小白兔。同学们知道兔子喜欢吃什么吗?教师先提起学生的兴趣与想象力,然后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小白兔的视频同时配乐欣赏《小白兔》这首童谣,然后询问幼儿这首歌曲与平常听到的歌曲有什么区别,这首歌曲唱的是什么内容及幼儿听之后的感受。让幼儿先初步对童谣有一个了解,感受童谣的独特,然后教师再进行示范唱,再次询问有关歌曲的问题,加深幼儿对童谣的记忆与理解[2]。
2.在歌唱活动中融入童谣
大多的童谣歌曲都比较欢快,内容比较简单有情趣,还有一部分童谣可能自身带有旋律,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未能保存下来,为了让童谣更加具有表现力,我们可以为童谣加上曲调,或者利用一些较为多元化的音乐元素为其伴奏,这样在幼儿学唱歌的课堂活动中,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感知、歌唱、表达的能力。如教师可以将一些童谣歌曲以说唱的形式教给幼儿,教师需要提前认真分析童谣的内容、语境等,然后教师依据童谣的特点进行配曲,将童谣以一个新的歌曲教给幼儿,让幼儿的兴趣大大得以提升,并且能够帮助幼儿理解童谣中的情感表达。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歌曲的创编活动,为幼儿提供即兴发挥的机会,让幼儿可以在歌唱的过程中自己替换歌词,学习积极性更高。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教育部门倡导幼儿的教育遵循快乐教育的理念。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想要让幼儿能够得到全面化的发展,大班的音乐教师必须转变音乐教育的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重视童谣的教育价值,将童谣的内容融入其中,潜移默化加强幼儿的教育。
参考文献:
[1]何季玲.浅柯巴渠童谣[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24(4):40-44.
[2]莫麗.桂林童谣保护与教育传承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