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与戏曲单位不可逾越的鸿沟

2020-12-23 06:54冯嘉宁
新一代 2020年15期
关键词:戏班作曲音乐学院

冯嘉宁

摘 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戏曲作为国粹,非常值得音乐学院的学生去研究。无论声乐系,演唱民歌专业的学生或者国乐系演奏民族乐器的同学,还是作曲专业的学生,甚至还活跃创作的作曲系老师们,戏曲当中的精华,都应该被提出来研究和学习。但是有趣的是,笔者发现,无论是民乐演奏的同学,或者是作曲系的学生老师,对于这个戏曲的欣赏门槛,比一般的人更加难以跨越进去。

关键词:国粹;戏曲单位

一、作为声乐系的学生,发声有一套比较严谨的方法。

这种严谨的发声方法导致他们无法去欣赏到淳朴的民间演唱的方式。有一个民乐专业的现在在戏曲团体工作的研究生同学说道:“戏曲工作者原始的发声方法导致她本能不能静心去欣赏。如果声音处于较高的位置,音色越通透优美。音质透亮,声音也是反复使用而不显得疲惫,听者也不会有听力疲劳。但是有许多戏曲演员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导致连续演出或者练习时间久了就会导致声音嘶哑,声带水肿之类。由于这个原因,我所推荐的所有经典片段她都无法学习,导致有着科学发声方法的她,始终进不了戏曲大门,她的演唱的曲子,一点戏曲味道都没有。声音靠后,而举例粤剧的咬字,讲究字头字幅字尾,她也一概做不到,导致作为研究生的她,有着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她,唱起粤曲就是一副怪胎的样子。这让我想起了两者结合得很好的红线女大师,她一生演唱了好多版本的《卖荔枝》,其中较为年轻时期的一个版本,声音非常靠后,是美声的发声方法,而到了再成熟的版本,她已经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做到了科学发声方法,又有很好的粤曲咬字韵味。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丁凡,早期的作品如《十三妹》声音跟红老师《卖荔枝》早期版本同出一辙,声音是靠后,但是到了近代的作品如《伦文叙》等等,两者结合得比较完美。在我眼里,近年来,由于演唱方法的不当导致了许多年轻的戏曲演唱者觉得喉咙不适,从而去寻求科学的发声方法,越来越多戏曲工作者的发声方法进步了许多。

二、作为音乐学院的科班民乐演奏者们,演奏技巧相对比较好。

他们在音准,节拍,等等方面都会掌握得相对比较好。这跟传统戏班的位置空缺需要,学习扬琴专业的因为每个戏班只能有一个扬琴,其他学习扬琴的人便不得不改学中阮类或者电阮之类的乐器,在实际演奏技巧方面当然不如一个中阮专业毕业的人的。但是为什么能留在专业戏班的音乐学院毕业生会少之又少?原因一因为音乐学院的学生长期有赚外快的风气,往往几场更的价钱远远比呆在戏班长期要下乡送戏到村舟车劳顿要贵得多。二者,戏班的谱子随机性和只有一些词的惯用做法,特别的跟着演员唱来演奏乐器,这一点普通音乐学院的一般民乐专业毕业的学生听力能力不具备,有几次录音碰面发现他们连最基本的追奏能力也达不到。这一点来说,专业戏班团体由于长期的训练特别在戏曲学院的训练,追奏能力以及即时试奏能力,要比一般的音乐学院国乐系要强很多。所以当一个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来到一个专业的戏班团体,自觉的自己技巧比他们要高一点,然而对于戏曲表演的各种追奏能力,视谱之类,远远不能胜任,再者要演出下乡什么的,远不如自己接几场演出的价钱。导致音乐学院的毕业生许多都不会进入戏曲团体工作。

笔者曾经观摩一场某音乐学院研究生国乐系毕业演奏会。由于笔者呆在戏班已经有八年之久,突然见到他们的这场演奏会,演奏一些地方色彩的小曲,味道非常不对。虽然研究生有着高超的技巧和充沛的感情处理。可是就是缺少地方韵味。所谓的韵味,在我眼里就是一些特殊的滑音处理。何为地道,这个各方专家皆有说法。但我处处觉得处理不妥当。本以为是自己水平有限,录音发给一个戏班的老叔父听,他评价:“此人小学没毕业。”我啼笑皆非。这也证明我觉得处处不妥的演奏处理的看法也有一定的正确性。

三、笔者是作曲专业研究生毕业生,在进戏曲单位以前写曲子,由于教授要求我习作都以中国风为主,技法也是偏向传统的作曲法(非现代派作曲)学了多年西洋乐器的我,对于中国音乐元素的创作方面,觉得音乐语汇相对的贫乏,常常苦恼于音乐动机的使用。每次写作都会抱着民歌书在研究哪一个音乐动机有特点。专业老师也会在这个问题上,老修改,老觉得不满意。这个动机用好了,彷佛曲子也作好了。前年参加国家举办的千人计划戏曲作曲培训班的时候,遇到了一位教授,他可以在课堂上把全国剧种随便唱随便举例子,佩服得我五体投地。我不禁想起最近观摩一场某学校作曲系老师作品音乐会,说明是“岭南音乐风格的音乐会”,我却到出了德彪西,不伦不类的音乐语汇,我感到非常震撼,深深地感到要是能够接触到戏曲音乐,并且迷上它们,对于作曲专业的人来说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这里咱们也有一道深深的鸿沟。我的本科老师曾联系我,说自己很想了解戏曲音乐的知识。也很想能够学会欣赏戏曲音乐,但是也是不能,原因跟我早期进入戏班工作非常不喜欢的原因一模一样。无非音准上。我们学习西洋乐的,耳朵都是固定调。一来戏班,由于民族乐器特有的特点就是音准会下滑,一场戏大约三小时,音准到了最后扬琴,古筝这些乐器由于锣鼓的巨大声音导致在演出过程是不可能调琴的。所以基本上到了最后一场演出的时候,乐队的音准会有着一定的偏差。(胡类相对稳定)。这对于音乐学院受过专业训练的人,音不准,非常难去进行学习和欣赏。再者,配器的不讲究,空八度的长期使用,对斜和声的出现,有些音乐重拍倒拍,乐句无逻辑随心而写,通篇的鱼咬尾写作手法,“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乐谱的随机性和习惯性有附点省略以及和声运用的单一性,无一不是阻碍这个老师要想去研究和欣赏戏曲音乐的原因。

對于从事作曲专业的人,学习和能够欣赏戏曲在我看来变成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但是对于这个门槛如何跨越,把戏曲音乐更加普及化,使得学院派的学生和老师意识到这问题的严重性,需要作长期的努力。

猜你喜欢
戏班作曲音乐学院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音乐学院概况
音乐学院简介
浙江音乐学院举办2021新年音乐会
功德林寺戏班:寺院文化对觉木隆派的特殊重塑
邀你来我家
作曲心语
云南壮剧的几种组织形式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George Gersh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