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明
摘 要:初中化学是学生化学启蒙阶段的教育,对于初中生来说,丰富多彩的化学药品、奇妙的化学现象都能够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现实中的初中化学教学开展得却并不是非常顺利,学生对方程式的记忆不牢固、学习兴趣低下都是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围绕如何提高初三化学教育教学质量展开实践研究。
关键词:化学;教学质量;策略实践
自2017年对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一次重新制定以后,初中化学开始以核心素养为主导展开教学实践研究。针对初中化学教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初中生的化学思维。比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影响着物质的功能,化学反应中的守恒思维;还要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掌握基本的化学工业生产流程,化学物质制备和验证的方法,并由此进行延伸进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一、借助模型培养学生化学思维
模型具有直观鲜明的特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物质的结构和特点,特别是对于物质的结构来说,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学生感觉非常抽象,教师可以借助球棍模型来展开教学研究[1]。例如在讲授离子这一节时,学生首次接触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等一些微观概念,这种微观概念在生活中直接观察不到,如果纯粹地依靠学生动脑想,学生会感觉非常的抽象和吃力。因此教师可将球棍模型展示在课堂上,首先将一个标记了“镁”的小球展示给学生,表面上看小球是圆的,但是学生仔细观察会发现小球内部还有一个实心的更小的球体,并且该球体旁边有三块隔层,每一个隔层上面有不同数量的犹如黄豆大小的小球。如此精细化的模型不禁让学生叹为观止,学生非常好奇地向教师提问:这些大小不同的小球分别代表着什么呢?“镁”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通过引导学生借助模型来观察原子内部结构,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断思考和想象。当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后,教师就可以拆开模型向学生讲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在原子内部实际上就是通过不同的电子层进行排布的,就像这个镁原子一样,只要是质子数等于或者超过2的原子,它的最内层电子数一定为2,第二层电子数最大为8,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则容易失去电子,这些有关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都可以通过模型传授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
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化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物质结构与功能的学科,所有理论知识都必须要通过实验现象来进行验证。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多带学生进入化学实验室做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接受新知识[2]。例如在讲授水的净化这一节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自己动手做一个净水器,并试着将红墨水倒入净水器,看看哪位学生所制作的净水器的净水效果最明显。在实验中有的组用直形的玻璃管作为实验器材,而有的组将废弃的矿泉水瓶作为实验器材,可见如果学生仅仅局限于实验室选择实验材料,那么所设计的实验将很难有创新性,但如果学生将生活和化学相联系,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材料来开展实验。在开展二氧化碳制取的实验时,教师要求学生不但制备二氧化碳,同时还要在制备的过程中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认为利用矿泉水瓶代替气体收集装置,瓶子下端开两个小孔,气体从上端的小孔进入,下端的小孔前放置一个蜡烛,同时瓶内装有澄清石灰水,并贴有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这样一来就非常简单地将“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浑浊,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生成碳酸呈酸性,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这些性质全部验证出来,非常简单高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联系社会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中化学研究的内容是生活中的表面现象,日常生活中很多都和化学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联系生活,多将生活中的元素和化学结合,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與价值观。例如,生活中哪些现象反映了氧气的性质?学生举手发言回答:医院里面通过氧气罐提供氧气,维持重症患者的呼吸,说明氧气是维持生命活动最主要的气体,鱼虾能够在水中生活,说明氧气微溶于水,烧火做饭时需要鼓风机通气,说明氧气具有助燃的作用等。在讲授古生物的“遗产”——化石燃料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常见的雾霾、酸雨、石油燃烧、工厂排出废气等现象,让学生思考:其中包含了哪些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什么物质对人体、对环境有严重的伤害呢?将生活主题和初中化学教学相联系,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展开分析研究,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结语
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教师要深入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注重化学思维培养、化学实验开展,以及生活和化学的联系,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应该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1]蒋诗春.论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4):61.
[2]王来东.追本溯源激兴趣 关注本质促成长:谈初中化学教学“三点法”[J].初中生世界,2020(12):54-55.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