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建构视域下的中国影视外译研究

2020-12-23 07:00尹悦
电影评介 2020年14期
关键词:外译译制影视剧

尹悦

影视作品作为一个国家文化输出、推广的重要手段,对国家形象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影视翻译是国家形象自我建构中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影视翻译水平直接影响国家形象的构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影视作品的外译、对外传播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塑造良好中国形象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学界对影视作品的国家形象建构进行了诸多富有成效的研究,部分学者提出了影视媒介国家形象的生成辅合机制,也有学者总结了国外影视作品中的国家形象塑造对中国的启示。但从外译的视角,探讨影视作品国家形象建构的成果较少。因此,文章从国家形象建构视域出发,探讨中国影视作品外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影视外译与国家形象建构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的认识与评价。[2]在当今国与国的竞争中,国家软实力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个国家文化的普适性及其建立的有利的规则或制度、控制国际行为领域的能力是关键的权力之源,在当今世界政治中,这些软性权力之源正变得越来越重要。[3]

影视作品的对外传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影视翻译问题,影视翻译是国家形象自我建构中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在塑造国际形象、传播价值观、改变固有偏见和促进人文交流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4]《甄嬛传》《步步惊心》等都是在海外比较受欢迎的中国影视剧。纽约中文台称,《甄嬛传》是他们自1990年建台以来在播出时长、收视率等许多方面创下神话的电视剧;《步步惊心》在韩国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甚至被韩国翻拍,更名为《步步惊心·丽》,由韩国当红人气偶像李准基出演。这些影视作品在海外取得巨大成功,除了扣人心弦的剧情、华丽的服饰、考究的细节外,地道的字幕翻译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甄嬛传》在韩国被译为《雍正皇帝的女人》,这是非常典型的韩国电视剧名。因为韩国电视剧习惯以主人公或者故事梗概命名,而不像中国电视剧名那么含蓄,如最近热播的韩剧《金秘书为什么那样?》《仁显皇后的男人》《德鲁纳酒店》等。这些剧名在中国人看来,可能平铺直叙,缺乏文采,但是对于生活压力较大、生活节奏较快的韩国人来说,却方便他们较快地提取剧情信息。此外,由于大量汉字词的存在,《甄嬛传》完全可以直译。但由于韩国人对于中国历史不了解,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甄嬛是谁,而雍正皇帝却是韩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雍正皇帝的女人》直接说明了主人公与雍正皇帝的关系,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

二、国家形象建构视域下中国影视作品的外译问题

影视外译是建构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途径。电视剧《琅琊榜》(Nirvana in Fire)中,主人公忍辱负重、平反冤案、扶持明君、开创盛世的经历,引起了外国观众的共鸣,美国粉丝将该剧媲美大仲马代表作,称其为中国版的《基督山伯爵》,在美国引起巨大轰动。电影《杜拉拉升职记》(Go LaLa Go!)中,杜拉拉所代表的独立、自信、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中国女性形象,受到了非洲女性的追捧。许多女性将该影片的海报挂在自己房间,立志学杜拉拉做独立的事业女性。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中国影视剧已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译制配译工程打破了影视剧海外传播的语言瓶颈。截至目前,已有1600多部影视剧被译成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缅甸语等36种语言,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实现落地播出。[5]

(一)作品选择

中国影视作品的海外传播,肩负着促进文化交流、塑造国家形象的重任。外译的影视作品应该展现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让更多的海外观众通过作品了解中国、理解中國。但是,目前外译的影视作品在作品选择上有两个问题:1.主题选择上,精品不多。2013年,《泰囧》取得中国影史票房第三名的好成绩,因其取景地为泰国,成泰国的旅游宣传片。作为定位为中泰两国文化交流的影片,理应秉承树立积极向上的国民形象的责任感。但影片的主人公却是一个压榨员工的商人形象,这一形象与如今海外受众对中国人的认知——多金、贪婪、自私、热衷消费等国人形象不谋而合。[6]《英雄》是截至目前海外最卖座的中国电影之一。该片的核心思想是要通过天下的统一来结束乱世、拯救百姓。然而,在影片的叙事过程种,完全没有凸显核心思想,而是着重描写军队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以战止战”的印象。2.古装剧偏多,能够彰显当代中国形象的现代影视剧较少。截至2019年7月,海外最卖座的10部中国电影,基本都是武侠电影。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的武术文化等在海外强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当代影视剧在海外传播较少的现实。影视作品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媒介,不仅要讲好古代中国故事,更要讲好当代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国民形象。

(二)话语权建构

成功的影视外译本身就是一种话语权,能够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全面的中国,制造一个积极的舆论环境,赢得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中国影视剧的海外传播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过于迁就美国的受众,无形中提高了西方影视剧的话语权,削弱了本国的国际话语权。如《甄嬛传》的英文名被译为Empresses in the Palace(宫中的后妃们),这不仅削弱了“甄嬛”的传奇色彩,而且没有将女主角甄嬛的地位凸显出来,而嫔妃的头衔和称号,不仅反映了嫔妃们的身份和地位,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映。美版《甄嬛传》中,仅仅将剧中的封号进行直译,“甄嬛”翻译为“Real Ring”,“华妃”翻译为“Hua Fly”,“叶答应”翻译为“Leaf Agree”。这种直译的翻译方式不仅没有准确翻译出原义,导致受众完全不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且丧失了中国的话语权。[7]像这种彰显传统文化的称谓,完全可以按照中国的文化特点进行意译,并加以注释说明。外国受众如果不能理解的话,可以进一步通过网络、书籍等进行查阅,更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帮助构建中国影视的国际话语权。

(三)高水平、多语种的专职翻译人才欠缺

目前,中国影视剧在东南亚地区保持着强劲的竞争优势。中国的优秀电影《北京爱情故事》《战狼》、优秀电视剧《创业时代》《鸡毛飞上天》等,在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主流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取得了良好的播出效果。但这些作品大多只有英译版,缺少其他语种的译文。如果能够用当地的官方语言或者国语进行译制,将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中国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但目前国内的外语影视译制人才,特别是小语种影视译制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专业译制人才匮乏。我国的高校中,较少设有本科、硕士、博士的影视译制人才培养点。许多从事影视对外译制的人员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翻译水平参差不齐。[8]2.高水平的外国译员匮乏。从事中国影视剧外译的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国译员,但这些译员中真正熟悉、理解中国语言文化精髓的高水平译员较少,一些影视作品的外译语言虽然贴合目的国语言,影视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未能呈现。3.译员缺乏稳定的发展平台。从事影视翻译外译的人员多为兼职译员,缺乏一个稳定的发展平台,人才流失严重。

三、对策建议

(一)树立“大翻译观”

“大翻译”观,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语符翻译,借助不同的传播媒介,扩大作品的世界影响力;突破由语言差异、思维差异、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障碍,服务于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互鉴。[9]“大翻译”观下的影视作品翻译,可以通过模仿、改写、重译、改编等手段,将影视作品经典化、全球化。但是,目前中国的影视外译作品,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直译现象较为普遍,较少考虑译入语国家的文化传统、思维模式和语言特点。比如,电影《英雄》的本意是传递“天下统一,国泰民安”的思想。电影中,秦王在回答毕生心愿的时候,说道:“寡人要用秦国的铁骑,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这句话在中国观众看来,没有任何“好战”“征服”的误解。因为,大多数观众对秦王的生平耳熟能详,理解这句话的语境。但当这句话完全直译时,却给海外受众造成一种误解,即中国自古就好战,从而对现在的“中国崛起论”提出质疑。

译者必须树立“大翻译”观,从文化维、交际维和语言维三个方面,进行选择、适应和整合,从而产出高质量的译作。1.文化维: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采取适度异化的翻译策略,让受众体会到外来语和本族语的区别,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差异。2.交际维:影视剧的外译是跨文化交際的一个重要方面,文本除了字面意义外,背后的交际意图往往更加重要。因此,剧名、专有词汇、古诗词、谚语等的翻译,都必须挖掘其背后的真实交际意图,进而进行必要的改写、转写、增补和删减。3.语言维:语言维关注的是语言文本表达。即字幕文本翻译不仅要忠于原文的语义,而且要尽量做到语言风格与原作一致,语气与人物性格相符,节奏与画面切换同步,字幕长度符合时间和空间限制等。[10]

(二)建构中国影视剧的话语权

目前中国影视剧的话语体系受好莱坞电影和美剧影响较深,丢失了自身的话语权。因此,中国影视剧必须进行话语权的自我建构,掌握话语主导权,改变中国影视在国际上的“失语”“失声”现象。

首先,外译影视剧的主题方面,可以选择西方受众喜欢的主题,但同时必须能够展现积极向上的中国国家形象。《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2019年在北美地区取得了空前成功。该影片通过全民英雄的团结打造了一个故事,不仅符合海外影视剧的“英雄”情结,而且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中的大国责任和合作精神。并且,该影片还打破了好莱坞“超级英雄”的固定模式,展示的是一群英雄的团结,反映了中国人民团结合作的传统美德,这就是话语权的自我建构。

其次,语言翻译方面,处理好本土化和异域化的关系。即在保证译出语自身话语体系特点的同时,考虑译入语的特点。我们可以从文化特色词入手,通过“音译、直译+注解”的翻译方法努力实现原有话语的文化意象建构,尽可能多地保留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特色。在充分考虑说话人、受话人、语境和翻译形式等多种因素的前提下,以“中国故事、世界表达”的方式,渐进式建构中国影视话语权。

(三)建立影视翻译人才库,培养高层次影视翻译人才

目前,在中国从事影视翻译的专业人才数量较少,并且由于缺乏稳定的发展平台,影视翻译人员流动频繁,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建立影视翻译人才库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非通用语影视翻译人才库。此外,目前能够进行中外翻译的高层次、高水平翻译人才紧缺。相关高校可以开设影视剧译制学科点,培养一批精通影视剧翻译的高水平译员。

(四)丰富完善译制形式,建立译制评估机制

不同国家对于译制手段的偏好不同。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喜欢配音译制;挪威、丹麦等北欧国家喜欢观看带有字幕翻译的作品;俄罗斯、波兰、立陶宛等国则有着观看解说配音作品的传统。因此,中国影视作品外译时,可以根据目的国的实际偏好,选择合适的译制手段。此外,近年来外译的中国影视作品数量虽然在急剧增长,但是尚未建立有效的译制评估机制,未能对译制内容、译者、译制过程、译制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的整体评估。[11]今后,应该建立完善的译制评估机制,尤其是对受众反映进行调查分析,获得有效反馈,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受众对中国影视剧的态度、偏好,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影视作品外译和传播。如,泰国观众比较喜欢《欢乐颂》《创业时代》这种题材的现代剧,韩国观众比较喜欢《甄嬛传》《步步惊心》类型的古装剧,非洲观众则比较喜欢《媳妇的美好时代》《失恋33天》式的情感剧。我们需要调查海外不同地区观众的观看需求和选择偏好,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外译和传播,而不是像以往一样,全部都只译为英语一种语言,或者同一部剧译为很多种语言。因为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即使是同一部剧,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也是不一样的。

结语

通过影视作品进行外宣,不仅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也是向国际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译者必须牢记内外有别,多考虑中外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尽可能处理好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既能够充分体现中国国情,又能得到外国观众的接纳和认可,完成中华文化“走出去”并被国外文化所接受、所吸收,树立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12]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讲话[EB/OL].(2018-08-23)[2019-11-21]http://www.xinhuanet.com.

[2]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 J ].国际论坛,2002(3):16.

[3][美]约瑟夫·奈.软力量[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18.

[4]吴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翻译规划与国家形象构建[ J ].中国外语,2018(6):16-22.

[5]劉叶婷,贾文婷.中国电视剧已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EB/OL].(2019-11-15)[2019-11-21]http://www.world.people.com.cn.

[6][7]何伟.中国影视对外传播中的问题对国家形象影响[ J ].东南传播,2019(1):61-64.

[8][11]金海娜.中国影视作品对外译制模式探析[ J ].中国翻译,2017(4):33-44.

[9]罗选民.大翻译与文化记忆: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J ].中国外语,2019(5):95-102.

[10]冉海涛.国产影视作品“走出去”的生态翻译策略[ J ].电视研究,2019(5):30-32.

[12]黄书芳.推进外宣翻译工作,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J ].人民论坛,2014(7):177-179.

【作者简介】  尹 悦,女,河南南阳人,郑州轻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韩国语言文化、外交话语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话语构建、翻译与传播研究”(编号:17ZDA318)、郑州轻工业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新世纪韩国语言政策及语言规划研究”(编号:2017BSJJ083)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外译译制影视剧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藏语电视译制工作发展现状及思路分析
藏语译制的数字化改造
浅析青海安多藏语影视译制网系统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柔性侵入:文化外译接受策略研究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外译问题
民族典籍外译比较研究——以藏族《萨迦格言》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