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镇文 王东美 张志云
摘要:目的 观察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确诊为脾胃虚寒型慢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内服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内服西药,2组均治疗6周后观察临床疗效、胃镜疗效、中医证候消除时间、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胃镜疗效、中医证候消除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6~1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消化性溃疡患者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加减;慢性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型
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11-0034-03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消化系统的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主要包括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排空延缓、胃酸分泌过多、黏膜屏障减弱、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环境、遗传等有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消化性溃疡发病率逐年上升,且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中老年人。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应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72例,均来自本科门诊,于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者。其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1 a,最长30余年。随机分为2组,各36例。观察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25~76岁。对照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25~72岁。入选对象均为依从性较高的患者,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以上腹部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伴嗳气、返酸,经胃镜检查,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层可见充血、水肿、溃疡,并且面积大小不等,周围见炎性反应。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脾胃虚寒型辨证标准。患者持续胃脘部隐隐作痛,空腹时加重,进食后稍安,喜温喜按,渴不思饮,畏寒肢冷,神疲倦怠,嗳气、返酸,或伴有大便稀溏,食生冷饮食及劳累则诸证加重,舌淡胖,苔多薄白,脉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患者符合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依从性好,能按时服药,同意接受临床观察及1年随访,在研究前均已知情并同意参与调查。
1.3.2 排除标准 ①肿瘤患者。②消化道手术史者。③应激性溃疡者。④肠胃出血或穿孔患者。⑤胃及十二指肠病变者如肝硬化、胃泌素瘤等。⑥幽门梗阻患者[2]。⑦其他疾病引发腹痛者。⑧精神系统疾病者。⑨不符合中西医相关诊断者。⑩对本研究药物有过敏者或过敏体质者[3]。B11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B12医师认为不宜作为受试者的其他情况。
1.4 治療方法 观察组内服中药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基本组方为:黄芪30 g,饴糖20 g,桂枝10 g,白芍15 g,生姜10 g,大枣3枚,炙甘草6 g。返酸者去饴糖,加乌贼骨、瓦楞子;胃脘部胀满者加木香、厚朴;呃逆者加法夏、白豆蔻、沉香;口黏者加藿香;纳差者加神曲、鸡金;大便溏泄者加山药、肉豆蔻。每日1剂,开水煎取汁450 mL,分3次温服。
对照组用内服西药进行治疗,采用抗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治疗。口服:奥美拉唑20 mg/次,每天2次;阿莫西林0.5 g/次,每天2次;克拉霉素0.25 g/次,每天2次。
2组患者均治疗6周,6周后分析临床疗效。随访6~12个月,观察复发情况。治疗期间饮食上以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休养、保暖,保持心情舒畅。
1.5 疗效标准
1.5.1 临床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治愈:上腹部疼痛、 反酸、嗳气等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显示黏膜的溃疡面愈合良好,且炎症消失;有效:症状改善,胃镜检查显示黏膜的溃疡面缩小,周围仍见炎性反应;无效: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显示黏膜的溃疡面无明显改变。
1.5.2 胃镜疗效标准 通过胃镜下显示黏膜溃疡面的改善情况,参照《内科学》[4]的评定标准评定胃镜疗效。治愈:溃疡面完全愈合,且炎症消失;显效:溃疡面消失,但周围仍见炎性反应;有效:溃疡面积缩小≥50%;无效:胃镜显示黏膜的溃疡面积缩小<5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χ2)。取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7.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2%(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胃镜疗效比较 观察组胃镜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腹痛、嗳气反酸、神疲倦怠等症状消失时间在组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更短(P<0.05),见表3。
2.4 2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随访6~12个月,观察复发情况。 观察组有5例复发,复发率为13.89%;对照组有17例复发,复发率为47.22%,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因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自身胃壁和十二指肠壁,损伤黏膜组织,而引发消化性溃疡。病程多持久、缓慢,患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可因进食、服用碱性食物而得到缓解。
消化性溃疡的西医治疗主要以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和抗幽门螺杆菌为主,但是病情容易反复发作,且有部分患者在服用西药后症状并未得到改善[5]。
中医学可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痞满”、“嘈杂”、 “吞酸”等范畴。中医学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对本病进行辨证论治,本病多属脾胃虚寒证。脾胃虚寒型的患者多因饮食不节,起居不调,过食生冷、酸性食物,损伤脾胃阳气;或素体脾胃虚弱,脾阳不足,阴寒内生,胃失温养,致本病。治则以健脾温中,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为主方。
黄芪建中汤出自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主治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篇言:“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6]。此方由小建中汤加黄芪而成,小建中汤温中散寒,和胃止痛。加黄芪以增强甘温益气建中之功,则阳生阴长,诸虚不足之证自除。
“里急”,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说到:“此乃里虚脉急,腹中当引痛”。所谓里急,即腹中拘急而疼痛,胀满的感觉。同时《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健脾必以甘为主[6]。
本方中,黄芪、饴糖共为君药。黄芪可以入脾经,补脾益气,为补气扶弱之品,有较好的补中益气、甘温升阳的作用。其中饴糖性甘温,起到补虚止痛效果。桂枝有升阳、温通经络之效,白芍有补阴、缓急止痛之效,两种药物共同作用下,能达到滋阴补阳、调和阴阳、化生气血等作用,共为臣药。大枣味甘,补脾益气,可升腾中焦生发之气而达到调和营卫的作用[7]。生姜味辛,祛邪祛寒、健脾温中,两药结合有增强健脾调胃的作用,共为佐药。炙甘草健脾调胃、和中缓急的作用较好,对其他药物也有明显的调和作用,为使药[8]。白芍的酸性与炙甘草的甘甜相合,达到缓急止痛的效果。现代药理学研究指出:炙甘草中含的甘草次酸能保护胃黏膜、抗炎抑菌,有助于促进溃疡创面的愈合。全方甘温建中,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使寒气得除,中州得运,脾气健旺而津液自行,疼痛、痞满自消。
在对患者实际用药时,可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对用药方案进行加减调整,优化组合。该方剂中的饴糖为君药,但甜可以作酸,对泛酸者有相应的影响,尤其是痰湿者,应少用或不用。生姜气味辛散带有刺激性,可用良姜代替。炙甘草补中但亦能壅气,对满胀者应少用。
综上所述,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疗效较好,能达到调和阴阳,攻补配合的作用[9]。
使用中药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对药物进行加减,能更好地帮助患者消除症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用药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9.
[2]蔡杭琴、 华震雷,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中國社区医师.2019,38(27):96-99.
[3]王敬.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28):107-109.
[4]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72-375.
[5]莫基亮.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4):409-410.
[6]姜涛,包素珍,吕媛琳,等.黄芪建中汤临床应用及理论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1):5073-5075.
[7]虞斌,汤英贤,邓睿园.思密达联合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儿童腹泻的效果评估[J].中国医药科学,2017,24(7):68-70.
[8]刘连生.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86例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0):2674-2675.
[9]马利.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胃溃疡80例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5):1000.
(收稿日期:20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