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鹏飞
摘 要:本文阐明了互动式教学法的定义及内涵,并进一步介绍了将互动式教学法应用于环境工程专业卓越班有机化学教学的实践过程。实践结果表明,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法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有机化学 教学实践 互动式教学法 环境工程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门基础学科,包括有机化学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有机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笔者在对环境工程专业卓越班进行有机化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进行实践探索,得到较好的成效。
传统的教学模式形式单一,教师单方面讲授,学生听课记笔记,课堂教学效果一般。在进行首次上课之前,笔者分析了相应教学现状:一方面,所教授的学生来自环境工程专业卓越班,该班为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应用型工程人才所设立,生源水平、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均较好;另一方面,有机化学课程本身概念较多、内容多而复杂、化学反应多、理论抽象枯燥,以往学生普遍反映难度大。此外,环境工程专业有机化学课时减少至30学时,然而有机化学讲授章节并没有减少。因此,需要精简教学内容,协同环境工程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自觉性来开展教学活动。综合考虑下,笔者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进行了有机化学教学实践。
一、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是指通过多边互动的教学方式,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讨论环节,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以此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该教学方法注重的是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不断的观点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互动式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一)教师针对教学全过程做好准备工作
互动式教学法要求教师综合考虑教学全过程,做好、做全、做细各方面工作,如布置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自学任务、引导学生课上发言、课上总结和布置課后作业。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课前提出总体要求,包括概念、预习内容、讨论和所需解答的问题,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做好预习和课前准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并在课上“讲解”环节面对老师和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并回答同学们所提问题,而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无论学生讲解对错,都应及时鼓励。教师在熟练把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程度还应心中有数,在课堂设计上,不但要求学生们能够提前预习熟悉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和相关化学反应,还要将环境工程专业与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结合,寻找互动节点,创设问题情境,积极调动学生主动性,在轻松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到互动式教学过程中
互动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发挥和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敢于发言,加强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不但通过老师学到知识,而且能通过自学、讨论和问答交流等方式从书本以及其他同学那里学到知识。学生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理解创造能力,也能培养敢于展现自己的自信心。教师在教学互动中要多鼓励学生开口发言交流,并支持学生进行主动的提问和解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所遇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教师针对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考点为学生进行总结和讲解,解答学生问题,起到指导的作用。这样,教师通过互动式教学法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有机化学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主动思考,独自解决和回答问题,强化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式的探讨,增加教学趣味性。通过教学互动,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丰富互动式教学的手段
在有机化学互动式教学中,为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不断丰富互动式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互动方式。例如,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需要解答的问题或者一道考题,学生去独立思考并得出答案;或者,教师可以先对课程内容进行粗略性讲解并提出针对性问题,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小组成员结合教材讨论问题,总结得出答案或者结论。再比如说,让学生转换身份角色,翻转课堂,让学生到讲台来讲解,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更深入地进行有机化学学习,在讲解时,老师也会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这样,教师和学生互换位置,共同思考教学内容,教师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教学过程中问题出现的原因,强化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认识。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保证互动式教学有序进行。
三、结语
面对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对有机化学教学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结果表明,互动式教学法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提高教学效果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进行有机化学教学更加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伊影秋,姚俭,李川.卓越工程教育:基于上海四所高校“卓越班”学生的调查[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38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