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环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而小学一年级是写好字的关键时期,故在教学中更应强调笔画的正确规范书写。某些汉字的笔画在和其他部件构成新字时,往往会发生变异,而变异意味着汉字的间架结构会产生变化。研究和分析汉字笔画的变异,有助于更规范地书写汉字。本文以一年级的四会字为研究对象,进行以下阐述:何为汉字笔画的变异、为何会产生变异,汉字笔画的变异有哪些类型、学生在书写含变异笔画的汉字时出现的问题与原因、如何让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这类型的汉字。
汉字笔画的变异是指为了部件间的相互协调、字形美观以及书写方便等,从而将某种笔画改变成其他笔画的现象。例如“木”字充当某些汉字的部首时,要把末笔捺变为点(如林、松)。有学者把汉字的这种变异称为“异质变形”。[1]
汉字笔画的变异往往出现在合体字中。这些变异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独体字充当某些汉字的部首时,某些笔画会产生变异。二是独体字充当某个部件(除部首外)时笔画产生变异。
2.1 独体字充当某些汉字的部首时,某些笔画会产生变异,这种变异最普遍。根据这种变异特点,把一年级的四会字进行归纳如下:
(1)独体字和部首的笔画大体一致,从部首可以推断出独体字的字形,这类型的笔画变异有:
(2)由于汉字的不断发展,有些部首已经看不出原来独体字的字形,这类型的笔画变异有:
(3)某些独体字作部首时,虽然笔画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笔画的长短发生了变异,如“女”作部首时,笔画横不穿头;“木”、“禾”作字头时,笔画竖变短。
2.2 独体字作为某个部件(除部首外)时,笔画产生变异。
从这两种变异类型可以看出,含变异笔画的部件大部分是作为形旁而存在的,具有表意的作用。有些独体字作为汉字的部首或部件时都会发生笔画的变异,两者相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识字写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2]笔画是构成字的最小单位,因此写好基本笔画是写好字的基础。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书写时往往出现笔画不规范的情况,特别是在书写含有变异笔画的合体字时,忽略了笔画的变异。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和教材的编排有一定的关系。一年级的四会字,“大多是字形简单、构字能力强或构词能力强的独体字,也适当选择特别常用的合体字,大体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的顺序编排”。[3]上册100个四会字中大部分是独体字。学生学习了一定量的独体字后,刚接触合体字时,会错误地认为合体字就是字与字的组合,再加上书写的惯性,往往就忽略了笔画的变异。此外,学生的感知特点也是其中一个原因。一年级的学生感知事物时满足于事物的大概轮廓与整体形象,容易忽略事物的某些细节。在识字写字时,“对于汉字的细节笔画方面的辨识能力较差”。他们在学习合体字时,关注的是整个字的大体轮廓,往往没有意识到笔画的细微变化和汉字的不同间架结构。第三种原因是教师不重视此类汉字的教学,对汉字笔画的变异规律、汉字的间架结构意识薄弱。
笔画的变异是为了使汉字部件间更协调,字形更美观,因此在重视变异笔画的教学时,还应重视汉字的间架结构,这样才能把字写规范。
上述的例字囊括了合体字的四种间架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下面以这几类结构的汉字为基础,各选一两个典型的汉字进行书写教学策略的探讨。
上下结构 雪、李
全包围结构 因 半包围结构 迷、医
4.1 “雪、李”字的书写教学
“雪”字是上下结构的字,含有变异笔画的部件是,表意,第二、三笔的笔画要特别注意,教师指导书写时用红色粉笔书写,部件变扁,整个字上宽下窄。
之所以选择“李”字作为例子,是因为它除了是上下结构的字外,含变异笔画的部件与上文的存在差异。在分析“木”字的变异时,明确变的不是笔画,而是笔画的长短,“竖”要变短,撇捺舒展,整个部件变扁。在教学中把与进行比较。
4.2 “因”字的书写教学策略
“因”是全包围结构的字,含变异笔画的部件处于内部,变捺为点,书写时居中,提醒学生注意整个字的书写笔顺。
4.3 迷、医的书写教学策略
这两个是半包围结构的字,“迷”字属于左下包围,书写时注意重心,含变异笔画的部件是,捺变为点,往里收。这个部件表音,帮助学生树立声旁的概念。“医”字属于左包右,含变异笔画的部件是,捺变为点,同样往里收,整个部件偏右一点。书写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在课内课外,教师要注意收集其中的易错字进行分析,再次教学时进行纠错与巩固。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专项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小学低段汉语识字教学的研究》的成果论文。课题编号:1201750706。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