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与实现途径探究

2020-12-23 09:42赵庆红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历史教学渗透

赵庆红

【摘要】当今,中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思潮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与渗透。当今中学生的思想状态表现复杂、多变,青少年犯罪率与心理亚健康状况一直难以改善,已危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未来发展。因此,历史课堂作为重要的思政教育阵地,应主动承担起思政教育责任,积极探索利用历史课堂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渗透的途径,以提升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和获得良好的价值情感。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 历史教学 渗透 途径

一、前言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15年来,各部门、各级教育体系纷纷开展思想教育实践活动,使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并使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获得较大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仍停留在上层决策阶段,缺乏更多基层实施细则和探索。广大中学依托学科的德育教育途径和开展形式并未引起相应的注意,无法发挥学科的价值观渗透与影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提升速率。历史具有“通古博今、以史为鉴”的学科特点,具有极高的德育教育价值,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当今时代背景条件下,高中历史应立足学科特点与教学内容,关注中学生思想状态现状,积极抓住中学生身心发育特征,探索适宜的思想道德教育渗透的途径,以提升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和获得良好的价值情感。

二、历史教学中实现中学生思想道德渗透性教育的时代价值解析

1.“以史为鉴”可显著提升学生辨是非、谋大局、乐奉献的三观水平。

当今,中学生的思想状态较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加多变和复杂,其成因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笔者的文献检索和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影响最大的前三位影响因素分别为家庭成长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思想教育意识的缺失与教育手段的僵化。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独生子女家庭和过于宠爱的成长环境,使37.8%的中学生具有自私自利思想特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文化开化程度的不断深化,社会环境更加宽容和教育功利化教育因素使中学生缺乏更多约束和奉献精神,造成约29.1%的学生大局意识欠缺,社会责任心不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奉献意识极度缺乏;由于学校缺乏及时引导和恰当的教育形式进行价值观建设,导致52.3%的学生三观认识不足,不仅心理承受能力低且存在诸多不良思想情绪。而中学历史具有自先秦诸子百家到当今时代楷模这些丰富的历史人物和史实,更有清政府积弱积贫造成的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所带来的耻辱与挨打,也有百日维新、实业救国先辈们的积极奔走……中学历史教学若能做到“以史为鉴”可显著提升中学生辨是非、谋大局、乐奉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水平,可使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内容更加充实,德育教育的方法手段更加有力。

2.“继往开来”可使历史教学做到立德树人、渗透理想信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历史不单是对过去史实的认知与记忆,更是基于对史实认知基础上,根据时代特点和背景的一种生发与再认知。因此历史教学用“继往开来”的态度,可使历史教学做到立德树人、渗透理想信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时代价值。从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艰难生存中我们依然诞生了“石器时代”精妙的生活生产工具,可唤醒学生们敢于向自然挑战的勇气以及对美的追求;从“诸子百家”的文化争鸣与繁盛而加深学生对祖国文明源远流长、独领世界的认识,激发民族自尊心;“四大发明”可极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华佗的麻沸散和祖冲之的“圆周率”在科学上领先世界的成就,足以让学生切实感受我国古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这种教师在史实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方式,可使学生在充分认识和记忆史实基础上,更主动对我国先秦时期科学技术的领先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产生思想触动,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渗透的途径

1.提高历史教师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和德育教学能力,打造坚实的德育教育力量。

歷史教师是历史课堂的引导者和设计者,更是学生智慧与心灵的启迪与塑造者。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实现途径的探索,要立足师资力量建设,从源头上提高历史教师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和德育教学能力,从而为德育教育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历史教师应具有辩证的、批判的思想道德知识体系。只有具有中西方优秀的思想道德认知,才能够清晰地明白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和西方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能够“高屋建瓴”地用批判的眼光让学生在史实中加以认知、批判地吸收中西方思想价值体系中的精华,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指引方向。其次,历史教师应具有动态、发展的眼光和坚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信念。“向左天堂向右地狱”,历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对历史教师的思想道德信念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只有历史教师具有批判的眼光,才能在道德教育内容选择和实现手段上才能坚持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中学历史学科德育的实效性。

2.加强营造多层面、多视角的校园德育环境创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态度与敏感力。

由于历史教学课时有限,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分数仍是中学历史教学重要的衡量标准。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更需学校、社会、家庭多方力量的参与。依托学校、社会团体组织加强营造多层面、多视角的校园德育环境创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德育教育手段。学校在依托历史课堂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应注重挖掘历史教育和现实德育教育之间的联系,加强从广播站、第三课堂、校本课程、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等多层面、多手段、多视角进行德育教育手段探索和浓厚的德育教育环境氛围的建设,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基础上,又具有具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史实,认知当今社会政治大事,批判地去认知周围环境、事物和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鉴别能力,从而使综合道德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3.做好情感教育,多层次、多渠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树立人生目标。

随着我国思想意识的文明开化,中学生的价值观更受到多元化文化与认知的冲击。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仍存在浓厚的“功利化”思想,而高知阶层“精致的利己主义”思想更是与和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背道而驰,因此面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创造者——中学生群体进行德育教育的终极教育目的就是要激发他们报国图强,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增砖添瓦,对社会发展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要做好情感教育,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四、结论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提升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水平是历史学科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当今时代背景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更应加快探索历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渗透的途径,切实提升广大中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费锦华.立德树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探析[J].新课程导学,2019,(1).

[2]吴高梅.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J].好家长,2019,(22).

[3]袁义方.中学历史学科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J].教学与管理,2011,(9):116.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教育历史教学渗透
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儒家“君子人格”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启示
医患关系紧张对医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