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将结合大专英语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简述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以及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此在高校的大环境下构建一个可以促进和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发展与延续的教学方略。在这一方法的应用背景下,可以对当前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重点培育,同时能够突出对学生的知识传授针对性,反映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教学;方法应用
【作者简介】左慧芬,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19KY1164)。
一、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不仅代表着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发展历史,同时也彰显着华夏民族的精神风貌与人文特色,在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更是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同时也是带动当今社会文明建设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融入翻译教学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事业的认知与理解深度,且能够带动学生在未来的學习和工作中对非遗的保护建立起一种积极配合与积极参与的效能。教师在翻译教学时,可以结合当前我国的非遗保护特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同时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应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案作出设计。基于此,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思想的沉淀以及文明素养的构建和发展。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1. 人为性。众所周知,不论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为创造的,所以非遗所反映的不仅是一个时代或者一段历史的发展与变化,同时还体现了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以及精神风貌。所以,对非遗的保护以及教学工作的开展,是一种延续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也是表述中国文明繁荣昌盛的有力证据。在教育教学体系中,教师在通过翻译教学对学生进行非遗相关内容讲授的时候,需要从人文特色的发展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和阐述相关的翻译知识与翻译内容,为学生构建一个健全的、系统的非遗翻译教学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学生能够结合个人的主观认知以及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对非遗的翻译学习产生全新的认知与理解,且能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通过该方法的应用,不仅体现了非遗在创造和发展过程中的人为性,还有效地呈现出了非遗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对学生个人素养建设和发展的现实作用和价值内涵。
2. 融合性。在当前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与建设过程中,主要对其进行了类别的划分,以此体现不同非遗的相同之处和差异性。通过该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非遗在我国的延续与发展动力,而且可以促进非遗在我国文化建设大环境中的有序推进与成长。基于这一方法的应用,全面地突出了非遗的融合性,体现了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社会不断发展与建设的进程中有着自身的变化规律与进步节奏。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分析,通过翻译教学能够促进中西方文化的有机结合,且可以带动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进而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符合个人学习思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历史文明沉淀与延续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空间。
三、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教学主要问题
随着今年社会各界对非遗宣传和推广力度的加大,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且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维护和发展非遗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社会性质的活动,同时也是促进社会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途径,更是带动国民个人素养提升与进步的方略。当前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中国的文化对世界文化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且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所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非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也有义务让全世界人对其进行认识和了解,进而带动全世界人民参与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
但是,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非遗翻译工作的开展依然有很多阻力,且在面对障碍的时候,非遗翻译工作的开展相对较为疲软。这些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对其进行商榷,且需要在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对其进行有效的解决和处理,从新时代背景下的新青年和新一代开始,深入探索与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以及非遗的保护策略,进而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由此可见,通过对非遗进行翻译,能够有效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魅力,且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价值不断延续与发展。
在此,对问题进行分析:第一是我国当前很多非遗出现了失传或者传承断代的现象。导致当前我国的非遗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无法形成合力。如,中国的道教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深厚的底蕴,但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道教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在不断地减少,甚至部分道教文献流失严重。这就给我国的道教文化的延续与发展造成了极大地损失。但是,通过不断的探索与收集,部分学者发现,现如今在泰国、印度、缅甸、日本以及韩国等地依然有大量的道教文化典籍被收藏。但是其文献内容主要为英语内容或者是各国的语言内容。在此,对其进行道教文化典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第二是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对于非遗翻译教学工作的开展较为淡漠,且认为当前社会的发展不需要传统文化作支撑,更不需要对非遗进行过多的了解。所以,在开展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时候,学校和教师更加倾向于对商务英语方面的知识教学。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非遗翻译学习产生了较大的缺失,甚至部分学生对这一内容的了解程度甚浅。以上问题均是当前高校非遗翻译教学的现实状况,同时也是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 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教学中的侧重点
1. 侧重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教师在开展非遗翻译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突出教学工作的侧重点,体现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才能有效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率与质量,才能促进学生对非遗翻译学习的深度理解与认知。在这一背景下,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其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应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作用和价值,使其能够在后续的学习中对个人的文化素养发展产生较高的重视。
例如: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文化底蕴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非遗基础知识的翻译教学,在这一教学模式中,能够有效拓宽学生学习非遗英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和素养。同时,教师还需要结合翻译教学工作的开展与学生一起深入研究非遗,以此提升学生对非遗的关注程度,建立学生对非遗的认可态度。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时,相当于对学生进行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提炼与教学,促使学生不仅认识到非遗翻译教学的重要性,还了解到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应该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翻譯理论和策略,以此建立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传统、尊重人文的人格品质与高尚精神。
2. 侧重对传授方式的应用。由于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所以导致了部分学生对于翻译课程的学习有较大的局限性,且在认识方面和理解方面也不够深入。针对这一状况,教师需要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突出非遗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并且要寻找符合学生学习思维和学习兴趣的方法对其进行建设与发展。这样,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效能不断提升和进步,同时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高效保障与引导。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非遗翻译教学工作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其进行翻译方法的设计与开发,而且要通过引导与培养的方法建立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切记不可应用“生拉硬拽”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压力。这样不仅无法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效能,反而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其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且在学生的学习各个阶段,教师还需要通过非遗翻译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现阶段对非遗开展保护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当前非遗保护工作和传承工作开展中遇到的阻碍与问题等。在这一学习背景下,教师应用了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传授方式,为学生的翻译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且带动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认知与了解,实现了从新一代抓起、从根本抓起的非遗保护工作开展目标。此外,英语教师更要以身作则,加大对非遗翻译的研究力度,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寻找到一个适合学生的翻译教学方式。
五、 总结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于国民素养建设效率的不断提升,当前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高度重视,且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旨在通过这一途径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得到长久的延续与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在大学翻译教学中如何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参考文献:
[1]毛晓莹,夏兰.论英语教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作用[J].内江科技,2017(11):47-49.
[2]邱夏子.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与英语教学[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1):79-81.
[3]孙雪峰,罗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英语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8(06):97-99.
[4]魏怡.英语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探析--以河北省民间文学项目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15(05):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