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璋
盲人摸象,意味着认知主体以偏概全、主观盲目。教师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引领者,在认知学生时,应当避免因学生一时一地的特殊表现而对学生贴标签。但笔者认为,盲人也可摸象,关键在于怎么摸。师生交流中,教师要想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不妨把自己当作一个“盲人”,把学生当成“象”。
摸“象”前,教师心中首先要有一头“整体但不完美的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一定是既有优点,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我们做好学生本不完美的心理准备,在面对学生的优点或者缺点时,就会多一分淡定和理性,这样对学生的认知和评价才能更加理性全面。
盲人摸象是用手,教师摸“象”要用心。一个人的特定行为是由多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包括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情感倾向、价值取向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等。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某一具体行为前,不妨多了解一些学生的性格特征、学生表现出某一具体行为的环境诱因、学生当时的情绪状态、学生对可能引起的后果的预判等。在对可能影响学生行为的多方面因素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多一点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再对学生做出相应的认知判断,方能合情合理。
盲人摸象时是各执己见,教师摸“象”要多听听别人“摸”到了什么。“学生发展的引领者”这一身份对教师自身的道德要求是近乎完美的,但教师也是肉体凡胎,每位教师也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性格特征。在面对同一名学生时,不同的教师,或者同一位教师在不同场景下都可能会有不同的认知判断。因此,教师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不妨多听听其他人,比如学生家长、其他同学和教师对该学生的评价,只有这样,对学生的了解才能更加客观。
本学期我接手高二年级某班,担任班主任。在拿到学生名单时,一个叫“祝某某”的名字赫然闯入我的视野。上学期,我曾给他们班代过一段时间的课。某一天的课堂上,我随机点到了他回答问题,他不仅没有回答出来,还表现得无所谓,当时我点名批评了他。因为这一件事情,我对他的印象很深。
现在,我正式成为他的班主任了。我提醒自己,不能让以前对他的印象影响我进一步认识他,不要带着情绪面对他,也不要急于对他做出判断。
开学第一周,我给学生和家长各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学生写“我眼中的爸爸妈妈”,要求家长写“我眼中的孩子”。两方面的材料收上来后,我第一个看了祝同学和他妈妈写的内容。从材料中我了解到,他来自一个重组家庭,亲生父亲远在外省,妈妈做点小本生意,亲子交流很少。现在这个重组家庭又有了一个小妹妹,妈妈放在他身上的精力就更加有限。了解这些后,我打电话约祝同学的妈妈到学校面谈了一次,对他的生活习惯和成长经历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些了解让我对他多了一些同情,我想帮他。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再次面对他所表现出来的诸如拖欠作业、迟到、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时,我不再有第一次在课堂上批评他时的那种激动的情绪反应。我不断寻找他身上的优点,比如,有一次他晚自习迟到,是因为在寝室里做卫生耽误了,我不仅没有批评他,还在全班表扬了他。我正努力让祝同学感知我对他的好印象,这是我目前能够想到的帮助他的最好办法。
可谓“成也印象,败也印象”,教师摸“象”前,不妨在心里先放一头“象”,再去摸的時候,可能会更顺手,“象”也会更完整。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