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为
勤俭不是认知性的事物,而是一种道德,需要通过体验和实践,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品质,进而转化成一种直觉的行为习惯。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勤俭教育时,不能简单地以宣传方式告知学生勤俭的要求,而应将认知、情感和行为化为一体,达到知行合一,真正变成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主动行为。具体可围绕认知、情感和行为,采取三步走的策略,逐渐培育学生的勤俭行为,养成良好的勤俭习惯。
认知勤俭
要将勤俭真正化为学生自发的行动,首先需了解什么是勤俭。学校应该通过主题班会、活动等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勤俭方面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做的合理性。
1. 勤俭的范畴
据不完全归纳,学生对勤俭的理解可能出现偏差,往往浪费而不自知。所以,学校应围绕“消费观念”“节约意识”“处事态度”三个方面实施相关的知识性教育,采取宣传、集体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哪些方面需要勤俭,怎样真正做到勤俭。“消费观念”关注的是消费的预先性和价值判断,是否选择购买某类物品;“节约意识”注重购买的量和对资源的节省;“处事态度”是对被浪费的合理处置,变“浪费”为“节约”。
“处事态度”往往容易被忽视。倘若消费预设与现实之间落差过大,现实可供消费的资源可能会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而可惜。所以,如何使可能浪费的资源发挥价值,让浪费变成节约,乃是勤俭的又一境界。勤俭不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人们对物品的舍弃与自身的喜好有很大的关系。“不喜欢”本身是自己的价值选择,并没有浪费之说,但如果不喜欢又随意丢弃,就是对事物价值的否定。现如今,商品的种类繁多,在面对琳琅满目的物品时,“喜欢与否”显然已成为选择标准。对不喜欢的东西,学生应合理处理,发挥事物应有的价值。
2. 勤俭的溯源
溯源是反思过去,是对老祖宗,对父母,对自己的勤俭行为的追溯,有助于理清勤俭的由来,更清晰地认识勤俭本身的价值。同时,学生从对勤俭的追溯中加深对勤俭的认识,明晰自身勤俭的动力源泉等。学校在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时,要引导学生讨论勤俭与物质的富裕和贫穷的关系,摆脱勤俭是因为生活穷苦所迫的浅显认知,积极地认识到勤俭的信念与行为乃是人类美德,是个人素质品德的彰显,也是作为社会人应尽的一份责任。
3. 勤俭的意义
我们为何要勤俭?一方面,日前各类物质丰富,生活条件不断提升,多数人没有生活压力。但是任何商品也是一种资源,放眼全中国,全世界,仍存在资源短缺的现象,勤俭应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另一方面,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勤俭在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彰显其魅力与价值。对个人而言,有勤俭美德的学生更容易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可以节省开支,节约生活成本,积累资源和财富等;对社会而言,形成了勤俭的社会风气,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资源,利于保持可持续发展。
感受勤俭
学校只有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才能真正地把勤俭变成一种自发的行为,而不是作秀。
1. 营造勤俭氛围
学生行为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勤俭行为的初始阶段,师生的行为举止构成了他们对勤俭的现实理解。如何让学生受到勤俭节约氛围的熏陶,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勤俭节约的活动,形成人人勤俭的文化环境。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自觉形成勤俭意识,坚守勤俭的道德底线。
2. 感受劳动的艰辛
要讓学生理解勤俭的缘由,就需要其对劳动成果本身产生感情,尤其是劳动成果的形成过程,以及劳动人民的艰辛,唤醒他们对劳动成果的原始情愫,感同身受。理解勤俭行为的意义,同时认可自身的行为,感受自身行为的意义,达到坚守勤俭行为的目的。
3. 理解并学习榜样人物的品德
内在的美德也需要展示和鼓励,只有内外结合,才能帮助学生践行勤俭行为。所以,学校应挖掘和表扬学生身边的勤俭榜样人物,认清榜样的行为举止和内在品德,宣扬他们的勤俭品行,以此激励学生学习榜样,找到情感寄托和行为方向。
践行勤俭
华中师范大学陈佑清教授曾指出,素养与活动的关联性提供了一种从人的活动去认识和理解人的素养的方法论。也就是说,一定的素养要在一定的活动中培养。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如此。
1. 模拟勤俭情境
学生以学习为中心,对生活中的事情接触过少,也不可能专门去尝试每一种勤俭行为。所以,可采取模拟的形式,让学生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在情境中完成勤俭行为。这不仅节省实践的时间,而且能明晰践行勤俭的思路、具体要求和步骤。模拟勤俭情境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方面畅谈情境下的合理勤俭行为,基于一定的勤俭情境,根据自身的认知提出相关的勤俭行为;另一方面,对社会中的一些浪费现象进行评价,并提出解决之道。这样,既能避免学生在选择之后浪费,合理地选择喜欢的物品,从源头上杜绝浪费现象。
2. 从身边入手,践行勤俭行为
对浪费问题的假想,实际上仍停留在知识和思想层面,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勤俭的益处和本身的价值,需要在具体的生活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取与他们的生活相关联的事物,从身边的人和事入手,将他们的想法和思路,以及对勤俭的理解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进行检验与升华,真正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3. 引导学生自我修正
勤俭美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践行中,人所产生的心理矛盾可能导致表里不一,或者出现与勤俭相反的举措。所以,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践行结果,都应该让学生在结果之中反思勤俭的过程,反复实践,不断反思,引导他们自我修正,树立正确的勤俭观,真正内化为自身的自发道德行为。
认知、情感和行为构成勤俭美德培育的统一体,三者是三个步骤,并不是依次进行,也没有先后顺序。道德教育具有多端性,知情行都可以作为勤俭教育的开端,基于具体的情境,统一于具体的人,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勤俭品质的整体。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