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分伪造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2020-12-23 05:44向阳
心理与健康 2020年12期
关键词:曹某情绪心理

向阳

一则新闻在网络上刷屏:广东一考生曹某,高考成绩235分,却伪造了一张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网友们调侃曹某爱慕虚荣、造假手段卑劣,調侃其家人愚昧无知。如此闹剧在社会舆论下快速升温,最终让事件主角成为网络暴力倾轧的对象。

某网站上一位高赞答主的看法点出了藏于背后的问题—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比起分数,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更应该得到关注的。这位答主了解到曹某是个“惯犯”,中考时就曾欺骗别人说自己考上了湛江一中。他此次查分后从P图到伪造录取通知书一气呵成,显然非临时起意,他这种一意孤行的行为,很可能是心理上有问题。

类似的新闻并不少见,在这些闹剧的背后,作为一名教师,我也不禁思考:在望子成龙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

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失体现在很多方面,最常见但也是最常被家长忽略的一个方面就是:扭曲的育儿观。

我在指导家庭教育中常会对家长提出一个“灵魂拷问”:“您养育孩子是为了什么?”家长们的回答各式各样:“希望孩子成才”“为自己养老送终”“完成自己未实现的梦想”……我们暂且不去评判这些家长的育儿观是对是错,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家长养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心愿时,孩子会在某种程度上丧失自由意志,家庭教育也更容易出现问题。

利己的育儿观常常会导致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唯结果论”,家长因为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和表现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情绪感受。随着孩子长大,尤其是青春期的到来,孩子的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久以来压抑的情绪和个人意志就会和家长世界的规则产生冲突。有的孩子会用“叛逆”的方式进行对抗,有的孩子则会在这场隐形的战争中“妥协”并继续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对于某些家长来说后者可能更加“省心”,但是案例中的曹某为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当孩子认同了家长“唯结果论”的教育理念,那么他会不惜一切代价达成家长的期待,即使这个代价是违反道德,甚至触犯法律的。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成绩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这项任务完成的好坏,家长关注孩子的成绩无可非议。但是成绩和孩子未来的成就真的可以划等号吗?

看分说话的时代:成绩决定未来?

最近大火的网络剧《隐秘的角落》里,男主角的妈妈在老师向她反映孩子鲜少与同伴交流时,她的回应是“成绩好就可以,其他都不重要”,她的回答代表了社会上很大一部分只重视成绩的家长。孩子的人生不只有十八年,当孩子进入社会就会发现只会考试会沦为考试机器,无法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

当成为一个“社会人”后,孩子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不止会考试这么简单。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同理心的能力,这些并不会在孩子大学毕业后就自动获得,这需要家长从小培养、言传身教。

家长还需要认识到成功的路千万条,不只有成绩好这一条。我常会给学生和家长分享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这个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学习成绩好只是其中一种,我们需要看到他们身上不同的优势并帮助他们发展,才能帮助他们自我实现。因此,家庭和学校在对孩子的共同培养过程中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学生的成长。

家校共育的不足

很多老师都和我分享过在学校工作中的挫败感,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有些家长会认为是孩子的问题、是学校的问题,但很少会承认是自己的问题;有些家长非常配合,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收效甚微。而很多家长则坦言很怕接到学校的电话,只要是学校的电话打来就意味着孩子在校“惹祸了”。

虽然有的学生的行为需要有所调整,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身的优点和值得被肯定的地方。和家长沟通时多去分享孩子身上的优点,家长也会更容易配合,在指导家庭教育时教师也应提出具体的、可以量化的小目标。家校共育中的常见问题在于老师和家长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表达观点,希望对方改变,而不是从一个合作的角度探讨如何相互配合帮助孩子成长。

家长需要认清的事实是把孩子送到学校并不意味着自己就不需要为孩子的成长负责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比成绩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多年前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告诉我们,成绩好而心理不健康的人会对社会产生更严重的危害。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呢?

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该如何培养?

1首先,我们需要清楚孩子的每一种情绪都拥有相应的功能,即使是负性情绪也是需要的。比如焦虑帮助他们未雨绸缪,愤怒帮助他们奋力反抗,悲伤帮助他们反思过往。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接纳各种情绪的发生,带着好奇的态度去发现情绪背后的需要。

2其次,我们应该帮助孩子看到自身的优势,鼓励他们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为了家长的心愿扼杀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很多孩子产生抑郁情绪的原因就是因为个人的想法被压制,但却无法达到家长的期待,进而认为自己丧失了价值。

3最后,家长应该明白我们是孩子的“港湾”而不是“战场”。家庭应该是充满了温暖、理解和支持的地方,而不是充斥着要求、控制和指责的地方。作为家长,我们最先要放下的是自己对于孩子未来的担忧和焦虑,而应该拾起对他们的希望和信任。

作为一名教师,我不反对家长关注成绩,鼓励孩子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但“物极必反,水满则溢”。纪伯伦在诗中这样写道“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家庭教育是家长的终身必修课,这场必修课的成绩则是孩子美满幸福的未来。

猜你喜欢
曹某情绪心理
不寻常的租房纠纷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屡屡以身试法 准新郎锒铛入狱
算命
心理小测试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