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延
[摘 要] 油气企业在实际构建智慧油气田和智慧云数据中心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内部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从工作安全、数据信息的安全及员工的专业工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和研究。充分分析云数据中心的应用优势和构建特点,明确新时期的工作难点所在。了解新时期的企业发展目标和方向,规范建设流程。了解智慧油气田的发展前景,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对管理工作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研究,从而推动油气田企业各项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智慧油气田;云数据中心;安全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21. 026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0)21- 0058- 02
0 前 言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逐渐凸显出来。基于市场上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相应的油气企业发展规模也得以不断扩大。为了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各个企业都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研究有效构建智慧油气田的可行措施,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智慧油气田管理工作中的基本要求
企业管理人员在具体开展油气田的管理工作时,必须关注以下事项。
1.1 关于安全的问题
油气属于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如果遇到明火或者高温,很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基于此,在油气开采、存储及运输等环节当中,企业必须要严格开展安全管理工作。从员工的工作行为入手,规范操作流程,避免由于员工工作马虎、工作态度不积极等情况而引发安全问题。这是新时期油气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管理人员在工作时,应当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风险预估,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运行。
1.2 信息管理方面
基于新时期各个油气企业都在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智慧油气田管理工作的可行方法,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应当做好数据信息的统计、分类,并应当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以此来为后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同时,管理人员在构建网络管理平台时,需要观察数据的稳定运行状态,避免出现数据的丢失或泄露。同时,从油气开采管理工作方面来看,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应当注重应用网络技术的管控功能,研究如何实现智能分析和判断风险的方法。在这个环节,可以利用远程监控设施对开采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利用这种方法有效规避风险,确保油气井和开采设备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1.3 人员工作能力方面
在研究智慧油气田和智慧云数据中心管理工作时,油气企业必须要确保内部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素质。这就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对员工进行定期考核,考察其工作能力是否符合要求。然后,结合员工存在的共性问题开展人才培训工作,提高工作团队的整体工作水平和效率。同时,企业应当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工作,让每位员工都意识到规范自身工作行为,保障数据运行安全与稳定的重要作用。针对这个问题,企业可以结合国家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开展严格的人员管理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2 智慧云数据中心的建设难点及基本构建流程
企业想要实现对油气田的智能管理工作,就应当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工作平台,构建完整的数据库。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就是云数据中心建设,这项工作还有一些难点问题需要解决。
2.1 云数据中心基本特点
想要构建智慧云数据中心,首先应当了解数据中心的基本特点有哪些。云数据中心与传统的数据管理方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数据在云端进行传输,云计算数据中心为其调配所需的计算能力,并对整个基础构架的后台进行管理。同时,云数据中心能够从软件、硬件两方面运行维护,软件层面不断根据实际的网络使用情况对云平台进行调试,硬件层面的主要功能是保障机房环境和网络资源的正常运转调配。这是共同推进智慧油气田发展步伐的关键所在,需要各个企业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研究优化云数据中心管理工作内容和形式的可行措施。
2.2 建设工作的难点
建设智慧云数据中心必须要保证企业具备先进的工作观念,并且应当重点关注网络环境的复杂情况。
(1)企业自身情况
许多油气企业目前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数据中心管理模式,管理工作不全面,数据信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制约了智慧油气田的发展步伐。同时,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缺乏专业的技术操作能力,因而影响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也与企业没有定期开展人才培训工作有关。
(2)网络环境的影响
在将传统管理模式向智慧云数据中心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提高系统的性能,这是管理工作的一大难点。具体工作包括:应对TB、PB乃至ZB级的“大数据”采集、传输、管理、处理和分析的挑战。同时,基于网络环境复杂多变,软件系统及硬件系统需要不断的升级和优化,这还涉及到资金技术投入的问题。如何合理制定资金支出方案,在完善云数据中心结构体系建设工作的同时,保证企业的经济稳定运行状态,就是新时期各個油气企业需要解决的基本工作任务。最后,数据中心不光是用来存储数据的,管理人员还应当充分发挥出信息数据的实际应用价值,从数据智能整合分析和数据智能传输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推动油气企业各项工作的稳定运行。
2.3 云数据中心的基本构建流程
首先,构建数据中心需要从油气田的开发情况,企业的实际工作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然后,将这些数据信息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对不同的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完成数据库的建设。其次,应当关注于与客户的沟通交流工作,记录客户的油气购买信息和购买要求,从提升服务属性的角度拟定运输方案。在这个环节要做好信息的保密工作,这是提高客户对油气企业服务满意度的关键所在。同时,为了保证平台的稳定运行状态,发挥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价值,还必须要结合传统服务器运行情况展開详细的分析。
在传统的服务器模型中,采取的主要管理方法是将所有用户设置在同一个服务器当中,为他们提供统一的服务。当客户数突然增加时,服务器不能很好扩展(如:服务器出错),导致系统陷入瘫痪而影响工作的进度。为了解决此问题,于是从单一服务器发展到服务器群(Serverfarm)或数据中心,还促使数据中心的应用服务从“传统”Web到“Web服务”,并从Web服务催生了SOA(面向服务架构)。此外,在智慧云数据中心构建完成后,还应当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软硬件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并注重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素质,确保智慧云数据中心的应用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3 智慧油气田的发展前景及创新研究
智慧油气田的管理模式在现阶段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各个企业都应当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研究工作,确保油气田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1 智慧油气田发展前景
智慧油气田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诞生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其注重于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油气勘测、开采、运输等方面工作的效率,减轻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在过去十年中,数据量高速增长,未来数据量增长会更大。同时,企业发展对IT的需求越来越多,需求方式和内容也越来越新颖,IT成本随之飙升。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企业业务需求也越来越弹性化。这些问题都突出体现了智慧油气田建设工作的重要性,需要各个企业引起重视,并应当积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落实智慧云数据中心的建设工作。不断研究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提高工作水平,进而推动油气行业可持续发展。
3.2 可视技术的创新研究
利用计算机设备建立工作平台的过程中,油气企业应当注重提高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及能力,要求其结合油气开采工作的整个流程进行分析,研究出信息技术应用价值的可行措施。目前,智慧油气田的主要创新研究方向就是如何实现油气勘探与生产工作的可视化。通过利用勘察设备采集回来的信息,构建油气存储结构的立体模型,分析地下开采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结合这些信息拟定风险的预防方案,比如,应当关注是否存在地震风险,明确开采时应当使用的机械设备。选择合适的钻进位置和操作方法,保证油气开采工作的安全,提高油气的开采效率。最终满足市场的油气使用需求,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3 自动控制技术的创新研究
技术人员在应用信息技术时,需要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可以利用网络渠道与其他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共同研究优化智慧油气田建设工作的可行方法,保障我国油气行业的有序运行状态。从具体工作情况来看,智慧云数据中心的数据自动收集和整理技术是基于技术人员设定了相应的运行参数和数据信息。因此,在油气田的安全管理工作上,也应当利用这种方法设置自动控制技术。以油气安全运输为例,管理人员需要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设定油气运输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关注运输速度和运输压力的情况,智能分析运送管道是否存在裂缝等问题。然后,定位出现故障的具体位置,通过警报装置提醒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查看,以此来全面确保智慧油气田运输工作的安全与稳定。
4 结 论
安全问题一直是油气田企业工作过程中的重点问题之一,其关系到人员的工作安全和企业的稳定运行状态。想要在激烈的油气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必须明确开展智慧油气田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创新工作观念,加大资金与技术投入,引进计算机软硬件工作设备。并定期进行设备的升级和保养,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应用价值。目前,智慧油气田与智慧云数据中心的主要优化方向就在于可视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落实,这也是新时期管理工作的难点所在,需要油气企业引起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的可行的解决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1]谢军.“互联网+”时代智慧油气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天然气工业,2016,36(1).
[2]封帆.从数字油田到智慧油田——大数据技术在油气生产领域的应用探讨[J].自动化博览,2016(8):76-79.
[3]唐楠.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油气田建设构想研究[J].石化技术,2019(5).
[4]杨宣林.智慧油气田与智慧云数据中心的安全管理[J].信息系统工程,2019(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