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明
一年级开学当天下午,一位妈妈就懊恼地发朋友圈说:“偏偏就今天没请成假,结果孩子被安排到了教室最后,挨着垃圾桶。唉,要不要找老师说说呢?”估计即使没坐到教室最后,没挨着垃圾桶,那位妈妈也不大满意。因为和很多学生家长一样,那位妈妈内心最向往的座位是教室里那个神秘的所谓“学霸区”。
关于孩子在教室里的座位,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前面几排正对讲台的座位,叫“学霸区”,它的左右和后面一两排,是“普通百姓区”,“普通百姓区”的后面,叫“八卦聊天区”,再后面中间,叫“不良少年区”,教室的最后,通称“学渣乐园”,乐园里的孩子,上课时甚至可能呼呼大睡。
可是所有认真上过学的人都知道这就是个玩笑。前排正对讲台,在老师眼皮底下,坐的通常是那些不太让人放心的孩子,以方便随时盯着;让人放心的孩子,老师不会特别留意他们的位置,因为放在哪儿他们都能好好听课,不做小动作,不说话;再大一点,那些真“学霸”们反倒更喜欢坐靠后点的位置,因为不用时刻被老师盯着,可以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听课节奏,有时还能悄悄地干点小“私活”(当然也不会影响学习成绩)。
一个玩笑而已,偏偏很多新手小学生家长就特别当真,总担心如果孩子没有被安排到所谓的“好位置”,就是在老师那儿“不得宠”,而且会受“坏位置”的影响,从此学习堪忧,所以一旦座位不够理想,就老想着找老师沟通一下,甚至转弯抹角地托点关系,让老师给自家孩子一点额外照应。
好座位真的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吗?
如果把座位看成一种学习资源,家长们的想法倒也不难理解。一个教室里,家长心目中的好座位就那么几个,可以算作一种稀缺资源。既然稀缺,谁得到了,自然会觉得更踏实一些,就像一开局就拿到了一手好牌。
但是,好座位真的是学习资源吗?作为一个高三、一个初三两个孩子的妈妈,我认为,这种想法太过夸张。
现在的教室都不大,如果孩子的听力正常,坐在任何一个位置都不可能听不清老师讲什么;孩子刚上一年级,如果视力正常,也不可能看不清黑板。听得清讲课,看得清黑板,坐前坐后、坐左坐右,又有什么影响呢?
把座位的重要性夸大到重要且稀缺的学习资源的程度,实在是焦虑心态下的过度反应。
到底要不要找老师沟通?
那么,孩子被安排到不那么理想的位置,到底要不要找老师说说呢?这也是很多家长问过的问题,笔者的回答一律是:不要。
安排座位是老师的权力,基本规则是按照个子高矮排序,之后再考虑一些特殊需要,比如照顾行动不便的孩子和视力不佳的孩子,以及格外关照一下课堂纪律有明显问题,会严重影响别人的孩子。此外的一切干扰和要求,对老师来说,都是额外负担,而且会让人很不愉快。
但不得不说,不少家长对此浑然不觉。他们觉得自己对孩子的座位不满意,找老师调换天经地义,却很少考虑,自己的一个要求,会给老师带来多少麻烦,会让老师多为难:动一个孩子的座位,周围一堆孩子都得跟着动。要是每个家长都提出类似的要求,而且老师都照做,教室的座位就永远都固定不下来。
再说,人人都想要好位置,但总得有人靠门,总得有人靠窗,总得有人坐最后,总得有人坐角落(为了保护孩子们的视力,座位也会定期轮换),也总得有人挨着课堂纪律不那么好的孩子坐,每个孩子都是自家的宝贝,凭什么你想让自家孩子坐哪儿,别人家孩子就得让出位置呢?
能换位思考,能为别人着想,能不随意向别人提出无理、过分的要求,是社会上每个足够成熟的个体都应该做到的事,也是每位足够理性、足够尊重老师的家长都该做到的事。做不到,是自己的自私、任性、不成熟,不能怪别人,只能靠自己消化、领悟、成长。
坐在哪儿,真的影响学习吗?
如果不找老师,就只能让自家孩子一直坐在不那么理想的位置上,然后影响学习吗?其实,这样的担心,完全不必有。一个不能认真听讲的孩子,放到老师正对面一米的位置,该不认真听讲也还是不认真听讲;一個能认真听讲的孩子,放到教室最后一排,也能好好上课。
上课特别喜欢随意说话、做小动作的孩子,放到老师眼皮底下,恐怕也盯不住;知道上课不能影响老师和同学的孩子,即便被放到一个“问题孩子”旁边,也不太可能就被带坏。
所以最关键的,不是老师把孩子安排在什么位置上,而是父母把一个什么样的孩子送进教室。一个座位而已,弥补不了以往家庭教育的不足,也无法许给孩子一个阳光灿烂的未来。父母真正的功夫,还是应该花在帮助自家孩子学会适应学校生活的规则、帮助孩子发展学习能力上。如果孩子坐不住,那就帮他变成一个坐得住的孩子,而不是寄希望于一个靠不住的好座位。
当然,如果你在上小学之前的六年给了孩子足够有品质的家庭教育,也帮孩子具备了足够好的专注力和学习能力,那就尽管相信自己、相信孩子,同时也相信,一个座位而已,影响不了什么的。
能这么想,我想家长们就可以解开自己内心的小疙瘩,也放“好座位”一个应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