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患者外周血NLR水平的临床研究

2020-12-23 06:53郑敏慧林启平栾峰罗小婉高子轩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2期
关键词:外周血粒细胞淋巴细胞

郑敏慧 林启平 栾峰 罗小婉 高子轩

【摘要】 目的 探究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方法 选取40例卵巢癌患者作为卵巢癌组, 同期在本院经病理诊断的40例良性卵巢肿瘤患者为良性肿瘤组, 再纳入同一时期于本院体检的4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在术前1周抽取所有受试者外周血, 检测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 通过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的比值计算出NLR, 对受试者术前NLR水平与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病例类型、年龄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比组间外周血各项指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水平), 分析卵巢癌患者术前外周血NLR与病理特征关系。结果 卵巢癌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水平分别为(4.91±1.07)×109/L、(1.81±0.51)×109/L、(3.86±1.21), 均高于良性肿瘤组患者的(4.30±1.42)×109/L、(1.42±0.56)×109/L、(2.65±1.16);且卵巢癌组、良性肿瘤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的(2.31±0.59)×109/L、(1.21±0.32)×109/L、(1.91±0.2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水平在年龄<50岁, FIGO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阳性、CA125≥35 U/ml、Grade分级G3级、腹水≥500 ml、肿瘤≥5 cm的卵巢癌患者中的水平更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低水平卵巢癌患者与高水平卵巢癌患者在年龄、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CA125水平、腹水量方面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卵巢癌患者术前外周血NLR水平与其病理特征及预后有密切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对卵巢癌患者病情的评估及治疗的指导。

【关键词】 卵巢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32.026

卵巢癌是临床常见妇科疾病, 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高达21.7%, 该疾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 由良性肿瘤变恶性的几率大, 肿瘤转移快, 根治难度大, 死亡率居妇科肿瘤第一。在初诊卵巢癌患者中, 至少有70%的患者出现了肿瘤转移, 卵巢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45%[1]。卵巢癌疗效差的主要原因是其癌细胞转移快、化疗后癌细胞耐药性高、易复发等, 因此, 在术前通过一定手段评估患者疾病情况、分析患者预后, 对患者后续治疗的开展有重要意义。研究指出, 各项与肿瘤有关的炎症在疾病的发展中都有着关键作用, 会对癌细胞的侵袭、增殖、转移、存活等情况产生影响, 也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关键因素, 此炎症状态可由生物学指标反应[2], 常用的指标包括NLR、C反应蛋白等, 有研究指出NLR可对肺癌、胃癌等疾病的不良预后进行提示。基于此, 本文围绕卵巢癌患者外周血NLR水平展开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5月于本院初治并经病理确诊的40例卵巢癌患者作为卵巢癌组, 纳入同一时期在本院经病理诊断的40例良性卵巢肿瘤患者为良性肿瘤组, 再纳入同一时期于本院体检的4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对照组年龄25~69岁, 平均年龄(45.45±8.08)岁;良性肿瘤组年龄26~70岁, 平均年龄(47.42±8.11)岁;卵巢癌组年龄26~70岁, 平均年龄(45.54±8.28)岁。此次研究开展前提:获伦理委员会批准;保障患者及家属知情权;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在术前1周抽取所有受试者外周血, 检测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 通过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的比值计算出NLR, 对受试者术前NLR水平与FIGO分期、病例类型、年龄等进行相关性分析。

1. 3 观察指标 对比组间外周血各项指标, 包括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水平。分析卵巢癌患者术前外周血NLR与病理特征关系, 病理特征包括年龄、FIGO分期、组织类型、Garde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腹水、CA125等。

1. 4 统计学方法 以工作特征曲線(ROC)法对NLR临界值进行确定。计量资料以( x-±s)表示, 采用t检验, 以单因素ANOVA行组间对比;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Fisher's精确检验行组间对比。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三组外周血各项指标对比 卵巢癌组、良性肿瘤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卵巢癌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水平均高于良性肿瘤组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卵巢癌患者术前外周血NLR与病理特征关系分析 NLR水平在年龄<50岁, FIGO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阳性、CA125≥35 U/ml、Grade分级G3级、腹水≥500 ml、肿瘤≥5 cm的卵巢癌患者中的水平更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低水平卵巢癌患者与高水平卵巢癌患者在年龄、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CA125水平、腹水量方面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并称为妇科三大恶性肿瘤, 其中发病率上升最快的为卵巢癌, 卵巢癌特点为早期诊断困难、恶性率高、转移快、根治难度大等, 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女性群体健康的疾病之一[3], 因此, 寻找出评估卵巢癌患者疾病情况的方法, 为疾病的治疗、预后的预测及干预十分必要。目前多数观点认为, 恶性肿瘤发生及发展的主要机制为慢性炎症, 并且血栓的出现、凝血功能的改变会参与肿瘤的发展过程, 细胞外基质纤维蛋白的沉积、重塑是肿瘤细胞转移的基础, 癌细胞血管的形成、细胞的迁移是以纤维蛋白交叉结构为支架的, 癌细胞会在纤维蛋白原来的沉积部位滞留, 进而发挥其促凝活性, 并对淋巴管腔、血管组织发挥侵入作用, 进而导致癌细胞的转移[4-7]。卵巢癌患者的癌细胞的沉积、重塑过程, 依赖于血管内纤维蛋白的生成、降解, 进而使得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生成纤维蛋白, 进而形成血栓, 因此卵巢癌患者往往出现高凝状态的纤溶酶原活化, 并且影响肿瘤的进展[8]。

本研究以回顾性分析的手段展开, 对比了40例卵巢癌患者、40例良性卵巢肿瘤患者、40例健康者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NLR水平, 结果显示, 卵巢癌组、良性肿瘤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且卵巢癌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水平均优于良性肿瘤组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水平在年龄<50岁, FIGO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阳性、CA125≥35 U/ml、Grade分级G3级、腹水≥500 ml、肿瘤≥5 cm的卵巢癌患者中的水平更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低水平卵巢癌患者与高水平卵巢癌患者在年龄、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CA125水平、腹水量方面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卵巢癌患者术前外周血NLR水平与其病理特征及预后有密切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对卵巢癌患者病情的评估及治疗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凌晓娟, 黄震. 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联合纤维蛋白原评估卵巢癌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9, 31(2):37-41.

[2] 张立伟, 潘慧颖, 姚晓天, 等. 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卵巢癌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37(5):627-631.

[3] 王营, 倪虹.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动态变化对卵巢癌预后的预测价值. 陕西医学杂志, 2020, 49(2):197-200, 204.

[4] 屈娜, 王晓彬. D-二聚体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评估卵巢癌预后的临床价值. 现代肿瘤医学, 2020, 28(10):1744-1749.

[5] 丁朝霞, 閆丽萍, 孙华芹, 等.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诊断及复发预测中的作用.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17, 24(10):1124-1128.

[6] 王芳, 张阳, 金丹婷, 等. 外周血NLR、CA125、HE-4联合检测在上皮性卵巢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海南医学, 2017, 28(23):3880-3883.

[7] 殷宏玲, 杨卫卫, 胡云峰.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黑龙江医学, 2018, 42(1):88-89, 92.

[8] 唐雪栋, 朱巍立, 朱滔. NLR对卵巢癌患者预后影响的分析. 现代实用医学, 2017, 29(3):295-297.

[收稿日期:2020-06-08]

猜你喜欢
外周血粒细胞淋巴细胞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什么是外周血管超声检查
什么是外周血管超声检查
万万没想到,你的身体也用84消毒液杀菌
7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HIV感染者/病人CD4+T淋巴细胞检测及情况分析
滴鼻净高血压患者应慎用
肺结核合并艾滋病患者CD4+淋巴细胞测定和临床特点
雾化吸入疗法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