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 郑建锋 谢长旺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的责任和使命,这支队伍的结构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发挥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但是,在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着职业倦怠的现象,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从加强辅导员专业化角度,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有效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
【关键词】辅导员 职业倦怠 專业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辅导员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重任。目前,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影响了辅导员专业化的成长。分析研究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从思想上有助于辅导员做到不忘初心,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提升自身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通过坚定理想信念,忠诚于教育事业。从行动上有助于做到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同时,能够很好地解决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不高、发展平台不足等问题,使辅导员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找到自己的职业归属感,加强辅导员对其工作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一、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实表现及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个体表现出情绪焦虑、幸福感较低
情绪焦虑是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表现,辅导员在繁杂的学生事务工作中容易产生焦虑感、紧张感等情绪,遇事会出现烦躁的心理状态,在工作中的热情会逐渐减弱,导致工作没有干劲,从而慢慢减少了职业激情,对工作也开始产生一种厌烦心理,出现抵触情绪。辅导员的多重角色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工作事务的繁杂和责任的重大。辅导员的职业焦虑还体现在学生危机事件中,紧张、焦虑、责任等时刻充斥辅导员内心。学生安全问题会导致辅导员出现恐慌、害怕、紧张等不良情绪。部分辅导员认为“白+黑”“5+2”“24小时开机”是工作的常态,表明大部分辅导员认为他们的工作时间是无限制的,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被繁重的学生事务所占用,在工作中会感到力不从心。从而不能很好地处理工作、生活、自我发展的关系,幸福感较低。
2.辅导员工作胜任力不足,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低
成就感低是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深层体现。主要表现在:辅导员的多种角色,导致辅导员很难平衡好各项工作中的关系,很难做到样样精通,样样专业,如果工作中出现问题,就会感觉失去自身价值,其成就感就会大大降低。在对职业的认知上,辅导员会认为自己的角色不重要,工作贡献率不大、辅导员工作预期与实际情况有差异,觉得自己的工作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前途感到迷茫。辅导员这种工作状态会导致他们安于现状,缺乏职业危机感,在从事学生工作中,也只是为了应付机械地开展工作,不会主动创造性地去思考,工作效率较低,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胜任力不足,长时期会导致有些辅导员选择换岗,放弃辅导员工作。
3.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度低,专业化仍需提高
高校辅导员的社会认同度是比较低的,辅导员的工作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被放在较低的位置来看待,很难被人们所认可。在学校中,辅导员由于工作的繁杂,使得自己的专业逐渐被荒废,在工作中也看不到个人的进步和收获。所以,他们的地位低于任课教师和其他的行政人员,大部分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岗位不被理解,认为辅导员职业没有发展前途,社会地位不高。部分高校对辅导员的职业角色不够重视,地位较低。很多辅导员仍然把辅导员这个职位当作是过渡性的职业,当作自己职业晋升的跳板。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辅导员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当作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自身认识的缺陷、他人认同的缺失造成辅导员职业认同弱化,从而导致职业倦怠。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及影响专业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1.职业定位不清
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岗位认知不够清晰,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却整天陷入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当中,在工作中抓不住主要矛盾。辅导员认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执行各种行政事务的过程中消耗殆尽,价值引领工作往往难以落实。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要把对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这一职责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在具体工作中做到抓住主要矛盾,尽量做到抓大放小,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了,有利于提升自我管理,从而辅导员“家政员”“消防员”的角色压力也会有一定的缓解。
2.职业规划不明
辅导员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不够明确,导致缺乏职业自信。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意识并不强,部分辅导员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没有专业化的长期规划,有安于现状的思想,很少有辅导员可以主动地加强对专业的学习和深入研究,在实现专业成长方面缺乏动力。部分辅导员没有树立成为专家型辅导员的专业理想,只有很少的辅导员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同时,一些辅导员也很少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认同和自信。辅导员职业自信的不足使辅导员缺乏深层的精神动力支撑,从而导致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低,热情不高,专业提升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都会导致辅导员职业出现倦怠现象,从而影响专业化队伍的发展。
3.职业本领不强
辅导员专业化的突出问题是辅导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辅导员职业本领不强会导致在工作中的胜任力不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只是注重学生的管理,而不注重学生的教育引导,没有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工作中的科学方法性不够,往往工作效率较低。长此以往,会使得辅导员出现工作懈怠的思想,更不会加强学生工作方面的专业学习和研究,从个体上会严重影响工作成就感和获得感,从队伍方面,也会阻碍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
三、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思考
1.辅导员的初心追寻与重塑,增强育人本领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员学习理论知识,提升工作能力,踏踏实实工作的重要纲领。教师的初心就是要教书育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辅导员的工作虽然平凡,但是责任重大。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的责任和使命。所以,辅导员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使命意识不牢固,就会导致精神出现懈怠,工作激情和热情就会降低。所以,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首先就需要辅导员坚定职业理想和信念,真正做到爱惜这份职业,珍惜这份光荣,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其次,辅导员要树立和强化自主、自觉的发展意识,辅导员要主动去学习、从而提高从事学生工作的底气,坚持“思想理论—科学研究—工作实践”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理念,从而促使自己长期的工作实践向成果转化,提高自己的职业本领,提高輔导员职业的地位和声望。
2.构建辅导员群体的职业共同体、交流协作体
在辅导员学习共同体中,辅导员可以进行工作经验交流,工作方法探讨,有助于在工作中拓展思路,创新教育管理方法。在生活中,辅导员之间相互鼓励,进行团队建设素质拓展、开展辅导员联谊会等活动,疏通辅导员心结,帮助辅导员提高心理抗压能力。此外,建立交流协作体,学校与学校之间也需要加强交流和学习,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为辅导员提供走出学校的机会,通过对其他学校的参观学习,开阔辅导员的眼界、拓展思路、增长见识。在学习与交流中,多了解外界的信息,取长补短,促进自己工作的开展。同时,在校内定期举办辅导员工作交流会和研讨会等,充分利用资源,邀请外校的优秀辅导员来学校讲授成功经验和工作方法,确立优秀辅导员的榜样示范作用。
3.建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机制
担负有立德树人重大任务的教育主体力量包括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其他管理和服务人员,这就要求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发挥多方教育主体的育人作用,打造高效育人共同体。目前存在辅导员与其他教育主体缺少协调与合作,彼此缺少认同感的现象,彼此缺乏整体协作推进德育工作的动力。辅导员也需要其他力量的理论指导,达到优势互补,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素质能力,通过合力育人可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信,肯定自身职业的价值。合力育人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可以创建各学院、各班级合力育人的平台,线下定期开展座谈会交流会,互相学习,共同提升。
4.完善辅导员专业化的制度设计,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要改善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成就感和幸福感,也需要高校关注重视辅导员的工作。高校可以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来为辅导员的专业化搭建平台,从而重构辅导员的职业期望,消除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一方面,可以积极鼓励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参加校外的专业技能培训,到其他高校交流学习。另一方面,高校要落实辅导员“双重身份、双线晋升”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政策等。最后,在辅导员的考核评价体系中,要多关注一些隐性指标,如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付出,工作态度以及所带学生的满意度等。
参考文献:
[1]张再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黄丽娟,汪勇.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成因及对策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8,(1).
[3]祖磊,张炜.基于人格特质的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
[4]刘园园.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代性视域分析.2018.
[5]张坤,余苗.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6,(5).
基金项目:防灾科技学院学生工作与教学管理研究专项课题(XG2019B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