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创新驱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2020-12-23 04:22张涛陈珺张弛汪思婷
中国水运 2020年11期
关键词:十三五交通科技

张涛 陈珺 张弛 汪思婷

这是极不平凡、极为重要的五年,这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是科技创新引领交通运输全面创新的五年……“十三五”期间,交通运输系统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创新能力建设,统筹重大科技研发,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促进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不断适应时代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成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 放权聚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科技体制,是交通运输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十三五”期间,交通运输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激发创新活力为主要目的,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政策环境,推进科研院所改革,为促进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了支撑引领作用。

1.1 转变政府职能迈出新步伐

科技体制改革中的关键一步,就是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牵住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牛鼻子”。

2016年10月,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发出《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突破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基本建成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需要、具有引领性的科技创新体系”。

《意见》尤其强调了在政府职能转变上的制度创新,以13条举措确定了政府在规划、组织、管理上的权限。交通运输部加强了对行业科技发展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主要负责行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监管。在战略规划引领方面,加强了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发展中长期战略研究,理清到2030年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工作思路、发展方向与重点任务,凝练形成若干重大科技项目,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放权,也要聚力。2020年7月24日,交通运输部与科学技术部举行部际会商,围绕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进行深入交流并达成共识。通过强化部际合作、部省协同创新机制,统筹协调起行业内外的创新资源。通过发布技术指南、行业技术政策、成果推广目录等,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活动。通过实施行业科技创新计划,开展科技示范,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营造了行业良好创新氛围。

1.2 建立市场导向释放新动力

科研单位是从事科研的主要基地,也是科研工作者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何让众多的科研单位“活跃起来”,让社会科研资源“关注交通”,必须创造有利的创新政策环境,通过建立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

在项目、经费、人才等传统因素上,交通运输部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竞争性科研项目招投标制度,提高科研项目立项、评审、验收科学化水平;简化财政科研资金预算编制,取消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比例限制,完善项目结余资金管理;全面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自主权,不再向主管部门审批或备案。

在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通过制定《科技成果与论著奖励办法》《科学技术奖獎励办法》以及将科技创新活动纳入院绩效考核体系,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申请科研项目、利用科研成果申报科技奖项、发表高水平论文论著、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提高了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每年近700项科研成果为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服务。大连海事大学始终把“创新”置于重要位置,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和搭建平台,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推动“双一流”建设。部属科研院所以建设交通运输一流科研院所为目标,形成了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发挥的良好氛围。

1.3 企业技术创新展现新作为

与此同时,促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交通运输部着重加强了政企沟通、合作,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对于企业来说,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中远海运集团编制《科技发展规划》,从规划、平台、队伍、制度和项目等方面推动“智慧航运、智能制造”。持续推进了智能船舶成果转化,打造智能化船队;建立自有卫星通信系统,打通船岸数据高速链路,夯实智慧航运基础。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建设,对科研项目、创新成果予以奖励。招商局集团坚持将“创新驱动”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下大力气推动创新战略落地,聚焦“产业+科技”和“产业+互联网”,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加快数字化转型。

围绕国家重点支持领域,一批行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成长起来,中远海运、招商局集团、中国交建等央企建立了一批行业重点实验室、行业研发中心以及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平台。交通新型智库联盟成员单位达到47家,核心研究团队达680人,在重大决策咨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激发活力,科技创新动能积蓄奔涌

“十三五”期,在交通运输部的推动下,整个交通运输领域选“凤凰”栽“梧桐”,引入“源头活水”,在推进行业重点科研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三个方面亮点频频。

2.1 重点科研平台成为“创新高地”

习总书记提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

“十三五”期,既有平台作用充分发挥,行业重点实验室和行业研发中心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面向“四个交通”发展,持续推进行业重点实验室和行业研发中心建设,在综合交通、智慧交通、防灾减灾、环保节能、新材料等领域发力创建行业重点科研平台;平台发展政策不断完善,并支持平台开展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不断提高研究实验水平。

在2019年,交通运输部公布了22家行业研发中心和3家行业重点实验室。其中,行业研发中心分为“自动驾驶技术”“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应急技术与装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应用”“水下隧道智能设计、建造与养护技术与装备”“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6个方向;行业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生态安全屏障区交通网设施管控及循环修复技术”方向。

我国高校也勇挑重担,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

大连海事大学于2017年7月启动了“无人船舶系统及设备关键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的培育工作,并作为牵头单位,与中国船级社、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协同攻关,被交通运输部认定为业内首个重点科研平台无人船舶实验室。

2.2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成长壮大”

“十三五”期,交通运输领域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推进交通运输发展重点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创新团队和科技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同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持续发展。

截至2019年,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共遴选56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3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2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其中,不少行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入选国家级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交通运输部每年還举办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班,进一步凝聚共识,加强行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奠定坚实的科技人才基础。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公路院还联合科技部人才中心开展了以“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为主题的联学活动。

2.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迸发”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就业都是第一位的。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同时也是一个与就业、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

交通运输部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应用“职业培训包”“互联网+”等先进培训方式,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智能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用好多种载体渠道,培树和宣传交通运输技能人才先进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十三五”期,围绕培育选拔合格的交通强国建设者,加快建设一支拥有现代科技知识、精湛技艺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如火如荼”,为国家交通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还有每年举办的“互联网+交通运输”创新创业大赛,紧扣行业特点与科技前沿,坚持产业化发展,积极构建“大赛+人才+项目+资本”协同发展机制,不断壮大垂直产业生态朋友圈,为行业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等交流合作创造更多机会,为创新成果孵化与示范推广提供全方位支持。

3 成果丰硕,重大科技研发取得新突破

科技创造未来,科技服务交通。“十三五”期间,特殊自然条件下重大工程建设、深远海交通通道建设与应急保障、综合运输智能管控与协同运行、交通大气污染防控等关键技术研发……一项项重大科技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3.1 深水航道扬帆竞

作为“十三五”期间全国内河水运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和建设环境最复杂的重点工程,深水航道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深水航道工程,让长江水运网络与国际海运网络实现“深水”对接,长江下游沿江港口全部变身海港,极大地提高了长江中上游“江海联运”能力,长江黄金水道在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主骨架作用得到大幅提升。

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是国家打造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点工程,也是项目全长283公里,通过对6个碍航河段进行整治,同时采取通航安全监管和维护措施,航道水深达到12.5米,可以满足5万吨级集装箱船(实载吃水≤11.5米)全潮,5万吨级散货船、油船乘潮双向通航以及10万吨级及以上海轮减载乘潮通航要求。

2018年5月8日,随着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的提前建成,沿江各港吞吐量持续增长,发挥了对沿线港口持续发展的支持保障作用,深水航道增强了二期工程河段内港口的“大船”效应,为推动各港“海港化”升级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助力。

海进江运量增长迅速,经济社会效益显著。长江江苏段通航条件得到极大改善,3万吨级及以上船舶到港数量增幅明显,南京港、镇江港到港船舶最大分别达到7万吨级、20万吨级,在江苏沿江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持续增长方面发挥出了积极促进作用。

“开普型船吃水每增加一厘米,就可以多装载125吨,每吨减少物流成本至少20元。”江阴港港口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12.5米深水航道开通后,原本不具备进江条件的开普型船舶,在海港减载后直接进江,改变了集团货源不足的情况,主营业务实现了快速增长,逐渐扭亏为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有上百家企业选择在江阴港中转货物。

3.2 深海探索奏乐章

“十三五”以来,我国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找突破,在“卡脖子”处下功夫,深海探索不断突破。

“十三五”期间,我国先后研制完成“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海翼”号滑翔机,“探索一号”“探索二号”“深海一号”潜水器母船等一批先进装备。

近日,我国首套潜水深度达500米饱和潜水设备日前顺利交付出口。据了解,该套设备系国内首次制造,工艺复杂、制造难度大、生产周期长,由上海打捞局芜湖潜水装备厂于2018年6月开始研发制造,长33米、宽21米、高12米,重1280.5吨,货值1.7亿元,主要应用在大深度水下救助打捞、海洋工程施工等领域,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上海打捞局自主研制的饱和潜水系统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还通过不断创新使我国的饱和潜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3.3 黄金水道添动能

作为“十三五”时期重点推进的重大科技专项之一,“长江黄金水道通过能力提升技术”受到了交通运输部的高度重视。随着相关专项技术研究的开展,为长江黄金水道扩能提供了技术支撑。

“十三五”期间,针对长江黄金水道存在的干线通过能力不足、通航枢纽瓶颈制约、港口集散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围绕提升综合交通廊道运输能力,重点研究长江干线航道升级改造、防淤减淤、高坝通航,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三峡库区和支流梯级末端回水变动段航道整治,高效节能疏浚工艺及大型疏浚装备,新型船闸建设,大型升船机、通航隧洞等通航建筑物建设和扩能,梯级枢纽联合调度,长江航运立体信息感知与发布及枢纽港口集疏运能力提升等方面共性关键技术。这一重大科技专项的研究与突破,为实现"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长江等内河航运提供了科技支撑与信息化保障,有力推动黄金水道实现高水平的发展,让黄金水道真正释放出“黄金效能”。

4服务当先,为科技应用保驾护航

当行业的科技创新呈现爆发式输出,交通科技公共服务便应运而生。“十三五”之前,交通运输总体需求十分旺盛,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技术难度加大,陷入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不足的瓶颈,行业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新形势下,交通运输部紧抓新时期科技管理的新要求,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促进创新创业为导向,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在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等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瓶颈;围绕创新链完善服务链,着力发展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带动交通运输科技发展升级换档,全面提升了行业科技服务的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发展水平。累累硕果的背后,离不开这5个方面的戮力深耕——

4.1 科技咨询服务蒸蒸日上

通过完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优化科技咨询服务政策环境,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各类科技研发、咨询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交通运输科技咨询服务市场逐渐繁荣。近年来,交通运输部选派多名专家深入宁夏、四川、西藏等地,讲解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道路抗凝冰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以强大的智力支持为贫困地区“量身定制”特色致富路。其中,藏区农村公路技术咨询团队扎根高原一线,研发出的第二代常温改性剂得到了大力推广,在减轻恶劣環境对藏区高原修建公路影响的同时,也为行业建设、养护等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

4.2 成果推广应用络绎不绝

交通运输行业的重点科研平台、科研院所、高校等开始面向市场,“产学研”得到深度融合,科技成果加快转化进度。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作为支持地方和企业在交通运输方面积极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主要开展技术评估、技术筛选、技术孵化、技术咨询、技术展示和技术推广等核心任务,通过这些方式,国家重点推广应用了千余项科研成果。据悉,江苏交通运输行业每年坚持正常活动的QC小组超500个,目前已推广应用了147个QC成果,产生了2819万余元的经济效益。

4.3 知识产权意识深入人心

通过构建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免费或低成本向社会开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不断优化,新业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障。过去5年,我国道路交通的机动化、智能化逐步增强,智能交通产业得以迅猛发展。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我国共有2.3万家智能交通相关企业,2019年新注册企业4200余家,同比增长30%,广东省以近9000家企业排名第一。全行业知识产权信息数量逐年上升,目前已累计达1万余条,其中软件著作权和专利信息分别占总量的46.75%和44.63%。

4.4 科技信息服务智库支持

交通运输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其中重点的交通大数据建设不可忽视。为加强交通运输科技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利用,国家从提升科技管理支撑、科技信息资源查询等基础服务入手,着力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交通运输服务站”自成立以来,有效地推动了交通运输行业科技文献信息共建共享,提升了科技信息检索和科技咨询服务能力;交科院研发的“交通智搜”2.0一体化搜索系统,工作日平均搜索次数达1.2万次以上,平均搜索转化率为50%。如今,科技查新、文献检索以及交通运输重大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及查询等服务越来越方便,科技信息资源的增值开发得到进一步加快。

4.5 科学普及服务全方位完善

五年来,一批高校和交通运输科研机构等单位持续向社会开放科研设施设备,相关出版机构、新闻媒体展览馆、科技馆等全力宣传交通运输领域安全应急和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和知识。例如,依托全国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科技司和人教司等部门结合交通安全、绿色出行、智慧交通的主题,开展了交通科技大讲堂、交通运输科普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村镇以及航海夏令营游(研)学活动等特色科普活动;中国交通报、中国水运报等媒体在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微视频大赛等活动中增设科普短视频内容,促进了交通运输科技传播,提升了大众的认知水平。

如今,在交通运输科技管理日益规范化的平台上,科技公共服务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创新的火苗越烧越旺,应用的道路越走越宽。

猜你喜欢
十三五交通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图说交通
发达交通之磁悬浮列车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