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 曹如中 董凯 仓依林
摘要: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确立,对产业协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探讨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为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文章运用理论研究、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的方法,从跨区域和跨产业视角构建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取苏浙沪皖2011—2017年统计年鉴数据,运用熵值权重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耦合度评价模型对各省市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研究表明,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同度逐年提高,各省市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同度在不同年份各不相同,但总体呈现出逐步提高的趋势。
关键词: 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评价
中图分类号: G114;F407.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0)11-0066-09
引用页码: 111111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level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rovides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n this study, the method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model construc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ere used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from the cross-regional and cross-industry perspective. 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data of Jiangsu, Zhejiang, Shanghai and Anhui from 2011 to 2017 were selected and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index weight. Besides, a coupling evaluat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to evalua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level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various provinces and cities empiricall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level and coupling synergy degre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have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level and coupling synergy degre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different provinces and cities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years, but the overall trend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Delta; culture and creativity; industrie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valuation
2019年中國颁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也对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拥有先天的区位优势、独特的资源禀赋、发达的工业体系、先进的科技水平等,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取得快速成长,产业增加值已超过GDP增幅,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1]。然而,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近年来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出现的低水平同质竞争、低层次地理聚合及协同沟通效应差等现象,严重扭曲了文化创意产业内在发展规律,极不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长期以来受传统的“中央决策、地方执行”的制度安排与区域竞争模式影响,长三角迄今为止仍未能建立起跨省(市)域的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发展调节机制,由此导致区域内重要文化资源无法进行联合开发,区域内重大文化基础设施无法进行联合建设,区域内创意环境氛围无法实施联合培育[2]。因此,如何制订合理的空间规划来促进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如何通过专业分工来促成长三角内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何通过政策的实效性和系统性来实现长三角各省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强调以人的创造力为核心、富含高附加价值的新兴产业业态,可以打破产业边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因而被许多国家和地区视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3]。理论界围绕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展开了深入研究。如李雪茹[4]从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契合性等角度对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鲍洪杰等[5]构建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指标体系,对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度与协同性进行判别。陆秋洋等[6]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厦门市信息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袁俊等[7]利用熵值权重法并构建耦合度评价模型,对珠三角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程度展开测评。王爽等[8]构建融合協调度模型,对海口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作实证分析。段婷婷[9]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原城市群旅游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王冠孝等[10]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省市旅游业进行耦合协调度实证测评。
但理论界对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评价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本文以长三角为例,从跨产业和跨区域角度出发构建相关评价指标,并借鉴物理学上的耦合度模型,对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作实证评价,拟为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产业融合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
1.1 基本思路
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既要将文化创意产业的现有资源进行盘活利用,又要从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挖掘出新的增长点。因此,对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进行评价,无法用单一和笼统的指标直接体现,必须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衡量。同时,由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往往既包含文化创意产业与关联产业的跨界融合,也包含文化创意产业打破空间限制进行跨区域的联动发展。因此,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应该从跨产业和跨区域角度进行构建。基于上述思路,本文从跨产业和跨区域视角来构建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的选取和确立进行说明。
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1.2.1 跨产业融合发展
1) 存量指标。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是建立在现有环境资源基础上的[11],研究文化创意产业跨产业融合必须对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现实基础进行分析[12],而存量指标可以得出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所在环境及其资源禀赋[13]。因此,本文将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环境设置为跨产业融合的存量指标,具体选取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数、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数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三个指标来进行表征。
2) 现实指标。产业发展最终体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基本现实上,在构建具体的指标时必须考虑文化创意产业所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4]。目前,在高科技手段的催生下,文化的力量已经不仅局限于精神层面,文化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也不容忽视,各地政府纷纷将文化创意产业视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门[15]。因此,本文将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效益设置为跨产业融合的现实指标,具体选取第三产业总产值、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文化及衍生产业总产值三个指标来表征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经济价值。
3) 增量指标。增量指标是用来表征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潜力。一个产业所展现出的生命力,可以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得到直观分析[16]。从产业结构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及地位,也可以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力和融合发展的可能性,还可以预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潜力[17]。因此,本文将文化创意产业结构设置为跨产业融合的增量指标,具体选取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文化创意产业占第三产业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来表征产业结构。
4) 支撑指标。支撑指标用来表征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要素。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有许多的不确定性,而科技创新能力是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18]。每一次高新技术的突破都会带来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特别是在以信息时代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产业并驾起了产业跨界融合的桥梁,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跨产业融合的催化剂[19]。本文将科技创新能力设置为跨产业融合的支撑指标,具体选取R&D经费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三个指标来表征科技创新能力。
1.2.2 跨区域融合发展
1)基础指标。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区域内部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20],研究文化创意产业跨区域融合,首先必须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了解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研究表明,人均GDP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当区域内人均GDP超过1 000美元时,文化创意产业才会有市场;当达到8 000美元时,文化创意产业才能进入蓬勃发展时期[21]。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上升,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恩格尔系数连续下降,创意经济蓬勃发展。因此,区域发展水平成为衡量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跨区域融合的重要前提。本文将区域发展总体水平设置为跨区域融合的基础指标,具体选取人均GDP、恩格尔系数和居民消费水平三个指标来表征。
2) 增量指标。产业集聚是后工业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研究跨区域融合发展必然涉及文化创意产业在该区域内的空间集聚程度。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集中反映了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分布密度,直接体现了其跨区域融合的可能性。集聚度高则其跨区域融合成本低,产业过于分散则会导致区域内产业融合发展成本变大[22]。同时,产业集聚区所在地理位置也影响到文化创意产业跨区域融合发展[23],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重要的产业载体不仅集中了不同的产业门类,而且吸引其他产业向特定地点汇聚。此外,产业园区级别和数量则较好地反映了特定区域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体现同区域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程度。因此,本文将空间集聚度设为跨区域融合的增量指标,具体选取产业集聚度、资源分布密度、园区可达性三个指标进行表征。
3) 支撑指标。交通是产业连接的重要纽带,是文化创意产业跨区域融合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交通让区域内产业沟通成为可能,交通的发达程度也从侧面体现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交通的便利程度是文化创意产业跨区域融合发展的基本保障。目前许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大多处于城市边缘,既考虑到了规划用地和交通便利,同时地价和房租也相对优惠[24]。因此,本文将区域的交通便利性设置为跨区域融合的支撑指标,具体选取民用航空客运量及入境人数进行表征。
综上所述,本文将融合发展的重点落在跨产业融合上,从存量指标、现实指标、增量指标及支撑指标四个方面来体现,迎合了文化创意产业跨产业融合的特点,又体现了盘活现有资源、经济效益及创新拓展等能力;但同时也并未忽视跨区域融合的重要性,通过设置基础指标、增量指标和支撑指标,从空间角度展现了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从而使跨产业与跨区域融合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来看,本文构建的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总体评价目标)、一级指标(分项评价目标)、二级指标(理论评价指标)、三级指标(现实表征指标)构成的一个多级递进的结构(表1),其中一级指标2个、二级指标7项、三级指标20个。
2 产业融合发展评价的思路与方法
2.1 评价的方法与步骤
本文对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评价的具体方法与步骤如下:首先选取熵值权重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接着用综合评价函数分别计算出文化创意产业跨产业与跨区域融合发展的可融合性,最后利用耦合度评价模型计算出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水平。后续的比较分析全部建立在此基础上。
1) 基于熵值权重法的融合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确立的方法与步驟,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其次,计算各个指标的熵值:
最后,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2) 基于综合评价函数的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的方法与步骤,构建综合评价函数为:
式中:I(x)为文化创意产业跨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评价函数;j为跨产业融合评价指标的个数(j=1,2,…,n);Wj为评价指标的权重;Mij为跨产业融合第j个指标第i年份的无量纲化值,所得I(x)值越大,说明跨产业融合的发展状况越好,反之则越差。
式中:A(y)为文化创意产业跨区域融合发展综合评价函数;j为跨区域融合评价指标的个数(j=1,2,…,n);Wj为评价指标的权重;Nij为跨区域融合的第j个指标第i年份的无量纲化值,所得A(y)值越大,说明跨区域融合发展的状况越好,反之则越差。
式中:U为综合发展指数,反映跨产业与跨区域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水平对整体融合度的贡献;α、β为待定系数,该待定系数为上一步中已经求得的权重,即α为跨产业融合所对应的总权重,β为跨区域融合对应的总权重。
3) 基于耦合度模型的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本文借用物理学中的耦合度模型构建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融合发展模型,公式为:
式中:R为文化创意产业跨产业与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融合度,其值处于0~1,数值越大说明融合度高,数值越小说明融合度低;U为综合发展指数,D为融合发展度,主要用来衡量文化创意产业跨产业和跨区域融合发展水平的定量指标。
为了更加直观地比较性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程度,需对其进行等级划分。根据模型计算结果,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程度D的取值范围为[0.0,1.0],本文根据相关文献将其分为10个等级,如表2所示。
2.2 样本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苏浙沪皖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查找2011—2017年统计年鉴来搜集样本数据。在跨产业子系统中,本文选取产业发展环境、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和科技创新能力4个二级指标。其中,由于产业发展环境中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数没有直接的统计数据,本文根据就近原则,选取文化、体育和娱乐法人单位数量来代替,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数选取城镇文化、体育和娱乐从业人数来代替。文化创意产业劳动生产率在统计年鉴中也没有直接的数据,因此选用各省市全员劳动生产率来间接反映。科技创新能力通过选用各省市地区的R&D的经费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及有效发明专利数来体现。在产业经济效益中,直接用第三产业总产值、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以及文化及衍生产业的总产值来体现。在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及文化创意产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也都在统计年鉴中直接找到。
在跨区域子系统中,本文选取交通便利性、区域发展水平、空间集聚度3个二级指标进行表征。其中,区域发展水平中人均GDP、人均消费支出和恩格尔系数都可以从统计年鉴中直接找到或者计算得出,恩格尔系数选取各地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产业集聚度选取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中的大中型企业占比来间接反映,资源分密度用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数除以人口数来体现,园区可达性用各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每年的增加数量来体现,交通便利性中的民用航空客运量和接待入境人数这两个指标都可以直接从统计年鉴找到。
3 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评价
3.1 二级指标的比较分析
1) 产业发展环境。在2011和2012年,上海市的产业发展环境最好,但随后被江苏省超越。而浙江省在2013年以后稳步提升,安徽省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改善速度较慢。究其原因主要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上海市的中心地位得到确立,但随着长三角区域辐射能力的增强,在促进区域协调平衡发展赛程政策利好逐步偏向于周边地区。因此,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借助政策东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如在经济环境方面,由于上海市产业发展成本提高,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徽省受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偏好的影响,再加上自身原有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经济得到快速增长。而在文化环境方面,长三角地区存在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徽省不断改善营商环境,使得上海市在文化环境方面的吸引力逐步减弱。在技术环境方面,由于受到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使得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由上海市向周边地区转移。从图1可以看出,自2013年开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势已逐渐从上海市转移到江苏省和浙江省。而从总体上看,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发展环境也在逐年稳步变好,为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环境基础。
2) 科技创新能力。从图2可以看出,就科技创新能力而言,江苏省排名一直靠前,浙江省稳居第二,而上海市和安徽省分列第三和第四。主要原因在于上海市受钢铁、石化、汽车等传统产业限制,2011—2017年又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慢,知名的高新科技企业或互联网公司不多,目前上海的创新企业榜单上也以传统国有企业占多数。而江苏省借助上海市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的影响,再加上“双创”政策的利好,特别注重创新资源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如仅苏州工业园中的500强企业就达92家,位列全国高新技术园区榜第一名。而浙江省以阿里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巨头,带动了全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安徽省的科创能力虽然步后,但仍然稳步提升,大批科创企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从整体上来看,长三角科技创新能力也呈现出逐年变好的趋势,为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3) 产业经济效益。从图3可以看出,在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益方面,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安徽省的排次相对稳定,波动不大,其中江苏省的产业经济效益明显优于上海市和安徽省。主要由于2011—2017年江苏省和浙江省两地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补贴力度加大,两地政府也极其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如浙江省横店影视城是全国最大影视城,每年有大量影视作品在此拍摄。随着江苏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吸引着大量的文化创意企业入驻。上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发展较早,但有出现优势转移的现象。尽管上海市文化资源丰富,但发展成本相对也高,导致邻近的江苏省和浙江省成为许多文化创意产业入驻的首选之地。整体上来看,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稳健,尤其是在2015—2017年期间出现了加速增长的趋势,为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4) 产业结构。从图4可以看出,上海市产业结构明显优于长三角其他地区,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紧随其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上海市工业经济发展较早,再加上近年来制造业转移,服务业比重迅速提升(2017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占比已近70%),整个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而江苏省和浙江省第三产业占比刚刚过半,安徽省占比近43%。至2017年底,尽管江苏省和浙江省在产业发展环境、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方面占据优势,但无论是第三产业还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占比,上海市明显高于长三角其他地区。而从总体上来分析,整个长三角产业结构优化的速度明显慢于其他指标,在未来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
5) 区域总体水平。从图5可以看出,上海市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而浙江省紧随其后,甚至在2012和2014年超越上海市。虽然上海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指标表现不错,但恩格尔系数也相对较高,导致区域总体发展水平在2013—2014年被浙江反超。自2015年开始上海市的区域总体水平逐步提升,再次保持着领先地位。此后,江苏省和浙江省齐头并进,两地不相上下,保持匀速增长。而安徽省由于各方面原因,特别是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较迟,区域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从总体上来分析,长三角区域总体发展一直保持着匀速增长趋势,为未来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6) 空间集聚度。从图6可以看出,在2013年之前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度处于领先位置,但自2013年来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度发展放缓。这主要由于尽管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早,但随着2012年以来产业转移和分化给江浙两省带来利好,再加上强力的政策支持,江苏省和浙江省极大地提升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如2013年江苏省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度超过上海市,浙江省2016年超越上海市。而安徽省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受到的辐射和带动相对迟缓,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度远不及长三角其他地区。从整体上来分析,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效益正在不断提升,也加速了文化创意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融合发展。
7) 交通便利性。从图7可以看出,上海市在交通便利性指标上拥有绝对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且自古以来便是水陆交通要地,不仅拥有虹桥和浦东吞吐量极大的国际国内航线,同时拥有发达的轨道和公交等线路,载客量均居全国第一。而浙江省和江苏省空间范围相对较大且较为分散,尽管内部交通网络也日益发达,2016年在杭州承办的G20峰会等大型活动也加速了江浙两省与外界的联系,但总体上仍然无法与上海市相比。而安徽省在交通便利性上的表现相对较差。从总体上来分析,长三角的交通便利性在2013—2014年稍有下降,但上升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
3.2 一级指标比较分析
3.2.1 跨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比较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附加值极高的产业,在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既强化了自身的发展,也加速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跨产业融合起着先导作用,是跨区域融合发展的前提基础,可以促进区域一体化均衡发展。从图8可以看出,2011—2017年上海市在文化创意产业跨产业融合方面不具备优势,江苏省在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自2012年起便超越上海市,浙江省也在2016年开始超越上海市。而安徽省在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处于相对劣势。从整体上来分析,长三角跨产业融合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上海市原本的优势一直在向周边地区输出,区域范围内跨产业融合发展的势头良好。
3.2.2 跨区域融合发展水平比较
跨区域融合发展的优势需要依靠长期的积累,从区域的总体水平、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度及各地区的交通便利性来衡量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跨区域融合发展水平。从图9可以看出,在跨区域融合方面上海具有足够优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上海市占有明显的区位、经济、交通等优势,跨区域融合表现强劲。而浙江省2011—2017年也紧跟上海,跨区域融合的势头较好,究其原因在于浙江省与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国际进出港航班也逐年增加,公共交通設施得到不断改善,为文化创意产业跨区域融合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江苏省跨区域融合速度逐步提升,但优势并不明显。但江苏省不断完善交通网络,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步伐,未来文化创意产业跨区域融合速度将十分可观。安徽省在2013年间文化创意产业跨区域融合速度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保持增长态势,这与安徽省所处的区位有很大的关联。从总体上来分析,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跨区域融合发展水平正在稳步增长,说明区域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
3.3 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价
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体化融合发展水平由跨产业和跨区域两部分构成。结合图10与表3,对照表2进行融合发展程度划分,2011—2017年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最低为2011年的0.315 190 7,最高为2017年的0.515 901 9,在7年的时间里已经从轻度不融合到濒临融合到勉强融合,总体融合发展水平并不很高。這主要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在2005年前后才开始作为正式的产业部门独立发展,其本身的发展程度还没有成熟,导致整个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仍有待加强。从各省市的情况来看,上海市在2011—2015年的一体化融合协调度领先于其他地区,2016年被江苏省赶超。江苏省在2017年的融合协调程度已达0.59,逼近初级融合。到2017年浙江省与上海市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安徽省一体化融合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直到2017年仍处于不融合状态,但其发展速度最快,上升空间也最大。从整体上来分析,鉴于长三角各省市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尽管目前一体化融合发展水平还不高,但可以预见,未来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程度将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各省市之间的差异也将会逐步缩小。
4 结 论
本文通过对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评价后发现:1)2011—2017年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正在逐年提升,总体上处于勉强融合状态。2)从2011—2017年各省市的情况来看,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状态最好,其次为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但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总体上仍处于勉强融合状态,而安徽省则处于轻度不融合状态。3)从各省市的二级指标情况来看,在产业发展环境方面,2011—2012年上海市优于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徽省,但自2013—2017年,江苏省超过浙江省和上海市,安徽省则一直处于相对较后状态;在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经济益2个指标方面,2011—2017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安徽省的排名次序一直未变;在产业结构这一指标上,2011—2017年上海市一直靠前,浙江省在2013年超越江苏省,安徽省虽然靠后但在稳步提升;在区域总体发展水平指标上,虽然在2013—2014年浙江省短暂超越上海市,但上海市总体上要优于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徽省;在空间集聚度指标上,2011—2012年上海市表现最好,但随后在2013年被江苏省超越,在2016年被浙江省超越,自2013年起江苏省的表现最好;在交通便利性指标上,2011—2017年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徽省的排次一直未变。
为了推进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建议未来各省市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政策的春风,通过空间布局、业态创新、结构调整和政策优化等措施,加快形成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基本格局。二是各省市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采取差异化战略和错位发展的举措,在确保自身产业发展成效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水平。三是通过构建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产业协同发展体系,尽量避免区域范围内产业同构和同质化竞争,促成融合程度较低的地区实现产业功能转化,不断缩小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差异。
参考文献:
[1]冯根尧. 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发展: 浙江的选择与实现[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9(3): 63-67.
FENG Genyao.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choice and achievement in Zhejiang[J]. Journal of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9, 9(3): 63-67.
[2]卢志刚. 集聚区视角的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一体化研究[J]. 中国发展, 2014, 14(5): 79-82.
LU Zhigang. A research on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from a cluster perspective[J]. China Development, 2014, 14(5): 79-82.
[3]曹如中, 仓依林, 郭华. 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的理论认知与价值功能研究[J]. 丝绸, 2019, 56(10): 40-49.
CAO Ruzhong, CANG Yilin, GUO Hua. Research on theoretical cognition and value function of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J]. Journal of Silk, 2019, 56(10): 40-49.
[4]李雪茹. 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基于VRIO模型的修正[J]. 人文地理, 2009(5): 76-80.
LI Xueru.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al culture industry: an amendment on VRIO model[J]. Human Geograph, 2009(5): 76-80.
[5]鲍洪杰, 王生鹏.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 2010(8): 74-78.
BAO Hongjie, WANG Shenpang. Coupling analysis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J]. Industrial Technology & Economy, 2010(8): 74-78.
[6]陆秋洋, 陈玉慧. 厦门市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的实证研究[J]. 厦门科技, 2018(5): 8-15.
LIU Qiuyang, CHEN Yuhui.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fusion development level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 Xiamen[J]. Xiamen Science & Technology, 2018(5): 8-15.
[7]袁俊, 高智. 珠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 34(1): 108-112.
YUAN Jun, GAO Zhi. Measurement of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Pearl River Delta[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8, 34(1): 108-112.
[8]王爽, 邢国繁, 高一兰. 海口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价[J]. 对外经贸, 2018(2): 101-104.
WANG Shuang, XING Guofan, GAO Yilan. Th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in haikou city[J].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 Trade, 2018(2): 101-104.
[9]段婷婷. 中原城市群9市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度评价[J].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8, 33(2): 104-109.
DUAN Tingting. Evalua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9 cities of central plains urban agglomeration[J]. Journal of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2018, 33(2): 104-109.
[10]王冠孝, 梁留科, 李锋, 等. 区域旅游业与信息化的耦合协调关系实证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8): 1339-1350.
WANG Guanxiao, LIANG Liuke, LI Feng, et al.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tourism and informationization[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6, 31(8): 1339-1350.
[11]康保苓. 长三角构建国际文化创意城市群的策略研究[J]. 经济论坛, 2011(4): 120-123.
KANG Baoling. Strategic research on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city cluster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 Economic Forum, 2011(4): 120-123.
[12]楊国华. 论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J].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3, 7(1): 85-88.
YANG Guohua. On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al cluster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Pudong, 2013, 7(1): 85-88.
[13]奚建华. 环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战略竞合下的浙江抉择: 兼论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原则[J]. 浙江社会科学, 2009(3): 34-37.
XI Jianhua. The Choices for Zhejiang in the strategic competition-cooperation framework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n the greater Yangtze Delta region: a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for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Zhejiang[J].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2009(3): 34-37.
[14]朱旭光. 长三角文化产业集群模式的三维分析[J]. 经济论坛, 2009(4): 52-55.
ZHU Xuguang.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 model[J]. Economic Forum, 2009(4): 52-55.
[15]陈兵. 论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体化发展[J]. 经济论坛, 2009(5): 45-48.
CHEN Bing.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 Economic Forum, 2009(5): 45-48.
[16]张艳辉. 创意产业的融合功能研究: 共生演化视角[J]. 社会科学, 2015(5): 51-58.
ZHANG Yanhui.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function of creative indu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tic evolution[J].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15(5): 51-58.
[17]李静. 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J]. 管理世界, 2017(6): 182-183.
LI Jing.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and rural tourism industry[J]. Management World, 2017(6): 182-183.
[18]史征. 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 以沪、宁、杭三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视角[J]. 兰州学刊, 2011(2): 76-81.
SHI Zheng. Study on cooperation & development effective path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to Shanghai, Nanjing, Hangzhou thre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al park[J]. Lanzhou Academic Journal, 2011(2): 76-81.
[19]馮根尧. 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区经济空间的治理问题[J]. 当代经济, 2009(7): 93-95.
FENG Genyao. Problems of governance of economic space in 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 area in Yangtze River Delta[J]. Contemporary Economics, 2009(7): 93-95.
[20]鲁皓, 张玉蓉. 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动因实证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 2015(13): 124-126.
LU Hao, ZHANG Yuro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on of the fus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J]. Journal of Commercial Economics, 2015(13): 124-126.
[21]易华. 论经济新常态下文化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 学术论坛, 2017, 40(1): 145-149.
YI Hua.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al[J]. Academic Forum, 2017, 40(1): 145-149.
[22]朱蓉, 邢军. 推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J]. 江淮论坛, 2018(1): 50-53.
ZHU Rong, XING Jun.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creativity and related industries[J]. Jianghuai Tribune, 2018(1): 50-53.
[23]胡慧源.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路径研究[J]. 中国出版, 2016(7): 33-36.
HU Huiyuan.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and related industries[J]. China Publishing Journal, 2016(7): 33-36.
[24]黄赛, 张艳辉. 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基于泛长三角区域投入产出表的比较研究[J]. 软科学, 2015, 29(12): 40-44.
HUANG Sai, ZHANG Yanhui.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input-output table of the Pan-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J]. Soft Science, 2015, 29(12): 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