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聪
徐元杰是江西上饶人,他擒寇贼渠魁,救民于水火;在延平书院讲学,宣扬儒家学说。丞相史嵩之丁父忧,有诏起复,徐元杰上书反对。徐元杰暴死,引起太学生抗议。徐元杰之死成为千古之谜,但可以推断,他的死与他忧国忧民行为激怒权贵从而遭到迫害有一定关系。
徐元杰生平事迹
徐元杰,字仁伯,南宋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人。小时候,他聪明过人,每天读书数千字,都要冥思苦想,琢磨其中的道理。功夫不负有心人。“绍定五年,进士及第。”
考其一生,曾师从二位学者。他继承了朱子儒家思想,成为朱子再传弟子。
第一位老师是陈文蔚。据《宋史》记载:陈文蔚,字才卿,上饶人。生卒年不详,约宋宁宗嘉泰初前后在世。师事朱熹,尝举进士。曾馆于朱熹家,课其诸孙。又讲读铅山。端平二年(1235年),都省言其所作《尚书类编》,有益治道,诏补迪功郎。学者称之为“克斋先生”。陈文蔚著有《克斋集》十七卷。当时陈文蔚在江西铅山讲学,徐元杰听说后,前往铅山求学,拜在陈文蔚门下。
第二位老师是真德秀。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景希、希元,号西山,福建浦城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登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参知政事,对政务励精图治,是南宋著名的朱子学者,政治家、理学家,被称为“小朱子”,深受敬重。
徐元杰受老师熏陶,特别受真德秀影响至大,他曾经知南剑州,政绩突出。徐元杰知南剑州期间,峡阳有一批寇贼扰民,徐元杰本着“擒贼先擒王”的策略,擒获寇贼渠魁八人,将他们斩首,其余的人不再追究。徐元杰救民于水火,得到当地父老信任。当地父老奔走相告:“如果徐元杰大人不来,我们就已经成为他们的鱼肉,任其宰割了。”
南剑州有延平书院,徐元杰把当地的博士、诸生召集在一起,亲自宣讲儒家学说。
每当出现诉讼,徐元杰都要向双方讲解伦理道德,教化他们,诉讼者往往受到启发,很多人感激涕零,满意而去。
徐元杰还因地制宜,采取比较灵活务实的政策,尊重民意,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输苗听其自,阖郡德之。”徐元杰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戴。徐元杰因母亲生病离任,当地百姓闻风而来,拥挤在道路两旁,跪着挽留他。
徐元杰继承了儒家忠君爱国的传统,性格耿直,多次向皇帝上书。
嘉熙二年(1238年),徐元杰被朝廷任命为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徐元杰在任上敢于直言,“奏否泰、剥复之理,因及右辖久虚,非骨鲠耆艾,身足负荷斯世者,不可轻畀。又言皇子当置后及早立太子,乞早定大计”。而此时,谏官蒋岘正极力反对“置后”之说,于是徐元杰坚决要求外调。嘉熙三年(1239年),“召赴行在奏事,辞益坚”。
徐元杰在担任侍左郎官期间,更是屡屡上书皇帝:“言敌国外患,乞以宗社为心。言钱塘驻跸,骄奢莫尚,宜抑文尚质。”徐元杰兼崇政殿说书,每入讲,必定提前斋戒。“尝进仁宗诏内降指挥许执奏及台谏察举故事为戒,语多切宫壶。拜将作监,进扬雄《大匠箴》,陈古节俭。时天久不雨,转对,极论《洪范》天人感应之理及古今遇灾修省之实,辞益忠恳。”
徐元杰作为儒家学者,极力主张礼制。丞相史嵩之丁父忧,“有诏起复,中外莫敢言,惟学校叩阍力争”。徐元杰“时适轮对”,上书反对。大意是:我前天晋侍经筵,皇上问起丞相史嵩之的起复问题,我回答说皇上的命令過于轻率,人们的言论是不可能压抑得了的。陛下自然要尽陛下的礼节,大臣自然要尽大臣的礼节。陛下开金口要我发言,我如何能不尽力回答呢?近来看了学校的书籍,我感叹不已。大臣读圣贤之书,畏惧天命,害怕人言。家庭情况变化,有悲哀痛苦之事发生,这是难以改变的,但是礼制是有一定的规范的。我私下里想,如何能忽视送死这样的大事,随便下令而引起人们的议论!前天陛下下个命令很容易,引起士大夫议论纷纷,大义凛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陛下是天下实行三纲五常之主,大臣身任重职,是帮助陛下推行三纲五常的人。我自从听说陛下有起复大臣的命令,虽然不知道其究竟如何,是接受呢还是推辞?我以为,凡有孝敬父母之心的人,在父母去世时,没有谁不失声痛哭的。这是为什么呢?人心天理,人人都有,现在人们广泛谈论此事,千万不可使这件事传播到国外。陛下为什么不去悔悟,大臣为什么不固守礼义呢?我对陛下忠心耿耿,不敢诋毁陛下,只是希望陛下能尊重民意,为大臣爱惜名节而已。
徐元杰的奏疏出来后,朝野传诵,交口称誉。皇帝也察觉到他的忠诚,没有多久,取消了起复史嵩之之命。
杜范为相,又召集大臣讨论军国大事。徐元杰上书数十篇,所谈论的都是朝廷大政方针,涉及边境等,深谋远虑。
徐元杰之死
关于徐元杰之死,《宋史》如此记载:“六月朔,轮当侍立,以暴疾谒告。”皇上拜他为工部侍郎。“夜四鼓,遂卒。”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徐元杰死于何年,但是可以推断他是死于淳五年(1245年)六月。因为淳四年(1244年)十二月,杜范任右丞相兼枢密使,范钟任左丞相。徐元杰之死当在杜范任相期间。
徐元杰之死,引发朝廷震动,留下许多疑问,甚是蹊跷,《宋史》记载了一些可疑之处。在徐元杰死之前一天,他拜访了左丞相范钟回来,又向监察院刘应起写信,准备明天奏事。这天晚上,天气突然变得十分炎热,当夜他十分烦躁不安,“指甲忽裂”,去世。朝廷官员和太学诸生来吊孝,又是惊骇,又是哭泣。第二天,皇帝知道讣告后亦感到震惊:“徐元杰前天还侍立我身边,没听说他生病,如何死得这么快呢?”立即派遣太监去徐家了解情况。
不久,太学诸生通过讨论,认为徐元杰是中毒身亡,于是伏阙上诉,说:“过去有小人打击君子的事情发生,不过是流放君子,使他自然死于蛮烟瘴雨的地方。现在,蛮烟瘴雨不在岭南海边,而是在陛下的朝廷里。希望陛下奋发睿断,大明典刑。”
言官也认为徐元杰之死不合常理,“台谏交疏论奏,监学官亦合辞闻于朝”。徐元杰的两个儿子徐直谅、徐直方“乞以恤典充赏格”。
皇帝下旨,要求临安府逮捕医生孙志宁“及常所给使鞠治”。然后又改为大理寺审理,下诏殿中御史郑负责此事,悬赏缗钱十万,奖励知情举报者。大理寺正黄涛认为是中暑症状,徐元杰的两个儿子认为是无稽之谈,要求皇帝斩黄涛“谢先臣”。但是这一案件最终没有解决,海内人士为此伤心,皇帝悼念不已,赐给徐家官田五百亩,缗钱五千;赠徐元杰谥号“忠愍”。
徐元杰死因分析
徐元杰之死与徐元杰积极站在杜范、范钟等人一边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宋史》记载:范钟,字仲和,婺州兰溪(今浙江金华兰溪市)人。嘉定二年(1209年),举进士。历官调武学博士,添差通判太平州,知惠州。后迁刑部郎官、尚右郎官兼崇政殿说书,拜起居郎兼祭酒,权兵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同修撰。淳五年(1245年),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封东阳郡公。六年乞归田里,九年正月去世。赠少师,谥“文肃”。《宋史》说:“钟为相,直清守法,重惜名器,虽无赫赫可称,而清德雅量,与杜范、李宗勉齐名。”
徐元杰与杜范等人站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同时他们有受学朱熹弟子或再传弟子的渊源关系。《宋史》记载: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少从其从祖、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嘉定元年举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绍定三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迁大理司直。据史料记载,当时以杜范为代表的朱子门生同右丞相史嵩之、李鸣复等人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徐元杰曾经坚定地站在杜范等人一边。淳二年(1242年)六月,杜范任端明殿学士、同签枢密院事。两年后任同知枢密院事。李鸣复回京任参知政事,杜范不屑与李鸣复同殿为臣,出京而去。理宗急遣中使召回,敕诸城门不准出城。太学诸生闻讯,上书理宗挽留,并斥右丞相史嵩之与李鸣复权奸误国。史嵩之唆御史刘晋之、赵伦等并论杜范与李鸣复。理宗将李鸣复改任知州,杜范以原職提举洞霄宫。十月召回杜范任旧职。淳四年(1244年),史嵩之遭父丧,夺情起复,因主和议,为公论所不容,闲居十三年。徐元杰曾经上书反对起用史嵩之。史嵩之丁忧去职后,贤臣陆续起用。《宋史》记载:“元老旧德次第收召,元杰亦兼右司郎官,拜太常少卿,兼给事中、国子祭酒,权中书舍人。杜范入相,复延议军国事。”
淳四年(1244年)十二月,杜范任右丞相兼枢密使,范钟任左丞相。两人同心协力整肃朝纲,选拔贤才,驱逐史嵩之党羽全渊、濮斗南、刘晋之、郑起潜等。次年二月,宋理宗亲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赐杜范。杜范上疏五事:“正治本,肃宫闱,择人才,惜名器,节财用。”宋理宗命杜范制定政令,杜范又上十二事定国本系人心,以挽宋室。
徐元杰与范钟交好,拜访范钟一定是为国家大事。当时,南宋政坛风云迭起,许多政要退避三舍,范钟曾多次“乞归田里”。据史料记载,淳元年(1241年)、淳四年(1244年)、淳五年(1245年)、淳六年(1246年),范钟均提出归家休养的要求,这充分说明了当时政坛的复杂性。
徐元杰之死,与宋朝的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有密切的关系,与杜范为相后徐元杰上书数十篇有极大的关系。他谈及朝廷大政方针,支持主战派,遭到政见不同者(主和派)的嫉恨。主和派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暗中谋杀徐元杰,当在情理之中。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