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杰琳,熊军阳
(郑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口岸,是指经政府批准而设置的对外开放门户,有查验基础设施、监管机构,为货物、人员、交通工具合法出入国(关)境提供服务,通常设在港口、机场、车站、通道等处[1]195。口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2016年11月23日,我国海关总署印发《国家口岸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动内陆、沿边、沿海地区口岸协调发展,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河南省口岸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在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的同时彰显着自身的特色。但目前河南省口岸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亟待关切和回应。
检索发现,聚焦“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河南省口岸建设现状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而对河南省口岸建设现状的梳理,不仅在理论上可为我国对外开放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经验总结增添新的注脚,而且对河南省口岸建设实践厚植对外开放新优势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宁波、上海、福州、广州和厦门)设立在沿海地区。此后,口岸设置逐渐从沿海发展到沿江、沿运河区域,再延展到内陆。随着交通方式的多样化、便利化,口岸不再限于传统意义上沿海对外通商的指定港口,也指内陆或边疆地区那些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进行外贸、边贸的地方。
改革开放之初,先是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个特区,继之有上海、广州、福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由此,我国改革开放呈现全新布局。198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口岸开放的若干规定》,对口岸开放及其管理做出明确规定,从国家政策层面引导口岸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及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口岸开放也逐渐从沿海地区扩大到内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推动内陆地区同沿海沿边地区通关协作,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口岸优势互补,共同致力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实施。如今在“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的背景下,河南省作为内陆口岸的地位凸显,如何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为未来经济发展探寻增长点,是河南省在新形势下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1.中央和省政府为河南省口岸提供政策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视察河南时希望河南省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2]。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河南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快口岸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表1 河南省口岸建设获得的政策支持
搭乘中央政府政策扶持的“东风”,2018年,河南省发改委出台了一系列方案,诸如《河南省口岸建设重点工作推进方案》《河南省推进中欧班列创新发展方案》《中国(河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方案》等推进本区域口岸建设。2019年6月河南省政府口岸办印发《河南省口岸建设重点工作推进方案》,提出从“推窗”到“开门”提速通关,增强口岸服务“一带一路”的能力。在央、地两级政府的政策指引下,河南省口岸建设取得了显著突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推动全国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河南省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口岸经济。
2.优越的交通枢纽地位为河南省口岸建设奠定了基础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不仅是我国东西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连接我国大西北地区和亚欧大陆的门户,独特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为口岸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郑州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郑州航空港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新引擎。2015年11月,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通过国家验收,其单日交易额、纳税值、企业参与量均居国内前列,物流基地运转、仓储功能和物流配送效能显著提升。2017年4月,中国(河南)自由贸易区挂牌成立,明确提出打造现代新型交通枢纽,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河南省口岸建设着力推动中欧铁路建设和国际航空运输,利用交通枢纽优势加快推进“航空国际枢纽口岸”和“铁路国际枢纽口岸”的“双枢纽”建设。目前,河南省逐渐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港口”四位一体的口岸开放新体系,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关键节点作用。
近年来,河南省口岸建设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入驻,在口岸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1.口岸业务建设覆盖面广泛
河南省已初步搭建功能性口岸体系,是内陆地区功能性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省份。截至目前,已建成水果进口、冰鲜水产品进口、食用水生动物进口、澳洲活牛进口、肉类进口、粮食进口、汽车整车进口、国际邮件经转、药品进口共9个功能性口岸(见表2)。植物苗木花卉进口指定口岸也在申报中。
表2 河南省已建成功能性口岸基本情况一览表(1)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郑州海关官方网站(http://zhengzhou.customs.gov.cn/)及郭同欢发表于大河报2016年3月8日A11版的“航空港三周年:口岸集聚,让内陆郑州成为开放高地”;药品指定口岸数据引自栾姗发表于河南日报2019年12月31日第2版的“进口药本地‘进’ 缓解‘贵慢难’”。
“一带一路”建设扩展了河南省口岸业务的覆盖面。目前,河南省无论是贸易总量还是质量都居中部省份前列。2018年河南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增长23%,实际吸收沿线国家投资增长24.5%[3]。2019年第一季度,河南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18.9亿元,占比超过河南省进出口总值的两成多[4]。随着对外贸易口岸功能的多样化,河南省依托便利的航空和铁路运输,逐步建设成为以郑州为中心,以开封、洛阳为支点,辐射新乡、许昌、漯河等多个地级市的口岸体系,带动中原地区城市群发展。
2.“空铁陆海多式联运”发展模式成形
河南省对外贸易凭借的是交通枢纽优势。由于对外贸易状况复杂多样,单一交通方式往往不能独立完成运输业务,迫切需要结合运输目的地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运输方式。河南省口岸的“多式联运”方式,就是指在长途运输中,将不同交通工具结合,比如铁路与公路、铁路与航空等。凭借巨型货运站的中转集散功能,出口的商品首先通过海关检查,再经过相应的包装、检疫、税务核算等环节,或通过铁路运输到沿海地区港口的货物集散中心然后转运,或通过新郑国际航空港把货物发往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抑或利用高速公路进行短途运输运送至周边省份。通过“多式联运”方式,河南省口岸发挥了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及海上运输的优势,打造出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和沿海港“四港一体”的联动发展模式,为“一带一路”建设及河南省口岸的繁荣提供了便利条件。
与我国沿海地区口岸依托良港的海运和内陆水运、沿边地区凭借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不同,处于内陆的河南省口岸呈现的是“空铁陆海多式联运”发展模式。1997年10月,郑州铁路货运口岸获批为国家一类口岸,如今河南省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中国最大的零担货物转运站以及亚洲唯一运行时速达到350千米的高速铁路十字枢纽站;2017年,郑州新郑机场货邮吞吐量突破50万吨,成为全球50强货运机场。郑州口岸从2019年4月起全面实施7×24小时通关保障,全天“不打烊”,郑州—卢森堡的“空中丝绸之路”正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硕果。2019年12月中央有关部门将中欧班列(郑州)的“运贸一体化”模式作为典型在我国中欧班列中推广。作为内陆省份,河南省公路交通发达情形无须赘言,至于海运,主要体现在通过铁路运输到达沿海地区港口的货物集散中心进行转运上面。
1.“单一窗口”建设效果显著
“单一窗口”是指在通关中所需要的全部数据信息和手续均可通过一个平台快速办理。理论上,贸易商只需向业务部门提供标准化的电子数据,该平台就可一次性地在短时间内处理贸易商所提交的数据信息,即“一站式”服务。2016年7月,河南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意见》,制定三个阶段的发展计划,确保“单一窗口”建设稳步推进。同年12月,中国(河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正式运行,这意味着河南省开启了全球经贸“单一窗口”大通关时代,在中部省份率先上线货物申报、许可证申报、企业资质办理、税务支付等功能。2018年8月,河南省进出口货物整合申报工作开始实施,在全省18个地市全面铺开,各地市可以依靠郑州海关在本地设置的办事处就近办理业务。2018年河南“单一窗口”完成跨境进出口申报2 127万单,货值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和93%,创历史新高[5]。仅2019年前2个月“单一窗口”办理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业务1 515.7万单,货值22亿元,综合指标位于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前列[6]。2019年“双十一”当天,河南“单一窗口”跨境电商申报单量剧增,企业申报达424万单,是2018年同期全天的3倍,创平台上线以来的新纪录[7]。
“单一窗口”是河南省提出的“五区联动”“四路协同”特色发展模式的亮点,在国内率先应用于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的商贸合作中。2019年4月,中国与“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吉尔吉斯斯坦签署协议,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内开展“单一窗口”跨境电商系统技术合作。“单一窗口”极大提升了口岸的服务意识,它要求各部门明确责任、制定统一标准、共享信息、优化审批流程、提高企业通关的效率;另外,“单一窗口”通关申报免费制度也节省了市场主体的运营成本,并对违规收取服务费、办事效率低下的部门及时约谈或问责。
2.监管模式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2019年1月,河南省政府印发《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深化口岸监管创新,改善通关流程和作业方式。那么,监管模式如何创新?首先,实施“前置服务、事中查验、后续核查”,对口岸业务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查验,对非必要在口岸通关现场进行的执法作业前推或后置,提高现场通关效率;其次,全面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即随机抽选查验人员、随机抽取需要被查验的货物,及时公开查验的相关信息,使口岸通关流程透明化;再次,推行“属地监管”模式,鉴于查验场所地域分散,授权部分查验场地所在地市的海关部门查验,即异地委托监管;最后,加强海关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合作及信息共享,实现“申报单证、作业系统、风险研判、指令下达、现场执法”业务一体化,同时创新海关税收征管模式,推进税收无纸化改革。
为继续简化一体化通关流程,实施进口货物概要申报、完整申报(“两步申报”)通关模式改革,大幅压缩通关时间,郑州海关已批复同意新郑海关、郑州新区海关、郑州机场海关从2019年10月22日起开展“两步申报”通关试点工作。“两步申报”模式,即企业先进行概要申报,不需要同时提交全部通关申报所需要的信息和相关证件,仅需填写少部分的项目和物流信息,经审核批准后可以直接通关,货物运输结束后,只需在一定的时间内,按照相关规定完成后续申报工作即可。
河南省口岸总体建设主要以省会郑州市为中心,平台建设数量少、布局不均衡是一个突出问题。就功能性口岸来说,现有功能性口岸,除肉类进口指定口岸涉及焦作查验场、漯河查验区外,其他口岸地点均设在郑州。无可置疑,郑州是河南省口岸建设中空中、陆上、网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枢纽优势,这是国家赋予这一内陆地区各种口岸资质的重要基础。但是,河南省的整体发展、口岸业务的进一步拓展,难以依靠单个城市“一枝独秀”或者个别城市的支撑力量,即使大城市的引领作用是重要的。
客观讲,口岸分布不均、业务量集中的现状与城市的区位优势、交通方式特别是航空运输、铁路运输的便利性直接相关,比如进口水果、冰鲜水产品对时间的要求较高,依赖于航空运输;汽车整车进口依赖于中欧班列,郑州口岸的优势条件显而易见。但口岸中心城市郑州的辐射作用不够强,则是口岸业务集中、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2017年4月中国(河南)自贸区成立时,自贸区包含郑州、洛阳、开封三个城市,而实际建设中,航空、铁路运输在郑州地区优势集中,其他两个地区虽然承担了河南省口岸的一部分核心业务,但与郑州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更不必说中原城市群中那些地理位置偏远、区位优势偏弱的地级市了,这些城市或者受交通方式限制,或者缺乏相关平台(相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检验检疫场所)无法承接有关口岸业务。因此,如何发挥郑州对周边其他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河南省口岸建设全面协调、均衡发展,是谋求可持续发展的路向之一。
功能性口岸是口岸功能的拓展和延伸。在我国内陆地区,河南省功能性口岸可谓数量最多,种类最全。其中,肉类进口指定口岸是国内进口量最大、货源国和品种最多的内陆肉类口岸;水果指定口岸进口量居全国航空口岸首位;冰鲜产品指定口岸的进口量也居全国各航空口岸前列。但是部分功能性口岸运营显得疲弱,比如,粮食进口指定口岸的业务量相对偏少;国际邮件经转口岸业务领域和范围较为有限;肉类进口口岸业务量虽大但运营能力不足,查验场地和检疫速度需提升。
部分功能性口岸的运营能力较弱,主要原因是口岸的产业支撑能力不足。河南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服务于功能性口岸的业务链条层次相对较低,特色产业不够突出。肉类进口口岸之所以业务量大,正是与郑州、漯河等地肉类加工业的需求有关,但检验区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力量不足,也制约着肉类进口口岸的运营效能。国际邮件经转口岸的业务量偏小,原因之一是河南省整体上参与国际合作的程度较低,区域内城市国际化进程迟缓。不但其中心城市郑州与国际上其他主要城市的货运航线较少,而且中欧班列双向运营也存在常态化问题。业务量是口岸发展的支柱,如何扩量增效是提高口岸业务能力的着眼点。
传统口岸业务依托于纸质文件的审核,需要十几个不同部门的操作才能通关,由于各部门使用的操作系统和数据格式不尽一致,造成申报数据传递不畅,通关时间长、成本高而遭人诟病。河南省开通“一站式”口岸通关服务平台即电子口岸平台,业务相关部门可实现协同作业,整合各部门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各取所需,简化了通关手续,缩短了通关时间,降低了通关成本。采用电子化通关技术和“单一窗口”通关模式,使通关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但口岸如何综合协调各部门关系、打造一流的内陆口岸,依然是口岸必须直面的问题。
诚然,“单一窗口”一站式服务是提高效率的一大创新,但各部门要打破传统的组织机构限制,连接成一个“无缝隙”的整体并非易事。其一,口岸通关涉及海关、海事、检验检疫、码头等多个部门,素来是“强垂直管理弱横向联合”的状况,部门间数据共享、协作程度较低;其二,口岸由当地政府主导,起协调作用的口岸办与口岸各部门在层级上相同,无从属关系,也不存在法律性授权,口岸办协调功能的运行存在困境;其三,原本通关流程烦琐,审批程序多,不同部门有各自的业务内容和权力配置,如若协调不力,可能导致部门职能掣肘或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因此,如何协调各部门业务工作及其利益关系,是河南省口岸建设的要务之一。
口岸经济具有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特征。因此,国外市场的风吹草动以及资源价格的涨落都会对口岸进出口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一带一路”建设覆盖区域广阔,沿线国家众多,国情千差万别,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彼此间存在矛盾,一旦沿线国家发生政治突变或经济危机,就可能影响到口岸正常的运营秩序。此外,走私、贩毒、恐怖活动、洋垃圾等也是口岸面临的威胁。近年来,进口消费品的数量激增,河南省口岸对进口货物中存在的细菌病毒、昆虫以及草本类种子等检验检疫的难度上升,也增加了对进口水果、进口冰鲜水产品、进口食用水生动物、进口活体动物、进口肉类乃至进口粮食等货物的检验检疫压力。另外,传染病蔓延导致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也是近年来愈益受到人们关注的问题。
一方面,口岸面临的风险多端;另一方面,口岸作为一道“防护之堤”的建设仍存在不足,不仅表现在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物资保障不足,也表现在口岸人员防范危机的意识和应对能力较弱,都亟待增强。因此,在着力促进河南省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创新、产业互动融合和贸易便利化提升的同时,也应提高口岸整体安防管控水平,严把口岸进出境关口。
口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河南省口岸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河南省口岸应抓住机遇,探寻进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内陆口岸是继沿海、沿边传统口岸设置之后的一个创新实践,河南省口岸在内陆口岸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南省口岸起步较晚,发展历程较短,这是导致河南省口岸国际化程度低、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但后发优势也是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在研究和汲取沿海、沿边及其他内陆口岸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河南省口岸建设可以基于现实情形和发展的需要进行高起点规划,谋求高标准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意味着以长远的眼光统筹口岸规划,还需考虑加强与沿海、沿边以及内陆口岸的密切联系,实施跨区域协同运行。省政府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制定河南省口岸发展的宏观政策与方针,并做出具体分工,赋责到各相关部门,由各地市政府主导制定本区域运转方案及策略,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构建和强化口岸管理机构、检查检验部门与行业协会、商会、企业的沟通平台。不仅要谋划建立产业集群为口岸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而且要考虑口岸对推动产业链的延伸作用;不仅要关注口岸通关改革、管理机制革新、技术手段提升,而且要重视生态环境、知识产权的保护等。
河南省口岸对外的诸多业务主要依赖航空枢纽和中欧班列。为充分发挥“口岸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提升郑州航空口岸和中欧班列对外交往的水平。为此,要增加国外主要城市与郑州的航线,同时积极推动洛阳航空口岸扩大对外开放,增加国际航线,在特定条件下支持南阳航空口岸走进国际视野,分担河南航空口岸业务。在注重双向航线运营常态化的基础上,加强航空口岸的运输能力建设,促进国际集装箱运输业发展并增加国际中转货物量。中欧班列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交通载体。除了加强与中亚和欧洲国家交往外,也需要稳步推进向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延伸,推进中欧班列运营常态化、班次固定化。探索中欧班列运营新模式,通过与我国沿海港口(青岛、连云港、上海等)的合作,开辟省际班列和海铁联运班列新模式,加强跨区域口岸之间的联系与协同运营。
为优化口岸布局,促进中心城市业务转移,需加快郑州周边地区口岸平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申建指定口岸,推进以郑州市域为核心的河南省口岸系统实现业务转移,辐射到中原腹地其他口岸城市平台。一方面可以转移郑州这一核心地区的业务量,提高辐射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推动郑州市发展新的业务,更好地发挥其在综合发展方面的领军作用。为此,应抓紧落实河南省口岸建设重点工作推进方案,支持新乡、安阳、洛阳、商丘、漯河、濮阳、周口、信阳等市依托铁路、水运优势,启动建设一批国际陆港和口岸查验区[8],增强郑州铁路口岸集疏和辐射带动能力;支持洛阳、安阳、商丘、周口等市在主要铁路沿线(场站)和内河重要港口建设直接办理货物进出境手续的口岸查验区,构建与中欧班列联动发展的区域集散节点;支持洛阳、新乡等具备条件的地区开通至中亚等中欧班列(郑州)分支线路;开展中欧班列(郑州)进县区活动,建成中国(河南)特色出口农副商品展示中心,支持省内营销网点和境外集散中心、海外仓建设。
河南省功能性口岸的发展,需要拓展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布局。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及功能性口岸自身建设的不足,河南省提出打造“品类多、品质高、品牌亮”的功能性口岸体系。这需着重发展汽车及其零部件、农副产品、食品加工、服饰等产业,形成一批配套设施能力强、地域特色明显、集聚程度较高的产业基地,承接高端产业的转移。比如快速吸引一批高端医药企业落户郑州,使本省企业直接参与国际药品大流通、大循环,通过落地建设一批高端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相关配套产业延伸发展。与之相适应,构建贸易、物流、保税等体系完善的产业服务链条。这些是提升功能性口岸产业支撑能力的必要进路。鉴于部分口岸业务量不足,也可凭借便利的陆上交通,把其他省份的产品中转到郑州,再由中欧班列发往世界各地。
“单一窗口”作为突破传统通关模式低效的有效选择,它对海关、商务、工商、国税、外汇等相关口岸部门协作联动和综合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加强口岸营商环境优化,充分发挥口岸工作职能部门联席会议的职能,强化口岸建设重大问题的研究决策;把口岸工作例会制度化,切实解决口岸现场应急、查验、经营等协调问题。其次,实现口岸存储、物流、安全检疫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共建口岸信息数据库;通过无纸化作业改革,简化服务流程,创新协作方式,实现跨部门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再次,通过“单一窗口”等信息平台向进出口企业、口岸作业场站推送查验通知,增强通关时效的可预期性[9];加强通关企业、当地政府和口岸各部门的沟通,对于一些规模大或通关频次高的业务执行专项通关制度。最后,主动与我国口岸建设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对标”,借鉴先进区域口岸建设的有益经验,开展合作交流。
涉外性是口岸经济的本质属性。除对口岸走私、贩毒、恐怖活动、洋垃圾等风险提高警觉、严阵以待外,口岸如何防止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其他有害生物或病毒传入或传出,卫生防疫检疫工作显得愈益重要。为“筑牢口岸检疫防线”,2018年4月原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并入郑州海关,同时建设符合“一带一路”倡议的高标准检疫体系,使检验检疫队伍更加专业化,检验检疫更有效率,这是加强口岸防控公共卫生疫情、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重要一环。首先,加强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机制。由口岸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工作组对接直属海关应急指挥系统,由卫生检疫部门负责风险评估、技术指导,同时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包括应急预案、联防联控机制、应急处置工作流程等。其次,充实口岸一线卫生检疫力量,明确口岸卫生检疫岗位所需资质,强化人员培训和实战训练,培养一批业务技能熟练、工作经验丰富、具备专业资质的卫生检验检疫专业人才。最后,对口岸工作人员加强安全防护责任考核,同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比技术,提升口岸现场检疫效能,建立进口货物来源地信息档案,根据查验经验和货源地情况有针对性地检疫,严守国门生物安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