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

2020-12-23 08:05朱志红刘琦雯薛大维
关键词:资源型产学研共生

朱志红,刘琦雯,薛大维

(东北石油大学 石油经济与管理研究所,黑龙江 大庆 163318)

资源型城市是诸多城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分工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加深的产物。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较多且分布较广,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但同时,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在于产业结构单一会导致其他产业发展不平衡。此外,自然资源的逐渐枯竭、生态环境压力的增大以及民生问题等也是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安全息息相关。基于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能够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1]。

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服务模式,已逐渐被实践证明是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2]。近年来,国内外城市中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的应用和发展均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企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三个主要网络节点在观念和利益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冲突。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影响,对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各主体的协同合作,以及将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的知识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企业在市场中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基础

(一)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的内涵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在利益、资源、知识与文化上达到共享和风险共同承担的基础上开展的技术创新合作活动[3]。在产学研深度合作情况下,各行为主体可建立优势互补、相互兼容的耦合关系,实现对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集合和利用。随着我国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积极引导和企业对创新活动参与程度的提升,产学研合作主体间交流互动的次数不断增加,协同合作关系和互补资源的利用也更加有效,其合作模式也不再仅仅是以往单一的线性合作,而是逐渐向网络合作模式方向发展。此外,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间的合作还表现出很强的耦合特征和共生特征。因此,耦合理论、共生理论和网络理论能够为产学研合作的深度研究提供方向指引。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网络节点在共生网络环境中,通过不同种类共生模式在共生界面上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相互兼容、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耦合合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以联合形式进行充分的研究开发与互动合作等共生活动而形成的一种网络系统[4-5]。在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合作形式下,网络节点(产学研主体)间进行资源耦合、目标耦合、知识耦合和文化耦合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共生。共生环境为网络节点间的四类耦合提供环境支持。

(二)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的内涵

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是一种在正常波动范围内相对的、动态的平衡,指各网络主体间能够朝着相同的预期目标,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保持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的持续运行,并且在受到共生环境内外各因素的干扰影响时仍能通过内部自身调节使其持续稳定运行,从而使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始终保持稳定运行[6]。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表现在各主体能够按照约定好的目标和计划,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提高各主体协同互动和合作创新的效率和质量,节约运行成本,减少各主体间的矛盾,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同时通过互惠互利来稳步推进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的运行和发展。

(三)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及特点

资源型城市主要指将自然资源与城市融合,能够依靠自身蕴含的丰富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开采、加工以及出售等方式处理相关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资源型城市一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某种不可再生资源是该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城市高度依赖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二是资源的开发程度与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城市自然资源往往是有限的,如果储量资源逐渐枯竭,其城市经济也可能会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而走向萧条。我国资源型城市大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为我国建立工业化体系奠定了强大的能源基础,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随着自然资源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出现了衰退迹象,寻求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至关重要[7]。

(四)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定义及特性

城市的创新过程包括创新投入过程、创新实施过程和创新产出过程三个方面[7]。本文将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定义为: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城市内各创新主体能持续不断地加强创新投入,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平台网络支持以及各创新主体间的深度合作,从而保证创新项目的顺利进行。城市内创新主体间深度合作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贡献度的增加,不断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创新能力。

城市的可持续创新能力具有持续性、动态性、过程性和综合性等特性。首先,城市创新应是一个不断持续、不断进步的过程。其次,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系统的构成因素和评价指标是相对的、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再次,城市的持续创新是一个过程,资源型城市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来应对资源枯竭带来的困境。最后,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系统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会受到城市内外环境中众多因素的影响[7-8]。

二、研究假设

(一)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对资源型城市创新投入能力的影响

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是指企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等产学研主体合作整体的稳定,而非单方主体的稳定。产学研各主体有着共同的战略目标,且都认为能从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关系中获取最大收益以满足自身需求。产学研各主体的有效需求是资源型城市持续运行的生态因素,能促进资源型城市投入必要资源,以提高其持续创新的速度、规模和效率[9-10]。因此,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能够促进资源型城市在财力投入和人力投入方面的增加,且财力投入和人力投入二者相互协调、相互支撑,有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创新投入能力的提高。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1。

假设1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对资源型城市创新投入能力有正向影响。

(二)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对资源型城市创新实施能力的影响

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是一种动态和灵活的组织形式,其稳定性意味着只要产学研各主体关心共同的利益,就可以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资源型城市创新实施能力主要指产学研各主体在将资源转化为成果的动态交互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影响力。创新实施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是创新投入的直接延续[11]。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有助于资源型城市尽可能利用一系列创新资源,加快将先进的技术应用于新项目的开发,保障城市创新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完成。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2。

假设2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对资源型城市创新实施能力有正向影响。

(三)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对资源型城市创新产出能力的影响

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表现之一是其具有持久性,在共同的战略目标下,产学研各主体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在没有完成战略目标之前产学研各主体间的合作会持续维持。这种持续维持的关系会促进资源型城市新产品、新项目的市场实现,创新产出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贡献力、社会服务能力等对资源型城市的影响。资源型城市的创新产出能力是创新资源投入转化的价值形态,是其基于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的持续创新竞争力的现实体现[12-14]。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3。

假设3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对资源型城市创新产出能力有正向影响。

(四)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对资源型城市创新基础资源的影响

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是一种相对的稳定,并非绝对静态的。在资源型城市研发创新过程中,各产学研主体都能够及时调整创新资源投入的方向,做出相应改变,以不断适应组织的需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资源型城市合作基础资源主要体现在服务于产学研各方合作的高技术服务体系。高技术服务体系通过提供专业化的人才服务和技术服务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具有人才密集、知识密集、高附加值、低能耗等特征[15]。因此,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能够为资源型城市科技合作创新提供良好基础资源。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4。

假设4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对资源型城市创新基础资源有正向影响。

(五)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对资源型城市创新主体协同的影响

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能够引导和促进各网络主体自主地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维持组织的正常运行,加强各主体间的沟通交流和深度合作,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充分发挥各主体在组织中的作用和功能,实现对各类资源优势和能力的利用和融合,使各产学研创新主体协调一致,加强了创新要素间的高效配合和紧密联系,促进产学研各网络主体整体协同效应的提高,进而提升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16-17]。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5。

假设5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对资源型城市创新主体协同有正向影响。

(六)产学研主体协同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影响

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中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主体,各网络主体相互独立且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需求,主体协同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使各网络主体进行资源、知识、能力以及文化上的耦合,加强合作关系。通过主体间的协同作用,增强了各方之间的信任和科技研发的动力。信任是产学研各方进行有效合作的基础,在信任和安全感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发挥各主体的研发优势,为资源型城市创新项目运行提供良好的合作环境。主体协同是各网络主体间的良性互动,能够进一步提高各主体研发的努力程度和积极性,充分挖掘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最大潜力[17-19]。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6。

假设6产学研主体协同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

(七)产学研主体协同的中介效应

产学研各主体间的协同创新不仅是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组织中的有效形式,也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资源型城市为增强其可持续创新能力和完成绿色转型的需要,在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主体持续稳定的协同合作下,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创新活动,以较低的耗能换取较高的收益。产学研各网络主体协同创新以战略协同为基础、以知识协同为核心、以组织协同为保证,准确把握市场动态需求,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提高[20-22]。基于以上分析和假设5和假设6,提出假设7。

假设7产学研主体协同在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设置与数据收集

采用问卷调查法设置变量并收集数据,被调查者主要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神木、黑龙江大庆等国内重要的资源型城市。研究问卷的题目选项多来源于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中已有的成熟题项,并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合理编制,最终形成问卷调查量表。量表中除了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参与主体的基本情况外,其余选项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的形式。如在设置“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对资源型可持续创新能力有影响”这一选项时,根据被调查者对这一影响的认知程度,设置“完全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同意”“比较同意”“完全同意”五个等级。

采用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170份问卷,收回125份,剔除问卷中信息填写不完整、信息填写明显错误以及与本文研究内容严重不符的无效问卷后,最终剩余87份。其中,在所有调查对象中,企业高级管理层人员占24%,中级管理层人员占47%;企业专家占37%,高校专家占35%,科研机构专家占14%。在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所有被调查人员中,参与项目3年以下的人员占41%,3~5年的占48%,5年以上的占11%。从产学研合作的持续时间看,合作项目持续时间在3年以内的占样本总量的26%,3~5年的占37%,5年以上的占37%。本次被调查人员无论从学历还是工作经验均对问卷调查的内容有着较好的认知,能够较好完成问卷调查,样本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二)信度与效度检验

在信度检验方面,采用Cronbach Alpha系数检验问卷中变量的信度状况。在效度检验方面,选择运用验证性因素检验建构的效度。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见表1。

问卷中变量α值均大于0.8,说明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及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各变量具有较好的内在一致性, 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各变量以及相关因素的KMO值均大于0.8,且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 达到极其显著水平。这表明各因素有着较高的拟合程度,且有共同因子存在于母群体相关矩阵之间。另外,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是KMO的值大于0.5, 可以判定本次研究内容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综上可见,各变量的测量量度表在信度指标和效度指标方面均达到标准要求。

表1 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三)样本正态性检验

在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时,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通过若干次的试验观察其结果,利用所得结果估计出参数的大概值[23]。结构方程模型观测变量需要符合多元正态分布,可以利用偏度和峰度分析对样本进行正态性检验。若数据样本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则样本数据应符合中位数近似于均值、偏度不大于2且峰度不大于5的条件。本文利用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的偏度和峰度分别进行分析,见表2。

表2 各指标的均值、中位数、偏度和峰度

由表2数据可知,各指标的中位数均近似于均值,同时样本的偏度与峰度均符合上述条件,可知调查问卷样本符合正态分布。

(四)相关性分析

利用SPSS软件进行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以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为研究的自变量,以资源型城市创新投入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基础资源以及可持续创新能力为研究的因变量,同时以产学研主体协同为中介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24]。各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各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因变量与自变量以及中介变量之间同样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表3 各变量相关性分析

(五)路径模拟拟合

上述对样本的效度和信度检验以及相关性分析表明,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同时说明资源型城市创新投入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创新产出能力以及创新基础资源这4个因变量以及产学研主体协同这个中介变量与自变量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为了避免回归分析假设条件的限制,需要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验证[25-27]。利用AMOS软件对表1中的7个潜在变量进行因子结构分析,并进行模拟拟合,得到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影响路径分析图(见图1)。

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影响路径回归系数见表4。

图1 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影响路径分析图

表4 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影响回归系数

基于表4中的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影响路径回归分析,验证了共有6条路径会影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又由显著性的值可知均呈显著正相关,假设1—7均得到验证。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有助于资源型城市创新投入能力的提高。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的稳定性决定了各主体间能够协同配合、互相渗透,且各主体能够及时根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调整组织的形式和内容,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创新投入能力的提高,加快资金流动,产生溢出效应。创新投入能力是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可大大提高城市财力、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投入,充分的创新资源成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创新的主要基础。

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有助于资源型城市创新实施能力的提高。在稳定的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中,能够更好地将城市经济与科技水平实现统一,促进各类资源的创造和传播[28]。创新实施能力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创新投入能力的延续和施展。稳定的产学研合作能够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保障资源型城市顺利完成创新项目,实现创新目标,提高资源型城市创新的效率和质量,最终提升创新实施的水平和能力。

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有助于资源型城市创新产出能力的提高。稳定的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不能理解为企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三方的简单相加,而是三方之间有序的协调配合,创新产出是其重要功能,产学研之间各方稳定的合作大大促进了资源型城市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的产出,也增强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科技与社会的一体化功能。城市中大量创新产品、创新项目能够迅速进入市场,使资源型城市通过创新产出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为资源型城市创新基础资源提供良好保障。资源型城市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创新基础资源的保障,创新基础资源主要体现在企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在合作过程中对公共领域创新资源开发、创新技术活动以及创新人才集聚方面的投入。创新基础资源是确保资源型城市能够顺利通过创新活动提高城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保障[29]。

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能够通过产学研主体协同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提高。从产学研主体协同的中介角度看,稳定的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所形成的主体协同是资源型城市持续创新的重要实践方式,通过知识协同、组织协同以及文化协同能够将产学研协同创新很好地落实到产学研各方的合作过程中,维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在合作过程中的反复博弈关系,是提升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创新的强大动力。

(二)政策建议

1.提高资金支持力度

资金支持是促进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充分的研发资金能够为资源型城市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物质支持。政府应对产学研各主体间的重大合作项目和科研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从而降低资源型城市的创新研发风险[33]。此外,也可以设立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的研发资金管理体系,提高研发资金的效用,推动资源型城市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的创新和突破,从而提高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创新能力[30]。

2.实施税收减免政策

税收在企业正常支出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实施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能够提高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提升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的稳定性。一方面,应完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核算方法,对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实施税前加计扣除,减轻参加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研发创新项目的企业的税收负担。另一方面,对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的科研人员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上述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加强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的稳定性,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提高。

3.制定利益分配方案

产学研各主体间的创新项目合作应是一个持续稳定的过程,合理公平的利益分配方案也是提升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的关键。应通过有效的利益分配方案促进产学研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在合理评估各主体在合作过程中投入的资源、持续贡献度及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益分配[31]。同时,当自身利益受损时,组织应通过利益平衡机制对其进行评估,弥补其损失,减少因利益分配产生的不公平,维持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的稳定性。

4.完善承诺信任机制

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三者之间的承诺和信任是耦合共生网络稳定的基础,也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创新项目的持续进行[31]。产学研合作各方都应根据自身的科研能力和资源优势承诺尽最大努力完成创新合作项目对自己的要求,不做出损害组织整体利益的行为。同时应加强产学研各主体间的知识耦合和文化耦合,建立更加彼此信任的稳定合作关系,更好地保障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的稳定,从而推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创新发展。

5.加强互动协调机制

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组织系统,产学研各主体间的互动协调机制对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稳定性的维持至关重要。通过良好的互动协调机制,增加合作主体间的信任程度和主体协同能力,减少机会主义行为[32]。加强产学研各主体间的沟通交流和情感互动,减少合作的矛盾和冲突。通过互动行为促进产学研各主体间的相互学习和融合吸收,提升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的稳定性,提高资源型城市创新研发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资源型产学研共生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綦江:资源型城市创新升级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两大目标“”六大任务”
——图解《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