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志国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2)
随着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线路建设的推进,车站的数量迅速增加,它成为了市民在一座城市中接触最为频繁的场所,所处的城市空间与车站空间环境的设计尤为重要,空间环境设计的好坏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乘客的心理感受;同时车站的设计也需要体现场所精神和文化特色,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乘客在旅途中体验一次精神的旅行,减少压力和疲劳感。以北京环球影城地铁车站为例,在尊重公共交通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原理以及相关设计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美学原理的指导,通过相应的设计手法将其能够与城市以及其所处的地域形象相互协调,不冲突,并且营造出具有视觉景观特色的车站,能够作为地标性建筑为城市整体视觉形象加分。
轨道交通车站作为城市中重要的交通节点,集聚了其所在区域周边的大量客流,也串联起了与之接驳的公共空间功能,成为城市空间中的重要核心。车站不仅承担了公共交通的功能,也成为了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生活的各个要素在这里被吸引集聚成为一个复合点,然后又通过轨道交通的连接和地上地下空间的联系向外扩散出去。然而目前车站空间一体化建设仍存在以下问题。
(1)轨道交通节点作为汇集了各种城市公共功能并向其周边地区辐射的核心,本身应当具有吸引大量人流和集聚各种城市资源的优势。但是大多数车站仍处于封闭的状态,仅满足自身交通功能的需要,与周边城市功能联系较少,缺乏统一协调、有机整合和综合开发,使得车站周边的空间资源浪费或失衡,甚至为后续发展带来障碍和隐患。
(2)轨道交通节点与城市的联系空间缺乏合理优化的设计,舒适性差、衔接性差、开放性差。地下车站与地面、与周边地下空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过渡,在大多数车站设计和建设中,并没有把过渡空间进行精细化设计,仅仅把其用作车站的附属空间,从而造成车站与周边功能联系不够紧密,地下空间与地上之间的垂直转换也不够便捷自由,空间的多样性也受到极大影响。
面对诸类问题,以实例来论述轨道交通站点如何进行空间一体化设计。
北京地铁环球影城站是北京地铁7号线东延和八通线南延的终点站,项目处于北京环球影城度假区城市大道的东南侧,南侧为萧太后河南街以及主题公园的停车楼,西侧为进入园区的过街天桥,车站即设置在一块形如三角的区域内,是真正意义上第一座位于大型主题公园内部的地铁站(图1);同时车站与过街天桥一样将是未来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的主要入口,未来将分担50%的园区客流,是进入公园的重要前奏空间;因此,环球影城站不只是提供交通空间,它属于主题公园,更属于城市,是复合型的公共空间。
从主题公园整体功能分布可以看出,城市大道为游客进入园区的唯一路径,如图2所示所有交通方式均集中在城市大道南侧的市政设施中。除轨道交通车站外,萧太后南街作为贯穿度假区东西两端的干线道路,连接主题公园停车楼、公交场站与对外通道,承担大部分进出交通功能与串联度假区内各片区的功能,同时行人、公交、自行车、出租车及小汽车客流均需通过萧太后河南街进入南侧的停车楼,利用竖向设施上至过街天桥进入园区,城市大道的交通压力十分巨大。因此如何利用地铁在满足自身需求基础上,兼顾城市功能需求,打造一个多层次立体的交通空间,缓解其他市政设施的交通压力是非常必要的。
图1 原有进园流线示意
图2 园区道路示意
地铁站作为主题公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供安全便利的乘车环境是基本要求,同时它也是众多游客游览路线的起终点。2030年环球影城主体公园年客流量将高达3 000万人次,相当于故宫加八达岭长城的总和,其中65%将会是外地游客,环球影城站将会是新的文化交往的城市客厅,其空间品质将极大地影响游客对环球影城、对北京的印象。因此应当充分考虑车站公共空间的形式,营造舒适且赏心悦目的乘车环境。
因此,要打造一个完整的以轨道交通节点为核心的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主要解决以下3个问题。
(1)如何利用轨道交通缓解周边市政设施的交通压力。
(2)如何将地铁车站与城市公共空间相合。
(3)如何改善地下空间的空间品质
2.3.1 改善交通设计,优化交通组织
优化竖向节点:地下车站与城市空间的衔接以垂直交通节点为核心,其形式直接影响乘客空间转换的效率和质量;通过设置下沉广场将原本地下站厅露出地面(图3、图4),取消常规地铁出入口通道的形式,用一个展开的面迎送乘客,实现车站站厅与园区水平方向上的无感过渡,使空间转化节点直接化,乘客进出站的流线也更加清晰便捷。
图3 地下通廊示意(1)
图4 地下通廊示意(2)
打造立体交通空间:优化车站公共区布局(图5),将付费区一分为二,中部用非付费区分隔,并设置地下通道与道路南侧下沉广场连接,形成联系道路南北地下通廊。同时对停车楼进行改造,将大巴车、公交车、自行车等公共交通停靠点设在一层或地下一层,并与下沉广场设置接口实现互通,乘客可以下至广场穿过地铁车站进入园区,极大缓解了过街天桥的交通压力,而地铁站则成为了游客进出园区的第二通廊,与天桥共同承担园区的交通疏散。
图5 优化后的流线示意
2.3.2 地铁与城市公共空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从地下生长的车站:车站采用北高东低的地景式绿化屋面设计,使庞大的体形消隐于周边环境当中,建筑仿佛自然生长出来,也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个连续的公共绿化空间,如图6所示,避免了车站对城市景观的割裂,消除了传统车站的孤岛效应;同时车站顶部设置采光天窗,将自然光引入车站内部,使车站内外的乘客在视觉上实现地面和地下共享、室内与室外的交融。
图6 地铁站剖面示意
城市客厅:下沉广场不仅作为地铁站重要的人员集散空间,同时也可以作为周边市民平时的娱乐场所(图7)。广场景观采用动感的设计流线、简洁的景观色调以及抽象的电影场景,打造一座科幻、未来的地铁公园,同时车站内部装修风格与室外保持一致,保证了南北景观的连续性,共同成为服务城市的公共客厅。
图7 北京地铁环球影城站效果示意
2.3.3 改善车站环境,保持品质同一化
(1)引入自然光,改善地下空间品质
地铁于北侧和顶部设置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可以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光线,同时在站厅与站台间的楼扶梯洞口处,设计大面积的开洞,使自然光可以直接射至站台候车空间,为地下公共环境带来多姿多彩的光环境氛围。
(2)改善室内物理环境
地下公共环境空间的空气环境是塑造舒适内环境的重要方面。车站公共区针对性地采用了分层空调的气流组织形式,对人员活动区域进行空调送风:公共区两侧及南侧布置送风管,采用喷口送风,中间区域设置6处立式空调柜,全面覆盖整个站厅。同时车站北侧还设置可自动开启窗用于自然通风,增强了室内空气流通效率,改善了地下空间中的空气不流畅、憋闷的感觉。同时在车站设计中对室内外风环境进行了模拟,确定了冬季的开门方案,如图8所示,在深蓝色冷风处布置门斗,减少冷风的侵入,提高了冬季室内空间的舒适度。
图8 室内外风环境在站厅层模拟
(3)采用艺术照明,打造梦幻空间
为保持车站与园区品质的同一性,车站内部引入了多媒体艺术照明技术:如图9所示,车站天花由穿孔板与LED点光源结合形成伞状柱多媒体艺术体系,可体现重大或特殊节日气氛,通过智能控制与天花涟漪状弧形灯带有机融合,实现梦幻的效果;站台天花设置横向暗藏RGB氛围光,在特点时段与站厅氛围照明遥相呼应,同时在艺术休息座椅、玻璃栏杆及垂直电梯等部位设置点缀光源,营造了十足的梦幻空间。
图9 车站艺术照明效果
越来越多的轨道交通车站出现在了城市不同的区域内,影响着城市空间形态。如何将这类轨道交通车站建设在城市中而不破坏城市原有的形态体貌,并能为区域内的整体形象增添光彩和亮点,最大程度上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并运用在实际设 计过程中的课题。本文提出的一体化空间设计策
略,将站点与所处区域内的地域文化和自然景观相呼应,在改善交通组织的基础上,低调的消隐建筑形态,融入城市区域中,并与城市形象进行良好的互动,从而达到与城市空间一体化的融合。总之,地下车站的建筑设计,需要将其放在城市空间中,与周边的环境形象相融合,保证空间品质的一致性,将一体化设计的思维贯穿于建筑设计每一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