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昆昂 李书生
(河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81)
食用菌产业不占良田、投资少、见效快,因其栽培料主要是农业副产品、农业废弃物和加工业下脚料,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显示了“富营养、节资源、保生态”的强大产业优势,是推进循环农业、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的朝阳产业,已成为继粮、油、蔬、果后的第五大农业种植业[1-2]。食用菌产业对地理条件、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的要求相对较低,适宜作为精准扶贫的首选产业,也是大健康产业的新领域[3]。
产业扶贫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4]。近年来,在精准扶贫政策的稳步推进下,河北省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现已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但在具体的扶贫实践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了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应着眼于区域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提出切实可行的产业提升策略。
目前河北省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丰富,有香菇、平菇、金针菇、滑子菇、杏鲍菇、双孢蘑菇、姬菇、白灵菇、黑木耳、真姬菇、灰树花、秀珍菇、毛木耳、草菇、茶树菇、银耳、大球盖菇、北虫草、香口蘑、鸡腿菇、灵芝、竹荪等[5-8]。据统计,2017年河北省食用菌年总产量276 万t,产值为213 亿元,其中香菇产量为 163.2 万 t、平菇 62.6 万 t、金针菇 14.1 万 t、滑子菇16.5 万 t、杏鲍菇 8.3 万 t、双孢蘑菇 7.7 万 t,全国排名第四位。
河北省平泉(市)、丰宁县、易县、阜平县、平山县、灵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食用菌主产区。笔者走访调查发现当地的食用菌主栽品种出现退化、老化现象,制约了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9]。例如:在河北省山区广泛栽培的浅黄色金针菇主栽品种苏金6号,具有颜色金黄,基部褐变短等优点,近年来出现出菇不齐、产量下降和抗性减弱等现象;平泉主栽香菇品种香菇灵仙1号,具有早熟、硬质、肉厚和“矮坛子”状等优良特征,近年来出现品种退化,表现为易开伞、产量下降,而优质香菇品种808,近年来也出现畸形菇增多和产量下降等现象;平菇主栽品种科佳 1 号、2026、89 是栽培 20 多年的老品种,出现不同程度退化,科佳1 号和2026出现抗性、产量下降,而89则出现低温不出菇现象。灵寿县的杏鲍菇主栽品种杏鲍菇一号、杏鲍菇二号等由于菌种退化导致抗杂能力减退,出现大面积污染;平山县的黑木耳主栽品种黑威15、平菇主栽品种2028等菌种由于抗性差导致严重减产;丰宁县则缺少低温型香菇品种。
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农业废弃物,包括植物性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林木枝条、杂草、落叶、果实外壳等,动物畜禽粪便和农副产品加工废弃物等,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农业废弃物不仅是一个资源利用问题,也是一个环境问题。随着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和替代能源的应用,使得大量的农业废弃物被随意丢弃,不仅浪费资源,还造成环境污染。食用菌可利用木屑、畜禽粪便、棉籽壳、玉米芯、米糠、秸秆、花生饼、大豆饼、果壳、果渣等农业废弃物,菌糠不仅可以二次出菇,还可制成有机肥还田,是典型的绿色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10-16]。据统计,2016年河北省食用菌产业利用秸秆234.4万t,利用畜禽粪8.4万t,开发利用盐碱荒地453.3 hm2,菌糠直接还田3 713.6万t,加工为饲料 1.2 万 t,加工为有机肥 9 411.76 万 t,实现了农业废弃物在生产中的高效循环利用,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农业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河北省的白洋淀和衡水湖每年产生大量的芦苇,据统计,每年干品可达五万t。虽然在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环境平衡方面芦苇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但由于近年来芦苇加工业的萎缩及收割费用的上升,导致过多的芦苇腐烂在水中,吸收的氮、磷也再次回释,重新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引起水质的恶化。芦苇茎秆坚韧,纤维含量高,有机物含量 79.3%,氮 1.01%、磷0.26%、钾0.24%,若利用芦苇作为新型的食用菌栽培基质既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也避免了过多的芦苇造成的水体污染。目前其他省份已经有了芦苇栽培食用菌的先例,成功栽培的食用菌种类有:平菇、香菇、竹荪、秀珍菇、鸡腿菇、姬松茸、茶树菇、双孢蘑菇[17-21]。
2.1.1 河北省平泉县(市)食用菌产业扶贫措施和扶贫效果
2017 年河北省62 个贫困县的食用菌年产量达178.9万t,产值151.9 亿元。其中平泉县(市)是河北省食用菌发展最好的县,年产值达56 亿元,食用菌产业也是平泉县特色优势产业,依托扶贫贷款扶持的生产大户达8000 户、养殖园区43个、大棚2万个,这些惠民利民措施使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 930元。平泉县(市)实施推广食用菌产业“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的“三零模式”,将共享理念创造性地贯穿到产业扶贫中,同时充分发挥高校优势,成立11 家食用菌产业相关的科研机构,为当地食用菌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使得平泉县(市)栽培的食用菌种类多样,质量以及产量也更胜一筹,逐渐形成了以香菇为核心,多种食用菌品种相互补充、生长周期相互协调、多种模式周年生产的格局[22-23]。食用菌产业在平泉的快速持续发展使得当地的土地得以有效利用,更让当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提升。
2.1.2 河北省阜平县食用菌产业扶贫的发展策略和实施效果
阜平县地处河北省西部的太行山东麓,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革命老区,全县有13个乡镇、209个行政村,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7%,其中有一半多是贫困村,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54.37%[24-25]。2014 年底,该县有329 个食用菌大棚,年产量不足1 000 t,产业基础薄弱,但该县气候冷凉、果木枝条丰富、贫困人口多等,具有发展食用菌产业所需的多方面优势[26]。在省市农业部门的帮助下,2015 年阜平县作为食用菌产业扶贫试点县,现已逐渐形成“一核、四带、百园覆盖”的产业布局,建成“一会、两组、十企、百社”服务体系。以香菇为主,毛木耳为辅,兼顾发展秀珍菇、茶树菇、灵芝等食用菌品种,到2017 年底,全县13 个乡镇食用菌基地面积达2 144 hm2,一期栽培总量可达3.2 亿棒,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现已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
食用菌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等优点,常作为精准扶贫的首选产业。产业扶贫作为行之有效的实现路径应发挥更大的战略作用,但是在具体的扶贫实践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2.2.1 扶贫手段片段化,导致扶贫效果不可持续
将食用菌仅仅作为一种扶贫手段,在配套设施不完善,栽培人员缺乏经验,产品缺乏销路的情况下采用单纯发放菌棒的方式,而没有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考虑,致使食用菌产业条块化、碎片化发展,扶贫效果不可持续,造成扶贫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2 扶贫项目立项时缺乏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
首先,在食用菌的品种选择上,倾向于套用成功模式,而忽略当地特色优势品种的挖掘、区域的均衡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导致品种种类覆盖率低、产品价格低廉或季节性过剩;在项目审批方面,大多选择效果立竿见影的项目,而避开周期长、花费精力多的项目,如食用菌的新品种选育工作,导致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良新品种缺乏;扶贫企业经营状况和生产效益不乐观,常出现政策性停工停产等,很难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难以实现辐射带动作用。
2.2.3 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缺乏有效监管和考核机制
扶贫资金管理严、使用程序复杂,地方又无相应配套资金,造成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往往出现一边是大量扶贫资金闲置,一边是发展还不健全的食用菌产业需要持续性的资金投入;另外,扶贫项目进程监管与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扶贫资金使用存在一定的风险。
2.2.4 贫困人员的参与度低,专业人才缺乏
单纯的给予菌棒和补贴的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调动起贫困人员的脱贫积极性,其脱贫源动力不足,依赖性和惰性却增强;同时贫困者缺少食用菌知识和栽培技能,对食用菌市场的认知水平也有限,这些也影响了其从事食用菌生产脱贫的积极性。
2.2.5 主栽品种退化、老化严重,适宜河北省地域的新品种缺乏
菌种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但是由于菌种保藏不当、传代次数太多等原因,主栽品种普遍出现退化和老化的现象,导致了栽培效益的逐年下降;另外,由于新品种选育工作进展缓慢,耗用经费多,知识产权极难保护,导致食用菌种质资源创新投入严重不足,造成河北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菌种少,尤其适应河北地域的新品种匮乏。
2.2.6 食用菌产业链短,扶贫效果不持续
当前,河北省市场上常见的食用菌多为初级加工的产品,比如干制产品(香菇、黑木耳、银耳等),盐渍产品(红油金针菇、盐渍杏鲍菇等)。产品加工方式单一也加剧了食用菌的区域性、季节性产能过剩,影响了食用菌产业扶贫中的效果及持续性。
为了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更快、更好的发展食用菌产业,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发展策略。
食用菌产业扶贫政策的制定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着眼于区域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产业资源,以产业发展为最终目标,制定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及监督机制。培育农民现代化经营理念,提高农民的市场化意识和专业技能;整合各渠道培训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提高生产者专业技能、市场意识。
一是智力扶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坚持扶贫先扶智,开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工作,进行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菇农技术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二是应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鼓励河北省内高等院校联合共办食用菌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
加强具有河北省区域特色的食用菌品种的新品种选育工作,加大持续性经费投入力度。在育种方向上应更加多元化,如适宜不同区域、季节、栽培模式的品种,工厂化生产及加工专用品种的选育。此外,香菇、木耳等木腐菌将受到原材料因素发展受到制约,所以应加大发展草腐菌,如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平菇等,在缓解菌林矛盾的同时还可消耗大量的农作物秸秆。河北省目前珍稀食用菌种类还较少,可结合当地特点引进不同种类的珍稀食用菌品种,促进食用菌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农产品加工是调节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有效手段,发展食用菌加工产业是解决产业效益低下的重要措施。《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专项中明确了要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营养强化食品,食用菌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具有药用价值,研发生产食用菌周边产品具有极大的市场前景。采用初级加工与深加工相结合,实现食用菌产品品种结构的多样化,延长食用菌的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
食用菌产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和县域经济增长的“五增”产业[27]。食用菌的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在增加农民就业、加快脱贫致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食用菌产业扶贫过程中实施者的主导、扶贫受益者的参与、扶贫资源的配置、监管制度的有效性等均是影响产业扶贫实际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只有最大限度地推动这些因素的互相衔接,才能实现整个产业资源的高度整合,最大程度发挥食用菌产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此外,要加强适宜河北地区域特点的自有新品种研发及保护,继续深入发展食用菌深加工产业来保证河北省食用菌产业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