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翠娥
中医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我国中医诊病治病可谓深入人心,几乎男女老少尽人皆知。随着现代互联网传播技术的普及应用,中医药知识广为传播,广大公众对中医的很多基础知识及特色了解不少,如有关中医的阴阳平衡、辨证论治、奇方异法、护佑健康、中医的用药之妙等,本期我们就中医用药之妙的话题继续与大家分享。
中医使用最为普遍的药物疗法离不开大自然中的各种药材,当我们细数林林总总的各类中药材,就会发现中药材的取材之广着实让人惊叹不已。
我们最熟悉的各类草药来自祖国的广袤大地,来自大江南北崇山峻岭中的山上林下,有各类花花草草果皮类,如金银花、玫瑰花、代代花,青蒿、忘忧草、甘草、黄芪、陈皮等;有各种块根类、菌类,如人参、党参、葛根、灵芝、猴头菇等。还有取自江河湖海或曾翱翔于天空的动物类的药材,如麻雀、鹿茸、牛黄、虎骨、麝香、鹿角龟、龟板、牡蛎、蝎子、蜈蚣、蛇类等。还有些是药食同源的,如薏米仁、红豆、绿豆、黄豆、鸡肉、鸡蛋、羊肉、海参等。
在常人眼里普通的花花草草,有些甚至是有毒之物,但是在中医人眼中,他们都是能够治病的良药。
大自然中存在的普通之物之所以能够成为治病救人的良药,得益于我们的祖先以超人的智慧和胆量,他们跋山涉水尝百草为我们筛选出可以治病救人的各种药材,总结出丰富多彩的组方、对药、独味药、药串以及各种各样的用药方法。每每想到这些,我就情不自禁地惊叹我们祖先的伟大,并为祖先的大智慧赞叹不已。
中医治病根据病症需要,用药配方讲究合理配伍,常采用君臣佐使的中药配伍使得各味药材在方剂中互相协同、互相制约,共同形成最佳合力来应对病症。有时还会采用独味药、对药、药串等药简功专的方法。
中医用不同的药物特性应对不同的病症,给药方法也是丰富多元的,相同的药物由于给药方法不同,其疗效会大相径庭。有些给药方法是我们熟知的,但还有更多精妙绝伦的给药方法大家却不一定知晓,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中医给药方法之妙吧!
以我们日常最熟悉最常用的口服汤药为例,其煎煮、服用方法是很有学问的,通常是先将中草药放在煎药器皿(以砂锅、砂壶或搪瓷锅为好,忌用铁锅)中,加冷水没过药材1寸为宜,浸泡30分钟,大火煮开,改小火慢煮20分钟左右。
如处方中注明有先煎、后下的药材,则需按要求将先煎的药材放入清水中开锅后煎煮10~15分钟,再将其余泡好的药材放入同煎,有些质地坚实的药材先煎的时间需要再延长5~10分钟。如注明布包煎,则需要将该药材用棉布或纱布包好与其他药材同煎。如注明后下的药材,则需要在药煎好前5~10分钟时再放入同煎。
这样的煎煮方法是为了保证药效最大化,如药材需要冷水泡30分钟再煎,是为了将药材干品慢慢浸润,便于煎煮时释放出更多药性。先煎的药材需要煎煮时间较长,才能释放出药性,后下的药材一般具有挥发性芳香气味,久煮就会将有效成分挥发而失去大部分药性。
煎药一般要煎煮两次,第二次煎煮时水量酌减,一般水量与药材齐平即可,水开后煎煮15分钟。两次煎煮的汤药混匀,汤药总量一般为300毫升左右,小儿酌减。滋补类中药两次煎药时间需遵医嘱适当延长。
如有注明烊化冲服的药材,则需要将该药材单独打碎,放入笼屉中蒸化,再与煎好的汤药同服,如阿胶等;要求冲服的药材,则是随煎好的汤药一同服用,如川贝母粉、三七粉等。
服药方法:一般有温服、热服、冷服之分。温服,是指汤药的温度达到与口腔温度相同时服用。热服,是指汤药需趁热服用,大多治疗伤风感冒类的中药需要热服,利于驱寒活血,达到发汗的效果。冷服,是指汤药冷却后服用,一般用于解毒、止呕、清热类药。
顿服,是指当天药量的全部汤药一次服完,适用于剂量小、药性比较竣烈的药,能集中药效,直中病症,一般适用于通便、化瘀类药。
频服,是指持续频频服用,一般用于咽喉肿痛、呕吐等病症,目的是可以让药液频频接触患处,促进局部病变较快好转。
还有些特殊功效的药需要用特殊的服用方法,有些还需要使用药引子。
所谓药引子,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指某些药物具有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达到医生预期的病变部位或某条经脉,对整个药方的药力起到引导作用。一般情况用于送服中成药的居多。
如生姜水,单独煎煮取汤,送服中成药,多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的中成药。而红糖水多用于送服治疗妇科血寒、血虚的中成药。以酒送服,黄酒或白酒具有快速进入全身血脉的特点,多用于将酒温热后送服治疗风寒湿痹、血寒闭经及跌打损伤的中成药。此方法可以引导药物的药力尽快达到病变部位或者病变所属的经脉,起到药力速达、提高疗效的作用。
还有些药物需要特殊的服法,如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需要将黄连阿胶共煎煮,待药液温热不烫时,将鸡子黄加入混匀后服用。黄连清降心火,阿胶滋阴润燥,生鸡子黄补中气、温肾阳、补津液,大温、大补。此方法对中下阳虚、身热不退、夜不能寐者有奇效。
服中药期间饮食也是有禁忌的,比如:服用滋补、补气类药物,如人参、黄芪等药物期间不宜食用萝卜等破气的食材;服用温经通络、驱寒逐湿类药物时应避免食用寒凉类食物,如黄瓜、苦瓜、冬瓜、海鲜等;服中药期间最好不要饮茶,茶叶中的鞣酸会降低药效,如果饮茶已经习惯,服药后两小时再饮;服用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的中药时,尽量避免食用油腻、大荤类食物;服用止咳、治疗咽喉炎一类药物时,需要暂时停止进食辛辣、刺激类食物等。
除了最常见的口服以外,中药给药方法也是非常多元的,在古代名医张仲景时期总结并传承下来的就有十多种。
洗身法:将处方药材熬煮成水,局部洗患处或泡浴洗身,可用于治疗皮肤病、风寒感冒类疾病。
药摩法:取对症之药材,制成药粉或煎成浓汁,反复摩擦患处,或敷于伤口进行包扎。某些药性竣烈或有毒性,不宜口服,用此法既可治病又可避免药物副作用的伤害。
含咽法:以对症之药浓煎成汁,口中含药汁一定时间,再慢慢咽下,对于口舌生疮、无法发声或声音嘶哑等病症,此方法比口服药效果倍增。
舌下含药法:将对症药材置于患者舌下的方法。常被用于救治猝死患者,古医书记载仲景名医治疗昏死病人的医案,病人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令人以桂屑着舌下”。这种方法比现今常用的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早了一千多年。
搐鼻法:以对症之药材,制成细粉末,对着患者的鼻孔将药材粉末人工吹入鼻腔,一般适用于患者昏迷无法进食药物甚至呼吸暂停的紧急情况,多用性味竣烈气味刺鼻的对症药材,使患者在草药气味的强烈刺激下,冲开气道恢复呼吸,起死回生。古方中记载,仲景名医猝死方中,有“吹皂荚末鼻中”的医案。在古代尚无输液技术、人工呼吸技术的情况下,此方法可谓神来之笔。
灌耳法:中医认为七窍相通,因此古时遇到患者昏迷时,也会用到“捣薤汁灌耳中”的方法,薤汁灌耳,能开结通闭,有助于昏迷患者的救治。
掺药法:是古代常用的外用药的一种方法,常用于治疗刀剑创伤,对皮肤、肌肉、筋骨的刀伤以及各种疮疡类疾病。以止血、定痛、解毒、除风散痹功效的中草药,制成粉末,直接掺于患处,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效果很好。
烟熏法:是一种将药材置于两只弧形瓦片相扣的空间点燃,使药材的燃烧烟气直接熏于患处的一种方法。古医书记载:“狐惑病,蚀于肛者,以雄黄一味为末,筒瓦两枚合之,烧向肛熏之”。雄黄煅烧后,可分解成砒霜,毒性很强,对肛门处的风、毒、虫疾疗效较好。后人根据此原理,用砒霜制成治疗痔疮等疾患的外用药。
坐药法:以对症之药材,制成粉末,用适量面粉和匀塑型,用棉花或棉纱包裹,放入患处。常用于妇女阴道炎、宫颈炎、子宫湿寒等症,古医书中有记载,妇人子宫寒湿,以蛇床子坐药,功效倍增。
坐浴法:以对症药材煮水,对患处局部蒸汽熏、坐洗的方法,常用于治疗阴部、肛门部的病症。古医书中记载:“苦参汤,苦参一升,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渣,熏洗”。对因湿、热、风、虫引起的肛部、阴部湿疹等症,坐浴熏洗效果很好。
点烙法:是古人用于治疗龋齿的一种方法,以对症之药制成粉末,用蜡或猪油将药末融在一起,用特殊的工具蘸药液滴于患处。古医书中记载:“小儿疳虫蚀齿方,雄黄、葶苈二味,末之,取蜡或猪脂溶,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雄黄、葶苈相配,有驱虫止痛之功效,以温热的药液滴入龋齿空洞内,可以直中患处,驱虫止痛,还可以借用蜡或猪油脂液体流动贴合空洞并可以凝固封口,使药效能持续发挥作用,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渍脚法:以对症之药材,煮成药汤,将患者的脚浸泡在温热的药液中没过脚踝,以此法治疗吐血、头痛的医案很多。如今很多名医大家总结出很多辅助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病、关节炎病的泡脚泡腿良方。
蜜煎导法:把蜂蜜用小火煎至饴糖状,用手塑型至合适大小,放入病患的肛门内,治疗严重便秘闭塞之症的方法。古医书记载:“仲景将蜂蜜火煎至如饴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内谷道中,治疗燥屎已至直肠,无法排出的疾患”。此法是借蜜煎润窍滋燥的巧力,收导利排出之功效。后人又扩大了仲景发明的该方法的应用范围,如消痔锭、肛裂锭等方法。
灰埋法:是古时用来救治溺水将亡之人的一种方法。仲景名医曾用此法救溺亡者,“取灶灰两石余,埋人从头至足,水出七孔即活”。此法既可以保持溺水者的体温,又可以快速使体内水分从七窍及全身的毛孔被灶灰吸出得以干燥,达到救治溺水将亡人的功效。
以上仅仅是取自古医书记载的部分用药方法,从这些给药方法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祖先的大智慧,他们针对各种不同病症、不同患者的状况,发明了一些突破常理的给药方法,使得很多无法从常规途径给药的濒死患者得以救治,使很多药性过于竣烈甚至毒性较强的药物,通过非口服的给药方法达到治病救人的目标。此外,还有更多丰富多元的给药方法,是我们尚不知晓也并不熟悉的,有待我们慢慢挖掘、逐渐认知。
中医传人们在传承创新的过程中,又不断演化出更多元更丰富的给药方法。有很多是我们比较熟悉并常见的中药给药方法,如热灸法、热敷法、膏药贴敷法、穴位贴敷法,还有灌注法、与穴位进针同时给药法、与拔罐同时给药法、熏蒸给药、香薰给药,现代医学中广泛使用的输液、肌肉注射等给药方法也被中医所用,更加丰富了当今中医的给药方法。
还有深入百姓生活中的药物牙膏、药皂、具有药用功效的面膜、蜡膜、润肤化妆品、香囊、茶点以及中药材与食物相配伍的各种膏方、代茶饮以及丰富的中药食疗方法等。
中医药如同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宝库,分布于广袤大自然的众多植物、动物,经祖先们以身试药,根据其药性与病症配伍,成就了诸多治病的精妙良方。先辈们总结了几千年救治患者的丰富实践经验,提炼出让后人受益无穷的经典处方,不仅千百年来护佑了中华儿女的健康,今后也仍然会在防病治病中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新加工技术的进步,中药的更多、更方便高效的方法有待于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爱好者们用心挖掘、创新。中医药今后不仅会永续惠及国人,也将会插上现代技术的翅膀,像健康和平的天使翱翔于世界各地,为人类健康助力、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