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翔,谢冬容,江文清,邱慧明,刘端华,周仕全,马妙明,彭吕清,连 珊,许 卿
(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建阳 354200)
两优H 108系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丰田种业有限公司、福建君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两系不育系K 12 S和恢复系H 108配组育成的两系中籼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优质、高产、抗性好等特点,2019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90008)[1]。
南平市农科所根据该组合亲本特征特性结合闽北当地气候特点,将适时播种、花期调控作为重点,以避开气温影响母本育性安全及提高异交结实率为目标,经2年制种实践,制种产量和质量均得到保障。2018年在福建省邵武市和平村、武夷山市五夫村进行制种试验,试验面积1.2 hm2,平均干谷产量3.35 t·hm-2。2019年在邵武市和平村、肖家坊村建立21 hm2两优H 108高产制种示范片,专家对制种示范片进行现场测产,平均干谷产量为3.57 t·hm-2。本文结合两优H 108双亲特性、试制研究、制种示范,熟化总结高产制种技术。
不育系K 12 S属光温敏互作核不育系,具有农艺性状好、配合力强等特点。在闽北4月中旬播种,播始历期90~95 d;5月中旬播种,播始历期85 d左右;6月中、下旬播种,播始历期77~82 d。生育期比SE 21 S短7~9 d,主茎叶片数15~17叶。株高88 cm左右,株型稍散,剑叶稍宽而挺直,叶厚色绿,稃尖、柱头均呈无色,茎秆较壮,分蘖力强,平均单丛有效穗8~12穗,穗长23~26 cm,平均每穗着粒数125粒左右,长粒形,千粒重26 g左右。
恢复系H 108属基本营养型,苗期耐寒性好,早生快发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株高102~110 cm,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型集散适中,穗大粒多,平均每穗130~150粒,结实率86.2%,千粒重28~29 g。2015年在闽北分3期开展播种试验,间隔时间20 d,分别为4月1日、4月20日、5月10日,播种至始穗分别为110 d、106 d和95 d。单季制种5月上旬播种,播始历期活动积温为2 286.5 ℃,有效积温为1 146.5 ℃。单季制种8月上、中旬抽穗,H 108单穗开花历期4~5 d,单株开花6~8 d,花时09:30—12:30时,10:30—12:30时进入盛花,花药较大,花粉粒多,花粉活力强,散粉性佳,制种易获高产。
杂交稻制种选择光照充足、排灌方便、土壤肥力中上、机械化可操作性强的田块。制种田前茬水稻收割后秸秆粉碎还田,撒施适量秸秆腐熟剂,促进秸秆高效还田,有条件的可撒播紫云英、油菜等作冬闲田绿肥,提高土壤肥力,优化土壤结构,为减量配施化肥打下基础。制种田做好空间、时间隔离,隔离区距离大于150 m,与非制种水稻花期间隔23 d以上。大田移栽前,进行2次耙田,时间间隔7 d以上,消除落地谷、再生苗及杂草,防止串粉及杂株种子混杂,提高制种纯度。
根据当地多年气象资料及亲本特性分析,充分考虑温、光对两系不育系K 12 S育性的影响,合理安排播种期,以保证杂交种纯度。父本Ⅰ期5月初播种,Ⅱ期推迟7 d播种。母本比Ⅱ期父本推迟5 d播种,花期相遇良好,为夺取高产提供保障。
培育多蘖壮秧是制种获得高产的前提。秧田施45%复合肥(N-P-K=15-15-15,下同)215 kg·hm-2、过磷酸钙225 kg·hm-2作基肥,采用湿润育秧,父本适当稀播,播种量90 kg·hm-2,母本播种量150 kg·hm-2。秧苗1叶1心兑水720 kg喷施15%多效唑2.25 kg·hm-2,1 d内厢面无积水,可使秧苗矮化并促进分蘖。3叶1心期分别施氯化钾、尿素75 kg·hm-2促分蘖,移秧前5 d施150 kg·hm-2尿素作送嫁肥。注意病虫鸟害防治,每株秧苗2~3个分蘖并带肥带药下田,增强移栽抗逆性。
制种田做到父母本比例适宜,长势均衡。父本分2期移栽,父本栽插2行,母本10~12行,亲本行间距26.4 cm,父本疏植,栽插规格为23.1 cm×23.1 cm,母本密植,栽插规格为13.3 cm×16.5 cm,丛插1~2粒谷,插足基本苗,父本秧龄掌握在25~30 d,母本秧龄控制在25 d 以内。
杂交稻制种在花期相遇良好、气候适宜前提下,母本颖花量、父本花粉活力及数量决定制种产量。在制种生产过程中,加强肥水管理促使亲本生长发育协调,搭好丰产苗架保障群体结构合理,是制种高产的基础[2]。
制种田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母本插秧前1~3 d施45%复合肥360 kg·hm-2,过磷酸钙480 kg·hm-2作基肥。母本首次追肥在移栽4~6 d后,施尿素120 kg·hm-2、氯化钾90 kg·hm-2作促蘖肥;在幼穗分化第Ⅴ~Ⅵ期,当叶色变黄施尿素60 kg·hm-2,氯化钾75 kg·hm-2作穗肥,保障颖花数量、防止早衰,叶色浓绿不施肥。父本移栽6 d后用尿素30 kg·hm-2、氯化钾72 kg·hm-2、过磷酸钙120 kg·hm-2在父本行间条施,移栽14~16 d施尿素和氯化钾各36 kg·hm-2,过磷酸钙120 kg·hm-2,剑叶露尖至叶枕平时看稻再施尿素和氯化钾各36 kg·hm-2作保花肥,提高花粉量与活力,保障异交结实率。
水浆管理为薄水移栽;母本移栽12~15 d后开排水沟烤田,促进根系生长,控制无效分蘖;孕穗期浅水,增加颖花量;扬花期保持深水层,降温提高授粉率;生长后期灌跑马水,干湿结合,增大千粒重。
根据K 12 S包茎小,对“920”敏感,母本抽穗15%时全田喷施“920”60 g·hm-2,第2~3天(看穗发育进度)再喷施180 g·hm-2,第4天父本单独喷施135 g·hm-2,使父本株高比母本高25 cm左右,利于授粉。
根据观察母本花时较迟,赶粉时间适当推迟,在父本盛花时开始赶粉,增大田间花粉密度,提高异交结实率。每天在父母本开花前赶1次露水,赶粉时注意轻重结合,提高父本穗部摇摆幅度,促使花粉大范围扩散,在父本初花期及末花期每天赶粉3次,盛花期赶粉6次。
预防为主,生物、物理、化学相结合综合防治病虫害,并根据当地植保部门对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时对症喷施高效低毒农药,确保高产丰收[3]。通过在制种田边种植波斯菊等植物吸引害虫天敌,释放刺眼蜂、安置性诱剂防治二化螟等手段进行生物防治;放置灭虫灯,诱杀稻飞虱、螟虫等手段进行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为母本移栽6 d后用20%异稻·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 kg·hm-2、24%井冈霉素750 g·hm-2、20%氯虫苯甲酰胺150 mL·hm-2、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600 mL·hm-2兑水450 kg全田喷施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及稻飞虱。母本分蘖盛期、孕穗期用20%稻瘟酰胺900 mL·hm-2、30%苯甲·丙环锉300 mL·hm-2、10%四氯虫酰胺17.5 g·hm-2、50%杀螟松油630 mL·hm-2及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5 g·hm-2兑水450 kg全田喷施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及稻飞虱。化学药剂交叉使用,预防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全生育期做好除杂工作,根据叶形、叶色、株型、花器结构、穗粒等特征特性逐厢逐行查看,去除变异株和异品种等杂株。85%种子成熟时,抢晴收割。晒干入库,做好保纯工作,防止机械混杂,保障种子质量符合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GB 4404.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