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琦,赵艺寒
(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近年来,随我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在医疗服务当中,其接受的救治任务也越来越复杂,而在医院手术供应室当中,其服务体系已经与手术室形成了一体化效应,而在三甲医院供应室当中,由于服务水平的需求,其工作量也会相应的增加。而在供应室护理人员的工作当中,会使用到大量的医疗器械,比如手术衣、床单夹、管腔镜、尖锐器械等,而供应室工作人员如果防护意识的问题,造成工作人员受到损伤,甚至是出现中毒。本次研究特对本院供应室护理过程中的职业暴露危险艺术进行分析,探究防护方法的作用。
研究样本为本院供应室护理工作人员,例数选取100例。研究时间从2017年2月开始,截至2019年2月,将100例工作人员随机分配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50例工作人员中,男性12例,女性38例;工作人员年龄平均(35±1.1)岁;实验组50例工作人员中,男性15例,女性35例;工作人员年龄平均(37.1±2.2)岁,两组工作人员一般资料差异P>0.05,对本次研究没有影响。
①加强医院供应室内部人员的管理培训,所有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培训考核,考核通过后才能上岗。并且制定标准化的防护措施,将每个正确的操作方式做成宣传页,贴在醒目的位置,放在操作台的上方。同时制定合理的紧急情况处置措施,完善供应室规章制度,将各种医疗器械进行包装并消毒,如手术包、治疗包、穿刺包、抢救包等,并且按照其使用有效日期先后进行摆放,避免其出现事故。另外定期对不同的形式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学习,提高大家的重视性与积极性,保证各项措施顺利完成,另外还需要建立相关考核制度,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采用标准化的选择加强记忆,提高兴趣,提高其专业素质。②充分认识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全面加强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制定标准化的防护措施,在供应室内禁止大声喧哗,并且肢体摆动幅度不能过大,避免出现锐器刺伤,立即严格按照刺伤的方式进行处理,在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接种免疫球蛋白,并且定期进行化验检查,对患者污染区域进行清洗,执行七步洗手法,定时洗手洗面,定期进行应急预案演习。
职业暴露的危险事件发生率(利器损伤、烫伤、噪音、紫外线损伤、粉尘微粒、血液体液、其他化学因素)
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以x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对照组50例供应室工作人员当中,其中出现利器损伤21例(42.0%)、烫伤12例(24.0%)、噪音11例(22.0%)、紫外线损伤6例(12.0%)、粉尘微粒4例(8.0%)、血液体液7例(14.0%)、其他化学因素5例(10.0%)。在实验组50例供应室工作人员当中,各类危险事件发生情况相应为10例(20.0%)、8例(16.0%)、4例(8.0%)、2例(4.0%)、2例(4.0%)、3例(6.0%)、1例(2.0%)。实验组各危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相应对照组(P<0.05)。
从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上分析[1],其一是物理污染因素,主要指的是利器损伤、烫伤、噪音、紫外线损伤、粉尘微粒、血液体液等伤害造成的危险,其中在紫外线辐射损伤当中,其辐射源会诱使工作人员出现烧伤、红斑甚至是电光性眼炎等,另外还存在干湿热损伤,这种损伤会导致人体蛋白质性质改变,进而促使细胞组织的坏死,另外噪音也属于一种大污染因素,如蒸汽灭菌器在抽空时产生的噪音值为90 db到60 db之间[2],远远超过了工业区噪音标准规定,而供应室内,需要利用高压灭菌设备,在这种设备的利用过程中,其温度甚至高达134℃,甚至会达到180℃,进而工作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胸闷、气短、心慌等症状,并且在消毒完成后,没有按照规定使用设备就容易被蒸汽烫伤。另外锐气刺伤在供应室职业暴露当中最为常见,比如针具、手术刀等,同时也增加了工作人员自身感染的危险性,另外一点就是化学污染与生物因素,指的是在医疗器具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在设备上携带一些病源微生物,而如果在没有及时处理的情况下,对工作人员造成了损伤,可能影响其感染各类病毒[3]。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工作人员利器损伤、烫伤、噪音、紫外线损伤、粉尘微粒、血液体液、其他化学因素的发生率都比较低,两组对比之下差异值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研究得知,在供应室护理过程中职业暴露的危险事件包括了利器损伤、烫伤、噪音、紫外线损伤、粉尘微粒、血液体液、其他化学因素等,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能对其进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