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莎莎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四川 成都 61050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引起:手术对循环系统的刺激,特别是盆腔淋巴清扫对下肢深静脉造成的损伤;肿瘤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全麻对循环的影响及术后长期卧床等。;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9.6%~37.9%,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致死的第2病因,仅次于肿瘤本身;有研究表明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发生率为7%~45%,而有50%发生在术中。[1-2]本文旨在研究手术室护士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采取术中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及意义。
选取医院2016年5月~2018年6月妇科择期恶性肿瘤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宫颈癌、子宫内膜癌、输卵管肿瘤、卵巢肿瘤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4例,年龄35~70岁,平均54.25±3.34;实验组43例,年龄38~70岁,平均57.36±2.21;排除严重意识障碍,严重过敏体质,凝血功能异常,急性或慢性感染,严重内科疾病,术前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既往血栓史,周围血管病变史等。
术前一天两组患者均由由巡回护士进行术前访视,对照组行常规访视;实验组行常规访视并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表对患者进行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根据caprini风险评估表得分,实验组43例患者只有2名得分为4分,其余均大于等于5分。以上所有患者术中都采取常规护理模式,保护患者体温,预防压疮发生。在此基础上实验组根据caprini风险评估表得分实行术中针对性护理。具体如下:①实验组所有患者均选择上肢行静脉输液和动脉置管。②体位摆放: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开腹手术患者下肢抬高15º~20º;腔镜组采用改良截石位:患者臀部置于手术床镂空处并超出边缘10 cm。在麻醉前将两只腿架上好固定牢固,调节两只腿架的角度(使大腿与腹部平面成150度,两大腿外展不大于90度,小腿与大腿成120度,左腿高度应略低于右腿)。调节好后在腿架上垫好小被套于麻醉前让患者感受并进行微调,直至舒适为止。然后让患者平卧并固定双上肢于身体两侧,整理患者衣服及压手单使之平整不受压。麻醉完成后将患者双腿置于腿架并固定牢固,取下腿板及头板。根据手术需要将床调为头低脚高位,再单独将头抬高不大于25度,手术体位即完成。③对于评分大于5分的极高危患者术中应用间歇性充气压力装置和足底静脉泵治疗。[3]④将评分告知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抗凝治疗。返回病房后,由巡回护士对实验组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后康复指导,卧床期间双下肢抬高30º,在床上做双下肢抬高运动及各关节主动活动;根据需要继续使用间歇性充气压力装置和足底静脉泵。[4]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活动应循序渐进,帮助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
在术后96 h内对患者进行血管彩超检查,对照组有9例发生DVT,发生率为20.45%;实验组实行术中针对性护理干预后,有2例发生DVT,发生率为4.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于研究减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术中护理措施有以下几点意义:(1)深静脉血栓作为手术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轻者延长患者康复所需时间,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重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2)目前国内对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还是以手术治疗加放化疗为主。作为手术室护士,不仅承担着高质量配合手术完成的使命;也承载着患者生命延续的希望。(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护理学科已经从被动的控制疾病转变成主动的促进健康,手术室护理也应主动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综上所述,手术室护士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采取术中针对性护理干预能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