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经中的莲花意蕴

2020-12-23 06:02张钰婧
临沂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青莲佛经净土

张钰婧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300071)

莲花是佛教中的重要意象,从经文中对花卉的描写到器具中的莲花造型,皆可见佛教对莲花的钟爱。 学界在探究佛教中的莲花意象时,多选择几部主要经典,关注其吉祥象征、净土寓意以及清净无染的佛性内涵。 这显然是佛经中常见的莲花寓意,但三藏十二部卷帙浩繁,仅就几部经典论之,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况且,就莲花多见于佛经这一现象而言,莲花究竟为何被佛教 “选中” ?对此,多数学者借助荣格的原型理论予以分析,这固然能够解决部分疑问,但难免显得观点较为单一、不够令人信服。

综合当前学界的研究,本文从原因与现象两方面入手,首先探究莲花这一植物为佛教所用的原因;其次,针对莲花频繁出现于佛经这一现象,通过对《大正藏》中莲花意象的梳理,分析其在各部类经典中的含义。由于文献梳理的工作量十分庞大,因而笔者以中土流传广泛的本经为主要分析对象,将莲花各类意蕴进行归类,大体上反映佛经中莲花寓意的全貌。

一、莲花的佛教渊源

早在佛教创立之前,古印度的莲花就在婆罗门教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吠陀》中立于莲花之上的 “莲之女神” 的形象以及《摩诃婆罗多》中对梵天从莲花中诞生的描述, “毗湿奴脐中生出莲花,花中有宇宙的创造者梵天结跏趺坐,继而创造万物。 ” 婆罗门教将莲花视为女性的象征,以莲花形似女阴,将其视为孕育生命的载体。尽管此时莲花并不作为主要的宗教意象,但其作为原始宗教符号,已经具有了神圣化的宗教基础。婆罗门教南传后期内部逐渐分化,沙门思潮兴起,对婆罗门教主张进行怀疑、批判,早期佛教的产生源于沙门思潮。[1]但由于婆罗门教拥有广泛的信众基础,因此佛教在创立之初,吸收婆罗门教的部分形制,以便于传布,其视莲花为吉祥圣物,即带有一定的婆罗门教痕迹。

就植物学角度而言,莲花为古印度常见的植物。 印度莲花多为睡莲,以青、白、红、黄色居多,种植于园林湖泊之中。 释迦牟尼的三处讲经之地为鹿野苑、竹林精舍与祇园精舍,皆为环境优美的园林,因此在讲经说法之际,目之所见,取莲花为譬喻。 况且,莲花虽常见,但在叶片宽大茂密、花型较小而色彩艳丽的热带植物中却显得颇为特别。莲花色香淡雅,花叶柔软,生于水上,不染污泥,其植物形态的观赏特征最先成为佛教所赞颂的美德,如 “清净香洁人所乐,八法不污如莲华”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因此莲花被当做佛前供物,表示 “万行开敷而庄严佛果”①。由此可见,莲花成为佛教中的代表意象,一方面与莲花自身的生长状态相关;另一方面则是早期宗教原型的遗留痕迹。

二、《大正藏》中的莲花寓意

据统计,《大正藏》中 “莲” 出现的频次为13029 次②,其在各部类经典的分布颇不平衡,密教部最多、经集部次之,再次为华严部与法华部。 在各朝代译经情况上,唐宋两代 “莲” 出现的数量最多,这与唐代《华严经》、密教经典的译出及宋代净土宗盛行相关。 其中,密教部中的 “莲” 多为莲座、莲台等器物意义,华严部中的 “莲” 与《华严经》中描述的莲华藏相关,这两部类中莲花意义较为集中,其他部类中含义较为分散,并未体现明显的部类特征。综合莲花在《大正藏》中出现的情况,其寓意主要体现为象征、譬喻与原型三方面。

(一)象征:吉光瑞兆与佛国净土

佛教撷取莲花的象征意义,将其视为祥瑞圣物与净土意象,此处的莲花实际上脱离了莲花的植物特征,成为具有佛教色彩的独特物象。根据这一象征意义在佛经中的分布可知,莲花的吉祥寓意首先是伴随佛祖本生故事出现的,即释迦牟尼降生之时,出现天雨花、步生莲种种异相, “我闻世尊初生之时,诸天于上鼓天妓乐,天青莲华、红莲华、赤莲华、白莲华、天文陀罗花及细末栴檀香散世尊上” (《中阿含经》卷八,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③; “汝见严饰身,生时青莲华,足行于七步,口中有所说” (《杂阿含经》卷二十三,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在佛经中这类莲花被视为佛法象征与神通显现,由此衍生出地涌金莲、掌中生莲、脐中生莲、足蹈莲花等异相吉兆,如 “佛前有宝莲华从地踊出” (《虚空藏菩萨经》卷一,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各于右掌化生莲华大如车轮,其色若干微妙鲜好” (《佛说无言童子经》卷一,西晋月支三藏竺法护译), “尔时华光开敷遍身如来,脐中出一莲花,光色严净有百千叶,金刚为根,青琉璃为茎,因陀罗网宝为须,优勒迦娑罗栴檀宝王为台” (《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一,宋凉州沙门智严译), “佛蹈火坑变为浴池,中生莲华大如车轮,华有千叶七宝为茎,其色妙好佛蹈其上” (《佛说申日经》卷一,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莲花的佛诞与佛法寓意进一步演变为莲座、莲台与净土象征,这类意象普遍分布于各部类经典中,而后者在净土三经中尤为显著。莲座与莲台为金玉之质,已完全脱离了莲花的植物特征,其莲花形态多为白银、黄金、玛瑙与琉璃等幻化而成,以七宝的珍贵彰显莲花的吉祥稀有,佛经中对其茎、叶、台、须的描述多遵循相对固定的范式,如下:

彼菩提树下有莲花,高五百由旬,琉璃为茎,黄金为叶,有亿百千,长五百由旬,七宝为台,马瑙为须,高十由旬,广七由旬。莲华上如来、应供、正遍知,于彼华上昨夜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悲分陀利经》卷一)

于是妙音菩萨不起于座,身不动摇,而入三昧,以三昧力,于耆闍崛山,去法座不远,化作八万四千众宝莲华,阎浮檀金为茎,白银为叶,金刚为须,甄叔迦宝以为其台。(《妙法莲华经》卷七)

宝莲华从地踊出,白银为茎、黄金为叶、金刚为台、琉璃为实、马瑙为须、梵色宝珠以为须本、颇梨为蕊,……尔时虚空藏菩萨忽然在彼宝莲华上结加趺坐。(《虚空藏菩萨经》卷一)

净土莲花为水生五彩莲,是基于植物形态的夸张想象。 莲花的净土象征在佛经中出现的频率最高,除《佛说阿弥陀经》中的极乐国土外,佛经中还存在许多名称各异的净土世界,如波罗沙檀、拘那越大王之都、众香城、善离垢、净世界、多莲花世界等。根据佛教的世界观,这些净土世界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极乐国土为代表,为诸佛愿力所化,是死后可以往生的西方净土;另一类则带有浓厚的俗世色彩,或为贤明君主治下的 “乌托邦” ,或为隐居避世的山林,是类似于净土的所在,如下:

images/BZ_68_325_1613_2167_3117.png

无论是净土还是 “类净土” 世界,其中的莲花皆是 “大如车轮” 、青黄赤白四色,其他陈设也大同小异,如七宝池、八功德水等等。 由此可见,佛教对净土世界景象的描述有着大致相近的构设,莲花作为净土世界的象征,具有相对固定的范式。 值得注意的是,净土中的莲花是在现实基础上的艺术夸张,并未脱离莲花的植物特征。古印度睡莲居多,而同属睡莲科的王莲叶大如盖,因而 “大如车轮” ,此言未必虚。 莲花生长于山野池塘,这一生长环境使 “净土” 增添了现实色彩,如《睒子经》中山中莲花呈现出的人间净土特征。 整体观之,佛经中对象征意义的莲花描写多夸饰想象之词,而净土象征包含了现实与想象双重内涵,与大乘佛教 “不离世间” 的理念相契合。

(二)譬喻:清净本心与修行次第

莲花的 “清净” 与 “修行” 意义在佛经中出现频率最高,二者皆以植物莲花为喻体,与莲花生长过程与环境密切相关。 “清净” 即为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 的状态,其中包含了内与外双重含义。 “内外” 皆为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 的状态, “外” 指皮身清净,如 “佛告阿难:‘如我今日皮身清净无过于我,犹如莲华不著泥水’” (《分别功德论》卷四); “内” 指心无所染,此处譬喻的本体十分广泛,如:

若无爱者,是则无有忧悲苦恼,离于尘垢,如池莲华,不著于水。(《别译杂阿含经》卷七)

是人虽在五欲尘中,不为贪欲诸过所染,譬如莲华虽在淤泥非泥所著。(《实相般若波罗蜜经》卷一)

五欲不染,犹如莲华、不染世间,如水莲华。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卷五十八)

诸佛如来,虽处众恶,无所染污,犹如莲花。 (《大般涅槃经》卷十五)

如来出现世间,又于世界成佛道,然不着世间八法,犹与周旋,犹如淤泥出生莲华,极为鲜洁,不著尘水,诸天所爱敬,见者心欢。 (《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九)

菩萨心净,犹明月珠而无瑕疵,如日初出照于天下,犹如莲华在于泥水而无所著。 (《普曜经》卷六)

不染于爱欲、不染于贪欲、不染于世间,正如莲花不为污泥所染,清净香洁。 由此,通过莲花 “不染” 这一现象推究其 “清净” 的本质,引申出菩萨心净、佛性无染,进而深化为以莲花比喻修行。 “修行” 同样包含了两重含义,一为修行之人自觉远离尘垢,如持戒、忍辱与不放逸,是维持清净的屏障;二为修行层次,以莲花的生长过程比喻人修行,闻法顿悟如同莲花见日光而开放、花开时清香远播比喻得道后度人,如:

凡人志心,道人心一如石在地,日炙不消,雨渍不释,风吹不动,出其凡俗得成至道,心意已冷无复热淫。 譬如莲华出于污泥,根叶常冷,尘水不著。 (《佛开解梵志阿颰经》卷一)

譬如青莲芙蓉蘅华生于污泥,长养水中,虽在水中,其根叶华实,在水无著,亦无所污。比丘如是,于是身与三昧,安隐欢喜。 (《寂志果经》卷一)

众生者,世间生、世间老,有利根、钝根及中根,乃至相好易化、尘垢轻微诸异生等。 世尊! 譬如青莲花或白莲花等生于水中,于水而长、于水而老,其中或有出水者、或不出水者,亦复如是。 (《众许摩诃帝经》卷七)

世界中智,有上、中、下。 善濡直心者,易可得度,是人若不闻法者,退堕诸恶难中,譬如水中莲华,有生有熟,有水中未出者,若不得日光则不能开。 (《大智度论》卷一)

虽在世间世法不染,犹淤泥处所出莲华……又如莲华,不停水滴,如是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乃至少恶亦不暂住。又如莲华,随所在处香气馚馥,如是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若在人间或居天上,城邑、聚落悉具戒香。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六七)

欻有一人觉世无常,发心学道修清净志,凝神断想自致得道,亦如污泥生好莲华,身自得道还度宗亲,一切众生皆蒙开解,亦如华香奄蔽臭秽。 (《法句譬喻经》卷二)

莲花象征清净本心,因而在修行中也等同于佛性,在此基础上佛教进一步关注了莲花的生长环境,认为 “爱、慢” 是修道的心理土壤,正如淤泥是莲花生长的先决条件④,因此有了《佛说维摩诘经》中的 “高原陆土,不生青莲芙蓉蘅华,卑湿污田,乃生此华。” 此外,对莲花生长环境的重视还体现在 “火中莲” 意象中, “火中莲” 在本经中兼有 “稀有” 与 “修行” 双重含义, “莲” 的修行之义缘于佛教的 “火宅喻”⑤, “火中莲” 含有于五浊世中修行求得解脱义,故佛经中赞叹火中莲花为世间稀有,亦是称赞修行之不易。

(三)原型:生殖意义与阴性内涵

佛经中莲花的生殖意义为婆罗门教痕迹的遗留, 体现为梵天从莲花中降生的传说,或演变为莲花化生故事,想象奇崛,但莲花化生故事大多相近,较少变化。 生殖意义是莲花原型母题的部分内涵,源于古印度的生殖崇拜,将莲花视为多子、多产,繁殖力旺盛的象征[2],因此佛经中对于莲花生殖意义的体现不乏夸张之处:

其火中自然有千叶莲华,华上有五百梵天。 (《佛说三摩竭经》卷一)

灌顶圣王有三万六千子,皆于莲华中化生,皆于过去诸佛所久殖善根。 (《大方等大集经》卷十六)

尔时,又有梵志家浴池中自然生青莲华,华特加大,日日长益,如五升瓶,华舒见中有女儿,梵志取养之,名波昙女。 (《佛说木奈女祇域因缘经》卷一)

时女乃生从右胁出,三千国土为大震动,有无数天止在虚空,雨于天华作诸音乐,则有自然千叶莲华,大如车轮,茎如琉璃,女坐其上。 (《佛说无垢贤女经》卷一)

无论是梵天自莲花中出生,还是灌顶圣王的三万六千个儿子从莲花中化生,此处的莲花皆体现为具有生命力的母体。 母体即是女性的象征,相应的,莲花由此延伸出阴性内涵,用于比喻色貌美好,尤其是喻托女子美色。不过,佛经中尽管存在以莲花拟色拟态女子的比喻,但并未局限于此,而是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莲花的色美,在保留其阴性意义的同时,也用以描述释迦牟尼的三十二相好,调和了莲花的阴阳两义,如:

有女人来,端正姝好,威耀光颜一国无双,如月盛满星中独明,色如莲华行于御道,像貌巍巍姿色踰人。 (《修行道地经》卷三)

相有三十二,色犹红莲花。 (《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八)

手掌如红莲华、舌相广长,如莲华叶、眼目青色,如优钵罗华。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七)

整体而言,莲花的原型意义在佛经中所占数量最少,在分布上集中于阿含部与大集部的个别经典之中,是释迦牟尼早期说法的体现,保留了古印度的部分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体现了原始宗教尚未脱离生殖崇拜的特征。

三、佛教莲花形象在中国的演变

佛教的莲花形象在译经与传播过程中逐渐与中原文化融合。莲花在先秦作为巫术与祭祀之用的香草,具有作为媒介、沟通人神的用途,在此基础上分化为神仙道教与寄人比德两端。佛教传入之后,莲花意象便分别融合了道教和比德内涵。佛经中莲花有优钵罗、芬陀利、拘物头、钵头摩四类,皆是古印度常见的睡莲,因中原荷花多见,在译经中融合了莲与荷两类物种,译为青、白、红、黄四色。

佛道中的莲花皆为祥瑞圣物,而道教的莲花寓意保留了早期巫祭色彩,因而作为道瑞的莲花功用特征更为显著,如太上老君莲花台、太乙莲舟等。[3]中原野生红莲最常见,因此道教中的莲台多为 “红莲” ,并且,道教认为莲花具有服食养生功效,佛教中的 “火中莲” “火生莲” 在此成为了炼制丹药的象征,由此莲花具有了外丹术内涵。[4]此外,佛教与道教莲花的融合还体现在 “青莲” 与 “芙蓉城” 两类意象中。 “青莲” 一词出现较早,但根据译经与道教典籍出现先后,佛教的青莲意象出现在先,最早见于东汉末安士高译《佛说木奈女衹域因缘经》(卷一)中 “梵志家浴池中自然生青莲华” ,道教中的青莲则初见于《拾遗记》中的青芙蓉。青莲在佛经中具有吉祥圆满、佛法修行等多重意义,而在道教中则仅存留了 “千年一花” 的稀有吉祥寓意。 “芙蓉城” 为后起之语,宋代的芙蓉城脱离了西蜀木棉芙蓉城的原意,以水上芙蓉城象征仙境,类似于佛教中的莲华国,此为净土宗广泛流行之后莲花的净土象征意义向道教渗透的产物。

莲花的比德含义是从拟色内涵中分化而出的,《楚辞》中以香草配美人,起初是以芙蓉杜若衬托美人容颜,而后演变为以香草善花比拟君子德行,纳入到儒家 “比德” 范畴之中。但儒家的比德多着眼于空谷之兰、涧底之松、荒泽之莲等不被寻常人欣赏的花卉,与 “士不遇” 的经历相关联,最终落点在儒家的济世之志。在融入了佛教莲花的寓意之后,一方面上, “比德” 逐渐过渡为 “养德” 含义,儒家从视花卉为玩物丧志的态度,转变为种植花卉可以涵养德行[5],这一变化于宋代最为显著,是宋代程朱理学 “格物” 观的审美基础。另一方面,佛教莲花丰富了比德的内蕴,在比德的对象上,对白莲有着明显的偏好,认为白莲净洁清雅,最符合 “出淤泥而不染” 的特质。 这一审美偏好始于中唐,白居易在《感白莲花》中甚至将白莲与红莲置于对立面: “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濆。 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 ” 至于宋代,儒释合流进一步影响了世人尚清贵雅的审美,莲花生于淤泥,如修行之人不离尘世,亦似士大夫中隐于朝野,因而宋人对白莲的喜爱更胜一筹,周敦颐《爱莲说》中的 “君子莲” ,即是宋代莲荷审美的人格化显现。

佛经中的莲花并非是虚构的模糊符号,它与古印度常见园林花卉类型相关,在起源上融合了早期婆罗门教的传说,具有植物学与宗教学双重意义。佛经三藏十二部的体系之中,莲花作为常见意象并非信手拈来,而是象征、譬喻与原型三位一体。佛经中莲花以原型为原始意象,保留了拟色拟态的阴性含义;譬喻则直接与植物莲花相关,莲花的色相、生长开放过程,甚至于莲叶、莲子与莲藕皆可比喻为修行顿悟的各个阶段;象征则是在譬喻基础上,逐渐脱离了莲花的植物学意义,升华为圣物与净土象征,三种寓意贯穿佛经,构成了佛教中的莲花意象系统。这一系统的优势在于,尽管佛教莲花最终落点是其净土象征,但由于其原型意义在东方文化中普遍存在,同时莲花也是东西方常见的植物,因而佛教作为异域宗教传入时,其意象譬喻能够被人广泛接受,并与本土文化融合无间。就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莲荷意象而言,正是由于佛教莲花的传入,莲荷意象才得以进一步丰富拟色比德的内涵,形成了宋代以花为友、花木养德的时代风尚。而其哲学意义又远在濂溪理学之上,故牟巘云: “荷花辱没于淫邪,陷于佛老几千载”⑥,不亦谬乎!

注释:

①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 “花” 词条释义。

②本文检索数据与统计表格依照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提供的《大正藏》检索系统进行统计。

③本文所引佛经底本均来自于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大正新修大藏经》。

④《大智度论》卷九十八: “因是爱、慢,后得清净好心,故言佛道根本,譬如莲花生污泥。 ”

⑤《妙法莲华经·譬喻品》: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

⑥牟巘《荷花》序: “荷花辱于淫邪,陷于老佛几千载,自托根濂溪而后,始得以其中通外直者侪于道。 ” 见于:全宋诗(第六十七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1949。

猜你喜欢
青莲佛经净土
美丽的佛经故事
保卫净土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旗袍
“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瓦努阿图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现存西夏文佛经函号整理研究
青莲冷暖有谁知——读《纳兰容若词传》有感
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
大青衣
一朵佛前的青莲